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論林紓謁陵

      2018-04-02 21:51:44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光緒皇帝林紓遺民

      (閩江學院 美術(shù)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1913年到1922年,老邁的林紓滿懷熾烈的情感先后11次拜謁崇陵,痛苦祭奠壯志未酬卻英年早逝的前清光緒皇帝。他的這一舉動在當時即飽受爭議,其歷史形象也由從善如流的維新志士蛻變成狂悖頑愚的舊朝遺老。

      一、林紓謁陵的事件回溯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室名春覺齋、煙云樓,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古文家、詩人和畫家。

      1913年4月12日,林紓前往河北易縣梁格莊拜謁光緒皇帝陵寢——崇陵。此后,年邁的林紓立誓,“歲必一來”[1]62。他不顧路途艱辛先后11次拜謁崇陵。每次謁陵,林紓必行叩首大禮,態(tài)度極其虔誠。他總是情難自禁,匍匐于陵下失聲痛哭,甚至“伏雪中痛哭亦不知寒”[2]51。直到1922年4月5日,林紓最后一次拜謁崇陵,方才結(jié)束了長達10年的悲愴凄涼的謁陵之行。值得一提的是,與林紓同行者有獨自留守崇陵直至去世的前清大臣梁鼎芬、生活清苦卻不向新朝乞官的張君聘等人。林紓與他們過從往來,盛贊他們枯寂一身仍堅守名節(jié)的傲骨。

      在這10年中,林紓常常提筆抒懷,以詩文志哀。他或是盛贊光緒皇帝的雄才大略、深仁厚德,抒寫無盡的惋惜和懷念之情;或是表達作為遺民的戀恩之心,以及不顧世人毀譽而堅守心中理想的情懷。其中的許多篇章見載于《公言報》等公開刊物上。例如,1919年,林紓八謁崇陵后寫下《謁陵禮成志悲》:“又到丹墀伏哭時,山風颯起欲砭肌。捫心賴有綱常熱,戀主能云犬馬癡?陵草尚斑前度淚,殿門真忍百回悲??蓱z八度崇陵拜,剩得歸裝數(shù)首詩?!盵3]3此外,在繪畫方面頗有造詣的林紓還創(chuàng)作了《謁陵圖》《崇陵春色》等作品。

      二、林紓謁陵的社會反響

      林紓謁陵令廢帝溥儀大為感動。他親筆書寫“四季平安”“有秩斯祜”等條幅頒賜林紓。據(jù)林紓七十自壽詩(其十)記載,“少帝御書春條賜臣紓,凡三次”[4]。于林紓而言,這是為人臣子的無上榮光。寫于1919年的《戊午除夕皇帝御書“有秩斯祜”春條賜舉人臣紓,紀恩一首》頗能反映林紓的心跡:“螺江太保鳴騶至,手捧天章降篳門。耀眼乍驚新御墨,拊心隱觸舊巢痕。一身何補皇家事,九死能忘故主恩?泥首庭階和淚拜,回環(huán)恪誦示兒孫?!盵5]39謁陵,使林紓與業(yè)已遜政的清廷有了友好的往來。例如,溥儀時常囑托太傅陳寶琛取出內(nèi)府名畫供林紓觀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917年,張勛擁立溥儀復辟之時,林紓卻作壁上觀,甚至在《答鄭孝胥書》中表達了“到死未敢贊同復辟之舉動”[4]的態(tài)度。只是第二年,林紓上書參、眾兩院,請求國會不要因為張勛復辟事件裁減清室待遇。

      此外,與林紓一樣虔誠謁陵的梁鼎芬和張君聘等人,林紓與他們過從往來,相互欣賞,彼此慰藉。其中,與梁鼎芬的交往最為頻繁,也最具有代表性。如,1914年光緒忌辰,林紓?cè)]崇陵時,同行者有梁鼎芬及前御史溫肅。林紓謹守舊禮,主動列布衣之位。1916年清明節(jié),林紓四謁崇陵,又與之結(jié)伴而行,后留宿梁鼎芬守陵時的住所葵霜閣。二人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相談甚契,引為同調(diào)。同年光緒忌辰,林紓又與梁鼎芬同謁崇陵。隨后,應梁鼎芬之請,林紓以畫相贈。梁鼎芬十分珍視,在畫作背面題寫“林紓天下第一流”,懸之于永愿庵。遺憾的是,1920年初,梁鼎芬故去。是年光緒忌辰,林紓九謁崇陵時,懷念故友,悲慟不已,寫下“入門冠履見遺真,門外孤墳馬鬣新。一瞑早知關(guān)國運,群兒莫悟祭詩人。不留余憾存青史,但有精魂戀紫辰。不檢敝牛殘帳看,無窮酸淚感前塵”[3]14一詩,盛贊梁鼎芬枯寂一身仍堅守名節(jié)的傲骨。

      盡管受到遜帝溥儀的稱賞,也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無需諱言,大部分人并不認同林紓的謁陵之舉。十數(shù)年間,因為謁陵,林紓承受著來自社會各界種種的非議和譏謗。因此,林紓說梁鼎芬“枯寂一身關(guān)國脈,睽離百口侍先皇”[5]19,也恰是他自身處境的寫照。20世紀初,“新”“舊”兩派在政治、文化領(lǐng)域互爭雄長,并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趨“新”或守“舊”成為身在其中的個體難以回避的立場。在此時,曾經(jīng)支持維新變法,因為翻譯外國文學名著而蜚聲文壇的“新”派林紓,轉(zhuǎn)變成了眷戀前清、反對新文化的“舊”派。謁陵,正是守“舊”的典型表現(xiàn)。然而,令人感慨的是,林紓謁陵之舉,非但遭致與之意見向左的“新”派的猛烈抨擊,而且也不為和他“同一陣營”的“舊”派所接納。

      “新”派認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而林紓逆時而動,拜謁崇陵、自詡“遺老”,已經(jīng)站在了政治乃至文化革命的對立面。為擴大革命的影響力,“新”派時常以包括林紓在內(nèi)的“舊”派為標靶,對他們惡語相向。例如,錢玄同先生在《寫在半農(nóng)給啟明的信底后面》中批評“遺老”:“我底意見,今之所謂‘遺老’,不問其曾‘少仕偽朝’與否,一律都是‘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的東西。”[6]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新”“舊”雙方都認識到,倫理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1916年,陳獨秀在《孔教與憲法》中指出:“蓋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shù),皆枝葉問題??v一時舍舊謀新,而根本思想未嘗變更,不旋踵而復舊觀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盵7]倫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大致可以理解為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禮俗。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中,君臣關(guān)系向來被視為人倫之首。而在此時,消除綱常名教的影響,成了“新”派的革命目標。無怪乎他們對公然表示“忠君”的林紓及其謁陵之舉盱衡厲色了。1925年,開明(周作人筆名)在《再說林琴南》中這樣評價林紓:“憑了帝王鬼神國家禮教的名,為傳統(tǒng)而奮斗,不能稱為勇敢,實在可以說是卑怯?!盵8]

      與此同時,林紓并未因為守“舊”的立場而得到同樣繾綣“舊”朝的遺老們的聲援。癥結(jié)在于,林紓,科考落榜、終身未仕的一介草民,在曾經(jīng)班列朝堂、位高權(quán)重的前清遺老們看來是沒有資格與他們同做前清遺老的。事實上,囿于身份上的云泥之別,林紓與光緒皇帝,以及光緒皇帝領(lǐng)導下轟轟烈烈卻轉(zhuǎn)瞬而逝的維新變法運動的確沒有多少牽連。因而,林紓謁陵引發(fā)諸多猜測。后來做了偽滿洲國總理的遺老鄭孝胥數(shù)次與林紓探討謁陵一事。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1922年,鄭孝胥來信斥責林紓,說他拜謁皇陵有違禮教,是竊效明末遺臣顧炎武,有沽名釣譽之嫌。遺憾的是,此信原文已無從追考?,F(xiàn)在可以讀到的是1914年鄭孝胥復信林紓,勸誡他莫要以忠烈自我標榜,也不必與時人較論短長,其中寫道:“《謁陵圖記》拜讀,悲愴不已,輒題一詩奉呈。古者,忠臣孝子常恥于自言,不忍以性情不幸之事稍涉于近名故也。兄雖忠烈,亦宜試味此言。人生大節(jié),且待他人論之可矣。胥甚惡國人之不義,又嘆士大夫名節(jié)掃地,不能使流俗有所忌憚。生于今日,潔身沒世已恐不易,何暇與時人辨是非乎?兄如以我為偏,幸有以正之?!盵9]1521

      三、林紓謁陵的深層動因

      盡管物議沸騰,林紓依舊故我,甚至表現(xiàn)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意味。1922年,他在給鄭孝胥的回信中說:“然不能不謁者,犬馬戀恩之心不死也……不過見故君喪亡,身為遺民,無可伸訴……弟自始至終,為我大清之舉人。謂我為好名,聽之;謂我為作偽,聽之;謂為中落之家奴,念念不忘故主,則吾心也……”[4]筆者認為,林紓執(zhí)意如此,絕非輕忽社會輿論。承受壓力、孤獨堅守的背后,隱藏著林紓謁陵的深層動因。

      (一)提倡勇氣擔當

      林紓一生剛毅、任俠,極反感以忍辱為讓、以全身為智的處事哲學。他的政治視角之一是,國勢衰頹以至于無力抵御列強欺辱,與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陰柔卑怯、明哲保身的國民性格直接相關(guān),“自光武欲以柔道理事,于是中國姑息之弊起,累數(shù)千年而不可救。吾哀其極柔而將見飫于人口,思以陽剛振之?!盵10]131林紓冀望天下尚武,并非放任個性偏好,而是認定唯有提倡剛猛、武概之氣,驅(qū)策國人自厲于勇敢、果毅,改變萎靡、衰憊的狀態(tài),中國才能有中興的希望。進而言之,林紓力倡“尚武”,又是將之與“重私辱而急國仇”[10]131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要通過提倡武概、俠義之氣來喚醒國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和情懷。林紓認識到亡國禍事起于蕭墻之內(nèi),強調(diào)吊民伐罪、存亡斷續(xù)須要以精誠團結(jié)、和衷共濟為前提。他提出救國宜先去私的看法,即要求國人常懷“公”“愛”之心,摒除私利私見。就個體而言,“天下愛國之道,當爭有心無心,不當爭有位無位”[10]178,推及黨派則是“仆所望吾鄉(xiāng)同胞,第一節(jié)以和衷不問黨派為上著”[11]319-320。

      上述種種,或者可以部分解釋何以林紓與光緒皇帝沒有往來交集,卻頻頻拜謁崇陵以盡哀思;何以林紓并未參與政事,卻在情感深處對維新變法運動有如此的認同和共鳴。對于光緒皇帝的敢于任事、勵精圖治,“景皇變政戊戌年,精誠直可通重玄”,“夕下詔書問民隱,晨開秘殿延朝賢。無方可雪中華恥,臥薪先自宸躬始”[12];對于維新志士的黼黻皇猷、俠義獻身,林紓震撼而感佩,心馳而神往。因此,所謂“丹墀風緊霜威重,萬種悲含九頓中”[5]38,在他人看來難以理喻,卻是所言非虛。

      (二)逃離政治現(xiàn)實

      林紓并非沒有意識到,中華民族陷入兵燹連年、民不聊生的困局,昏聵的滿清當局在責難逃。因而,當辛亥革命爆發(fā)、中華民國代清而立之時,林紓很快做出“共和之局已成鐵案,乃無更翻之理”[11]319的正確判斷,并表示,“……仆生平弗仕,不算為滿洲遺民,將來仍自念其力,扶杖為共和國老民足矣!”[11]319如若新政府能解民倒懸之危,林紓是很愿意為之效力的。他甚至已經(jīng)在為新政府建言獻策,“弊政已除,新政伊始,能興實業(yè)則財源不匱,能振軍旅則外侮不生,能廣教育則人才輩出。此三事為紓?cè)找苟\天,所求其必遂者也”[11]319-320。遺憾的是,伴隨著清室遜政,昔年皇權(quán)統(tǒng)攝下舊的社會秩序土崩瓦解,而共和政體之下新的統(tǒng)治秩序尚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在這探索和實驗的過程中,整個民族付出了血和淚的代價。十數(shù)年間,袁世凱竊國復辟、北洋軍閥權(quán)力紛爭、革命黨人斗爭不斷……五族共和、日月光華的美好愿景沒有兌現(xiàn),無休無止的權(quán)力之爭和政治鬧劇使林紓深感“言共和而政出多門,托平等之力,陰施其不平等之權(quán)……則較之專制之不平,且更勝矣!”[10]167林紓悲梗難當卻又無計可施,終于產(chǎn)生了退避的情緒。他宣誓“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于道曰:‘清處士林紓墓’。示臣之死生,固于吾清相終始也”[13]67。

      回溯林紓由清入民國再返歸前清這一復雜的心路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他最終選擇做前清遺民,并非眷念失道寡助、人心見背的末世王朝本身,而是在追索自己理想中君圣臣賢、政治清明的美好時代。林紓對張勛復辟一事的淡漠態(tài)度,亦可佐證這一論點。身處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的罹亂之世,卻效忠無地、無可作為,這使林紓不時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此情況下,淘洗去污濁混亂的回憶中的、理想中的滿清王朝,以及長眠著“心乎國民,立憲弗就,赍志上賓”[1]58的光緒皇帝的崇陵,成了林紓借以規(guī)避現(xiàn)實、心靈苦難的世外桃源,正如他自己說的“甚處桃源足避秦,一時海內(nèi)遍囂塵”[3]29。

      (三)關(guān)注社會道德

      遺老(遺民)大抵指的是改朝換代后因為忠誠于故主而不仕新君的前朝舊臣。遙想當年,周武王代商而立,遺民伯夷、叔齊抱節(jié)守志,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一句“吾殷之遺民也”,令無數(shù)后人曲動心腸。因此,遺老(遺民)雖然是一種守“舊”的政治姿態(tài),卻在另一個層面上被認作懷有忠義堅貞的品格,而成為一部分人極其珍視的身份。林紓的自我身份認同從“共和老民”轉(zhuǎn)向“前清遺民”。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他的關(guān)注點的變化——由進取用事轉(zhuǎn)向退守名節(jié)。謁陵,與其說是政治選擇,遑不如說是道德上的堅守,是與臨危變節(jié)、薄恩寡義、亡人自存之人對比以顯志,更是對只圖自身富貴、背義變節(jié)的不良社會風氣的控訴。

      林紓認識到,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破壞是國之大殤。人心失范,是遠比具體的政治挫折更為根本的問題。“臣紓果不就委溝壑,歲必一來,用表二百余年養(yǎng)士之朝,尚有一二小臣,匍匐陵下也。”[1]62通過謁陵這一具體的外顯化的行動引發(fā)社會關(guān)注,呼吁時人在亂世之下保全自身人格,關(guān)注世道人心。這是在“須知強國在人心”[14]17的明確的救亡目的之下進行的,無不含有挽救人心的用意。由此觀之,“為國為君漫不計,但覺眼鼻自酸楚”[5]32的林紓宣稱做前清遺老、頻頻拜謁崇陵,不僅僅是無可奈何的退避,更是祈盼當世之人留得忠愛之心于華夏寰宇之間,為民族精神命脈的延續(xù)傳承、為國家的起衰振隳留存一線生機。

      四、結(jié)語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趨“新”或守“舊”是個體難以回避的立場,而其間的復雜糾葛又往往使人難以決絕通達。林紓適逢其時,自然不可能自外于這個時代,這便注定了他有著難以超越時代的彷徨與執(zhí)念。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林紓傷懷國事,憂心如搗,即便是最嚴苛的批評者也不曾質(zhì)疑他的愛國之心。倘若依前文所論,林紓謁陵還隱含著他對文化、道德層面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憂慮、思考。我們是否會對這位踽踽獨行的老人多了些許理解,甚至敬意呢?更何況這種文化、道德層面的考量,對于當時的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絕非沒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紓.畏廬續(xù)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7.

      [2] 王松.滄海遺民賸稿[M].臺北:大通書局,1987.

      [3] 林紓.畏廬詩存(卷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4] 姚名達.民國叢書(第3編)[M].上海:上海書店,1991.

      [5] 林紓.畏廬詩存(卷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6] 錢玄同.寫在半農(nóng)給啟明的信底后面[J].語絲,1925(20).

      [7] 陳獨秀.孔教與憲法[J].新青年,1916(2).

      [8] 開明.再說林琴南[J].語絲,1925(20).

      [9] 勞祖德.鄭孝胥日記(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0] 林薇.畏廬小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1] 李家驥.林紓詩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12] 林紓.哀崇陵[J].平報,1912.

      [13] 林紓.畏廬三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14] 林紓.修身講義(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16.

      猜你喜歡
      光緒皇帝林紓遺民
      林紓當眾燒借據(jù)
      回望林紓:孝道、愛道與友道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響了林紓的人生觀
      海峽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擁抱
      小小說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
      淺談甲午戰(zhàn)爭中李鴻章的功過問題
      理論觀察(2017年3期)2017-04-10 22:34:21
      清朝戊戌變法期間的保舉活動研究
      祖國(2016年24期)2017-04-08 15:26:32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guān)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略論駐藏大臣長庚及其《為西藏事上書》
      江津市| 河东区| 南漳县| 喀喇沁旗| 德保县| 鄢陵县| 长岛县| 临漳县| 尤溪县| 都匀市| 巴里| 朝阳市| 中牟县| 吴堡县| 辛集市| 庆阳市| 诸暨市| 通化市| 新密市| 吉安市| 华亭县| 高清| 太康县| 托克逊县| 尚义县| 石楼县| 泌阳县| 安平县| 永州市| 安阳市| 子洲县| 丽水市| 大竹县| 达孜县| 金山区| 邹平县| 岳阳市| 漳州市| 铜鼓县| 麟游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