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 方梓寧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 “有效傾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傾聽,一方面,不僅要傾聽學生回答了什么,還要善于從學生的回答中挖掘出有效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知識面和表達能力有限,有時無法清晰表達自己,所以教師不僅要停留在 “聽”的層面,必要時還要借助描述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給予相應的反饋,以促進接下來的學習。
當前課堂,存在著很多虛假傾聽以及傾聽淺嘗輒止的現象,如:表面傾聽,內心更多想著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由于缺乏傾聽策略或傾聽不認真使教學對話無法展開或者沒有形成對學生有實際幫助的反饋等。
筆者通過對優(yōu)秀小學語文教師課堂的觀察與分析,歸納其共有特征,發(fā)掘一些值得深入學習的有效傾聽策略,以期幫助教師在傾聽中實現對有效信息的把握和深入挖掘,提高有效傾聽能力。
有效傾聽的意義對于學生而言主要在于準確獲知反饋,對于教師而言,還在于迅速而準確判斷,相機誘導,步入教學深處。江蘇省特級教師滕衍平在講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讓大家交流讀書所得時,有位學生發(fā)現了文中的 “我”很機智勇敢!老師誘導學生深入說理由,學生說道當時 “我”還小,敵人這么兇狠, “我”都不怕,更能看出 “我”勇敢、機智。說到這,老師順勢啟發(fā)學生,他說,課文重點回憶李大釗,為什么這里寫了這么多 “我”的事呢?同學們慢慢想到,寫 “我”是為了更好襯托父親李大釗,漸漸把學生引向了教學高潮。
有效傾聽的技巧離不開 “相機誘導”,滕衍平抓住在時機,誘導學生深入教學重點, “相機誘導”的功用就在于 “化難為易,引向深入”。緊扣教學內容相機誘導,傾聽完學生回答后,迅速分析作答是否具有代表性、有無探討價值,可否轉化為可以利用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信息等,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引導廣泛學生討論,形成探討氛圍,[1]以推動學生進一步學習。
學生有時可能因語言儲備有限,表達不夠到位,教師可以協助描述,完善傾聽過程。特級教師支玉恒執(zhí)教 《金色的魚鉤》一課時,拋出一個問題:文中他們在草地里的日子,他是一天一天挨著寫的嗎?若不是的話,他是怎么寫的呢?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來一天一天情況在腦海里寫下來。
師:你的意思是作者把這四十天來的情況在腦海里進行了回憶,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作者把這四十天記憶最深的寫下來,記憶不深的就是無聊的,所以他就沒寫。
師:你說的話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說有些記憶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說是 “無聊”的,革命戰(zhàn)士克服困難在草地上行軍,怎么能說是無聊呢?
生:我覺得是無聊的。因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覺得是無聊的。
師: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他心里想那些戰(zhàn)士們又饑餓、又疲勞,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無聊,沒意思。但是你那樣表達,容易讓人想成另一個意思,要注意表達方式。好,大家注意,這四十多天,作者沒有一天挨著一天寫,他選擇了幾個印象最深,發(fā)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點寫,別的都是用概括的語言帶過去,對不對?
生:對。
在此,支玉恒聽懂了學生的思路,然后借助發(fā)問的方式,不斷激發(fā)對方的談話欲,從而直擊教學重點,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同時教師憑借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語言積累,解讀學生的言外之意,幫助學生把比較冗長的表達加以歸納,顯示條理,點出實質,這樣一種言語上的反饋,既能有助于發(fā)言者理清思路,又能讓其他學生聽得明白。
傾聽的教學本身內蘊著 “關切他者”、 “尊重他者差異性”的倫理精神,因此有效傾聽的評價也應凸顯 “差異性”,不能用預定的、同一的標準去評價多樣化的學生。[2]例如表達肯定性評價,評價中對學生的贊美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盡是“好”、 “很棒”的敷衍性話語,傾聽完畢之后的評價也要因發(fā)言內容而異,抓住其回答中的個性閃光點。以下是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的一些教學片斷:
“你越說越好了?,F在我給你機會再說一次,一定要說連貫,你看,沮喪的,興奮的,自信的,他的心里發(fā)生了變化。拿出點自信的樣子?!?(《唯一的聽眾》)
“你讀得很投入!能想象到海邊的景象,你會讀得更好。同學們,朗讀時腦海里要浮現生動的畫面,這樣,你的朗讀才是真正有感情的?!?(《爺爺的蘆笛》)
薛法根的評價是非常有技巧的,不僅肯定了學生的進步,還給出了個性化的努力方向,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重視,增添其信心,緩解了其內心的緊張和猶疑,在輕松的氛圍中講出自己的觀點,也實現了教師既定的有效傾聽。
傾聽情境的復雜性、即時性、不確定性要求教師日常備課時需嚴格做好 “備教材”和 “備學生”?!皞浣滩摹笔侵刚n前熟悉好自己的每一步教學環(huán)節(jié),心中有數,課堂上多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反應和“聲音”上,而非只是一心想著教學環(huán)節(jié); “備學生”是指要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多搜索背景資料,多設想情況,才可以使課堂傾聽、課堂對話更順利展開和高效。不管是不是公開課,每一節(jié)課都應多方設想,多為學生留點 “空白”,如此,在傾聽完畢之后才不會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措手不及。
體態(tài)語雖然是一種無聲語言,但它同有聲語言一樣也具有明確的含義,有時連有聲語言也達不到其效果,這就是所謂的 “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傾聽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珍視、尊重每個學生的發(fā)言,表現在非言語信息上,如面帶微笑、友善的表情表示接納和有興趣聆聽的意愿、頻頻的點頭表示 “我明白,請繼續(xù)講 ” 等意思、輕輕拍一下肩表示 “不用緊張”這些行為都可以向對方反饋自己愿意傾聽的態(tài)度。恰當的體態(tài)語利于營造一種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教育模范于永正他在學生發(fā)言時常會走到學生身旁彎下腰,保持和學生類似的高度傾聽,學生讀書時,他也會把頭湊上去和學生一起看;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上課時,無論是哪個同學回答問題,她都要求學生必須要看著老師的眼睛來回答,她希望在這種對視中,能給學生更多的關懷與自信;她常常會在學生自讀時,摸摸他們的小腦袋,讓他們享受這種教師的關愛。這樣一些舉手投足間的體態(tài)語,傳遞的都是肯定與尊重對方的良性反饋,是與學生的一種友好互動。
傾聽情境充滿著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這在方法論上要求教師不應是機械、僵化地執(zhí)行傾聽 “操作程序”,而是在掌握有效傾聽策略的同時生成個性化的傾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