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華縣棉洋鎮(zhèn)大湖小學 宋偉州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激發(fā)起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那么,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怎樣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導入布疑則能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學習新課時,就應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中進入新課教學。在導語中巧設 “懸念”,把學生的好奇心誘導出來,就很容易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興趣。如教 《日月譚》一文時,我根據(jù)課文意境巧設 “懸念”: “同學們,這節(jié)課老師要帶他們去一個地方?!睂W生精神大振,躍躍欲試,我接著說: “帶你去哪里呢?”說完板書課題 《日月譚》。 “哦!”學生恍然大悟,但隨之產生疑慮,日月譚?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樣的景象呢?這時,我順勢引上一語:“同學們,寶鳥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靈,風景如畫。日月譚就在臺灣省境內,要想領略日月譚的秀麗風光,就讓我們隨作者去日月譚旅游觀光吧!”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更激發(fā)起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盼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從而在愉快而熱烈的情緒中投入了學習活動。
凡是寫景狀物的文章,我在范讀時都會配上與文章情調和諧的音樂和課文內容圖片課件,播放給學生欣賞,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fā)美感.學生朗讀時,也給配樂,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中去,烘托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盡快進入課文角色。在上 《梅花魂》這篇課文時,在未學習前就讓學生欣賞一段 《梅花三弄》的音樂,引導學生誦讀關于梅花的古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再如教學《小橋流水人家》一文,根據(jù)鄉(xiāng)村的美景,我設計了投影片。講課開始,先投示視投影片,配樂朗讀,這是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環(huán)繞著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聲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虛擬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富有詩意的畫境,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給了學生極大享受。這種享受,促使學生體會到課文的優(yōu)美。此時,我順道興行,帶學生投入到鄉(xiāng)村新天地的學習體驗中。從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
圖畫是抽象課文內容直觀形象的再現(xiàn),教學時將一幅一幅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展示出來,或者在課上根據(jù)授課內容邊講邊畫一些簡筆畫,或者播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錄像。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很快理解課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 《松鼠》一文,課文是按松鼠的“外形——活動——行為——生活習性”的順序進行敘述,教學時按課文內容出示與之相關的圖片課件,學生看到松鼠優(yōu)美的體態(tài)及各種動作,頓時興趣盎然。教學 《桂林山水》時,用課件展示了桂林風光,激發(fā)了學生無限的遐想,充滿了想飽覽桂林美景的渴望。教學古詩 《暮江吟》時,用圖片課件展示江面從夕陽西下到傍晚時分的景色變化,讓學生感受到 “夕陽西下” “皓月當空”的美景。上完這些課文我讓學生用簡筆畫畫一畫。這樣,學生不但有興趣,而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古人云 “學貴有疑”, “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識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識的動力。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凡事都要追根問底,弄個明白,總是問個為什么,這是一個良好的質疑開端。這時老師不能抹殺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而要盡可能的滿足,經常喚起學生的文體意識,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質疑的環(huán)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尋找更多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我在教學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樂于參與,激發(fā)學習興趣。如教學李大釗被審時,我讓學生先看錄像,在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之情。進而激疑,引導學生參與,繼而探索。觀看圖像畫面后,再讓學生自學,動手畫詞畫句,然后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異中求同,最后全班匯報交流,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