文 梅州市梅縣區(qū)新城中心小學 謝秀梅
小陳是我的學生,從五年級開始我接任他班主任以來的半年里,他一直讓我很糾結,有一段時間他簡直成了燙手山芋。一個看起來比較文靜的孩子,但平時作業(yè)馬虎、考試隨便、偶爾還會違紀,每每考試結果出來后,他的分數(shù)讓人眼鏡大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懷著 “一定要把他培養(yǎng)成優(yōu)秀學生”的信念,著手對他進行轉化。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底、考察,以及經(jīng)常與之談心,我終于對他的現(xiàn)狀有所了解。他在學習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這是造成他 “學困”的主要原因。二是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他隨意散漫,上課也好,平時早讀、自習也好,家庭作業(yè)完成也罷,隨意聽,隨意寫,寫多少算多少,作業(yè)訂正的事能拖就拖。其次是無所畏懼,對學習沒有絲毫的概念,每天雖然都背著書包正襟危坐在課堂,但心思全不在學習上,老師留他下其輔導、家長“配合”打罵,他都根本不放在心上。三是情感和意志上有缺陷。小陳在對學習的情感上,根本對學習沒有產(chǎn)生興趣,成績好壞與否,對他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他的意志也不行,缺乏毅力和恒心,有時答應得好好的,但堅持了一兩天又恢復到了原點。對他的這種 “無可救藥”,我多次產(chǎn)生了放棄的念頭。
造成小陳 “學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厭學,而產(chǎn)生厭學的因素又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父親經(jīng)常忙于應酬,回到家已是深夜,根本從未過問他的學習,即使在家也是和母親經(jīng)常吵架, “離婚”聲聲入耳,對小陳來說,家里沒有一絲的溫暖可言,平時,他總是擔心父母會離異,導致不能安心學習。二是社會環(huán)境的誘導。因為父母無暇顧及他的學習和成長,一到假日時間,他就跑到網(wǎng)吧里上網(wǎng),有時回到家吃個飯轉眼間又不見了蹤影,游戲里虛擬的歡樂、打打殺殺的刺激等,讓他找到了學習和生活中難于尋覓的 “快樂”。于是,他對學習更了無興趣。三是學生內因的作祟。他是個 “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人,家庭的影響,社會的誘導,讓他或多或少地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這個問題或許就是讓我對他 “屢教不改”的原因。
對于小陳這樣的學困生,應針對其學習困難的現(xiàn)象和成因,讓其喜愛上學習,遠離厭學情緒。為此,我積極采取一些對策。
常言道: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困生的轉化當然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行舉止、自身素養(yǎng)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于是,我對小陳進行家訪,除了與之父母溝通和交流小陳的表現(xiàn)情況外,還與他們探討了正確的教育方式,向他們提出家庭教育配合上的指導性建議,希望與老師攜起手來共同關心和幫助小陳的進步及發(fā)展,形成合力。我還提醒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并向他們面授了當今少年的心理特點及教子的方法。逐漸地,小陳父母改變了教育方法,一改過去在家 “天天有小吵,三天必打架”,對小陳也改變了過去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蛟S,這遲來的愛也讓小陳 “受寵若驚”,漸漸地,他的自信出來了,在校的表現(xiàn)和成績有了令我 “維持信心”的改觀。
夏丏尊先生說過: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種巨大的改造力量,能使堅冰化水、頑石變玉。由于學困生意志相對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對較差,對存在問題的克服和矯正需要時間和過程,對他們必須嚴格要求,但要嚴而有度,不要揪住不放。對于我這個班主任來說,對待學困生,從不吝嗇微笑,盡量減少一些威嚴架子,讓學生感受到我的和藹可親。對待小陳,我更是下足了功夫,臉色從沒有冷若冰霜,語言從沒有動輒訓斥、諷刺挖苦、流露出厭惡感。我全心全意地愛護、貼近和耐心幫助著他,對他的學習、行為從嚴要求,一旦發(fā)現(xiàn)他的表現(xiàn)和成績有進步,就當著全班同學面及時給予鼓勵。漸漸地,他上課認真起來了,也會問作業(yè)中疑難了,與同學們的交流、探討也多了起來。
學困生思想上并不完全是消極的因素,也有積極的因素——閃光點。對于學困生,教師要適當降低要求,實行分層教學、分層訓練、分層要求、分層考核。我在備課時想著為小陳設計幾個問題,讓他上課時能很好地參與;上課時及時找準他的興奮點,選擇適當問題讓他基本上能夠回答;布置作業(yè)時,精心配置必做題和選做題,鼓勵他盡量全部完成;測試時,設計分層次試卷,區(qū)別對待,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 “高分”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他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表現(xiàn)上,同樣及時發(fā)掘他的閃光點,一有好的舉動,馬上進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