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探要 邸乘光(2.1-8)
“自由放任”教育改革的終結 郝德永(4.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法治進路房廣順,司書巖(5.1-8)
論人的本質的“相對自由” 孫綿濤(6.1-8)
【紀念本刊創(chuàng)刊40周年專題·筆談】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fā)展歷程孫繼國,曹 萌,趙 偉(6.9-17)
堅持導向為根本 砥礪前行再輝煌——《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創(chuàng)刊40周年隨想劉 陽(6.18-19)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的期刊使命劉曙光(6.19-23)
大學學報的定位、功能及其實現 邢志人(6.23-24)
辦好高校學報的幾點感悟 徐用吉(6.25-26)
砥礪奮進中的沈師學報 劉兆偉(6.27-28)
我與學術期刊的不解之緣 朱愛軍(6.28-30)
我與母校學報的三次結緣 王家勇(6.30-33)
【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發(fā)展論壇】
東北三省產業(yè)生態(tài)化發(fā)展水平實證分析馬樹才,秦海濤(1.1-6)
遼寧裝備制造業(yè)集群化發(fā)展策略 苗 穎(1.7-10)
互聯網金融促進遼寧農村商業(yè)銀行發(fā)展路徑趙慧娥,崔秀妹(1.11-15)
BOT模式在我國鄉(xiāng)村發(fā)展中的運用——以朝陽市小劉杖子村為例尹云龍,郭勁光,賈維敏(1.16-19)
新常態(tài)下遼寧現代服務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分析王 慧(3.29-35)
沈陽經濟區(qū)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互動發(fā)展路徑吳 冰,李 鋒(3.36-42)
以體制創(chuàng)新推動遼寧老工業(yè)基地振興——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理論背景王 姝,宋麗敏(3.43-46)
基于SWOT-AHP法的遼寧健康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陳 寧(3.47-51)
遼寧老工業(yè)基地人口結構緣何失衡王立波,殷光偉(5.9-15)
遼寧非遺傳承人的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詹 娜(5.16-20)
消費知識體系:農村消費研究的新視角——以遼寧W村住房消費為例李洪君,李 娜(5.21-26)
遼寧農村留守婦女手工編織小組的構想與實踐艾 晶,朱亞杰(5.27-30)
裝備制造業(yè)發(fā)展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省際比較——以遼、蘇、粵三省為例劉春芝,孫莉莉(6.55-59)
遼寧裝備制造業(yè)構建自我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研究王厚雙,劉佳斌(6.60-64)
振興戰(zhàn)略下資產證券功能與遼寧推進路徑分析赫國勝,趙 玉(6.65-69)
日本制造業(yè)發(fā)展對我國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啟示徐菁鴻(6.70-77)
東北地區(qū)新型城鎮(zhèn)化評價研究 林木西,車艷秋(6.78-83)
【東亞殖民主義與文學】
從殖民現場體驗到后殖民省思——李正中訪談錄李正中 口述,陳 言 整理(3.1-6)
抵抗文學作家“非典型”經歷的典型意義——以李正中文學生涯為個案蔣 蕾,荊 宏(3.7-14)
解殖:偽滿洲國文學的一個面向——李正中和張杏娟筆下的“憂郁”主題諾曼·史密斯(3.15-21)
百年低首趙悲庵——李正中與他的書法藝術初國卿(3.22-28)
佐藤春夫未竟之行與王家祥小說的布農族傳統(tǒng)領域柳書琴(4.8-19)
日據時期新聞小說《金色夜叉》在臺灣的傳播與接受楊智景(4.20-28)
穆儒丐與現代日本文化 劉大先(6.35-42)
《隨感錄》:《盛京時報》時期穆儒丐真實思想的表述王曉恒(6.43-50)
偽滿洲國與假親屬關系——以穆儒丐《新婚別》為個案的考察羅 鵬(6.51-54)
【民族與社會】
清代主流詩學影響下的滿族漢軍蔣氏家族的詩歌創(chuàng)作多洛肯,周 松(1.20-29)
景頗族服飾視覺呈現中的社會情境表述 羅 瑛(1.30-35)
參照群體對老齡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影響 張 艷(1.36-49)
【哲學動態(tài)】
論意識形態(tài)與群眾的關系 石 闊(1.40-44)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機制的構建 李鷗漫(1.45-48)
試論《易經》的“德本體”思想 任國杰(1.49-58)
中西人性碰撞中的尋根與前行——李澤厚儒家美學思想評析高凱征,張永杰(2.9-14)
文化自信的生成要素與發(fā)展理路 伊 莉,哈 龍(2.15-19)
審美與身內自然人化 張建云(3.52-56)
辯證法視域下的中國戶外運動 郭忠義,侯亞楠(3.57-61)
感性、歷史和自由:馬克思實踐范疇的三重維度邵曉光,鄭麗娜(3.62-66)
馬克思歷史辯證法與中共黨史研究的發(fā)展孫欽梅(3.67-73)
經驗政治理性優(yōu)于先驗政治理性——試析柏克對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哲學批判李福巖(4.29-33)
人的勞動實踐過程本質的再認識 蘭 明,王 維(4.34-37)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共產主義信仰選擇王詠梅,王國壇(4.38-42)
【政治廣角】
國家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形態(tài) 范思凱(1.59-63)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周 軍(1.64-67)
陳云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探析 高廣景(1.68-72)
民國時期“廢兩改元”貨幣制度的變遷——以新制度經濟學為視角王忠寶(1.73-77)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歷史必然性曾志誠(2.20-27)
“兩個發(fā)展趨向”觀點與中共黨史編撰范式汪 兵(2.28-32)
黨外代表人士政治認同的提升策略宋建設,胡曉梅,譚洪波(2.33-37)
大學生“理論自信”教育的路徑選擇何小春,秦程節(jié)(2.38-43)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李春華,朱亞洲(3.74-78)
弘揚中國精神與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張興國,闞玉雙(3.79-8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對接王英偉(3.83-86)
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啟示王東紅,趙玉萍(3.87-90)
“第五媒體”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影響與對策賀守喜,何 昕(3.91-94)
醫(yī)科院校學生職業(yè)信仰的培養(yǎng) 孟曉媛(3.95-98)
少數民族地區(qū)政治參與路徑探究張彩玲,張志新(4.43-46)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研究述評馮開甫,伏菲凌(4.47-51)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價值探析——基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視角張筱榮,郭 超,林家虎(4.52-56)
智慧城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耦合互動李 林,吳田田,楊詩婕(4.57-60)
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張 宏(5.31-36)
論馬克思生產關系范疇的形成 彭五堂(5.37-41)
習近平“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探要 陳永華(5.42-47)
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與統(tǒng)籌推進總體布局鄭舒婷(5.48-52)
當代大學生文化價值觀沖突的調適 汪德莉(5.53-56)
【法學視點】
領導干部法治能力提升的影響因素孫立祥,生忠軍(1.78-81)
火災事故認定的“可訴性” 李 偉,李福秋(1.82-85)
風險社會視域下環(huán)境治理模式的重構 徐海靜(1.86-90)
類型化方法在刑法中的應用 李鳳梅,韓奉霖(4.61-64)
分業(yè)與混業(yè)的歷史選擇——美國百年混業(yè)經營準入制度的嬗變與借鑒楊?,帲?.65-68)
論我國環(huán)境法的理論研究特色 宋福敏(4.69-72)
執(zhí)行程序視角下的自然人破產制度姜宇軒 著,包玉秋 評(5.145-150)
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信息公開的困境及其應對汪 岳(6.135-138)
“逮捕中心主義”的破解: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王 雷(6.139-145)
法學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供給側改革徐芝蘭,高 毅(6.146-151)
【心理學探微】
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啟示張麗華,曹杏田(3.116-120)
大學生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關系分析郭瞻予,李 陽(3.121-124)
遼寧省孤兒學生特殊心理問題表現與干預王江洋,李昂揚,孫 琪,等(3.125-131)
幼兒語音加工中莫扎特效應的實驗研究李文輝,余婷婷,郭黎巖(3.132-135)
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現狀分析與建議車麗娜,閆 巧(5.137-140)
內隱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及其教育含義周鐵民,趙寧寧(5.141-144)
【語言學論壇】
現代漢字的象形特點與現實意義 郭 敏(1.113-119)
國際教育視角下的漢語人名詞語特征 婁秀榮(1.120-123)
基于語料庫的“憤怒”情感隱喻語義映射分析霍 穎(1.124-128)
漢語字母詞使用狀況分析與監(jiān)測模型構建王秋萍(2.106-109)
英語寫作能力的構念界定與測試 姜 蕾(2.110-114)
語言對外傳播模式與策略 郭曉林,閻立君(2.115-118)
基于語塊整體性和韻律特征的口語流利性探究李紅菱(4.143-146)
日本和歌的韻律特征及文化價值 趙春英(4.147-151)
基于認知功能的中韓隱喻詞“喻體”對比分析于婧陽(4.152-155)
論多麗絲·萊辛《第五個孩子》的修辭美劉麗英(4.156-160)
現代漢語“介引”類離合詞研究綜述李春玲,韓曉明(6.84-90)
致歉度的衡量與實現 關英明(6.91-94)
以微課形式探究英語詞源詞匯的可行性分析張海會(6.95-99)
【管理前沿】
我國就業(yè)質量研究的趨勢——一種結構式的定量分析王 堯,焦 烈(1.129-133)
基于VAR模型的自然災害財政救助波動測度分析——以遼寧省為例 邵祥東(1.134-139)
城市廣場體育組織的“集散效應” 鄒 蕾(1.140-144)
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重構——自我范疇化視角 張淑華(2.44-52)
基于消費者行為特點的公共產品提供方式探析陳玉璞(2.52-54)
車企在汽車排污問題中面臨的困境及逆向選擇——以大眾“排氣門”事件為例閆 禹,于 澗(2.60-63)
創(chuàng)業(yè)導向對企業(yè)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 金 麗(3.136-142)
北京地區(qū)高校就業(yè)市場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孫長林,王麗紅(3.143-147)
協商民主與隱蔽性政策議程治理 郭 蕊(3.148-151)
【經濟理論與實踐】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回顧與展望白欽先,程 鵬(2.64-68)
新常態(tài)下中資大中型商業(yè)銀行經營效率分析——基于DEA分析(2011—2015年)赫國勝,凌 冰(2.69-73)
金融控股集團風險傳染渠道與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曲昭光,陳春林,陳克鑫(2.74-78)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薛特智(2.79-83)
提升居民消費傾向與財政支出政策供給問題探析盧 萍(4.73-79)
國有企業(yè)海外投資失敗的原因郭媛媛,王嬌陽,鄧嘉琪(4.80-83)
董事會獨立性、公司透明度與企業(yè)價值李 鵬,王麗明(4.84-90)
債務融資對企業(yè)可持續(xù)盈利能力的影響機理劉建華,周 林(4.91-97)
突破我國中小企業(yè)融資壁壘的本土策略研究劉 源(4.98-102)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中小企業(yè)融資中的作用楊秀萍,薛 陽(5.57-62)
會計師事務所轉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張 明,宋瑤坤,孫朕子(5.63-67)
產學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許悅雷(5.68-74)
知識型員工敬業(yè)度特殊性分析及培育梁景鑫,趙德志(5.75-79)
基于技術創(chuàng)新開放度的創(chuàng)新績效評價模型構建溫鳳媛,李敏舒(5.80-84)
共享單車的品牌建設路徑探析 張娟瑾(5.85-88)
【文學綜論】
“走廊”內外的人與世界——以特里豐諾夫的《交換》為例傅星寰,劉笑竹(2.84-89)
遼寧城市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述評 巫曉燕(2.90-93)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小說中的創(chuàng)傷書寫姜 欣(2.94-97)
從詩風嬗變角度考察鮑照在文學史上的意義羅 靜(2.98-101)
以白薇為中心的左翼女性文學再解讀 楊 晶(2.102-105)
凄凄暮年難——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視角解讀韋爾蒂小說《愛心探望》郭忠壯,張繼紅(3.99-103)
美國夢的誘惑與虛幻——任碧蓮的“美國故事”解析高巖鷹,張延軍(3.104-107)
埃德蒙·威爾遜的歷史寫作研究——《到芬蘭車站》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書寫戴東新(3.108-111)
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風暴眼》解讀 崔曉莉(3.112-115)
清末民初文言小說的傳統(tǒng)與新變 陳迪強(5.89-94)
語言的“政治”:對20世紀40年代文學發(fā)展路向的一種考察——以路翎和趙樹理為例周榮(5.95-101)
20世紀中國文學接受心理及文本取向變遷史健男(5.102-105)
置換與建構:酷兒理論視角下《玻璃動物園》解讀程嬌艷(5.106-109)
【教育學視界】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師科研評價研究述評史萬兵,曹方方(1.91-98)
泰國東北地區(qū)高校本土漢語教師現狀調查與分析李寶貴,陳如芳(1.99-104)
創(chuàng)新教育中的文化研究:進展、反思及展望姜麗華(1.105-108)
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演進及其特征 勾 月(1.109-112)
留學生與中國現代數學學科的創(chuàng)建魏善玲(2.119-124)
中國首位大學女校長楊蔭榆教育思想述評王鳳娥,劉 源(2.125-128)
教育與經濟關聯性特征分析 李曼羅(2.129-132)
通識教育視角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湯蘇寧,岳巖峰(2.133-136)
和諧校園視閾下校園網絡借貸防范與教育引導蔣澤楓,劉 宸(2.137-140)
德國職前教師實習改革的新動向及啟示——基于萊比錫大學的分析曲鐵華,于(4.103-108)
我國地方普通高校轉型的路徑選擇——再談專業(yè)設置轉型 唐衛(wèi)民(4.109-112)
遼寧省幼兒園園長勝任力水平的實證研究秦旭芳,尹晶晶,時康潔(4.113-117)
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教育應用探析陳 松,馬 丹,高琳琳,等(4.118-121)
影子教育發(fā)展的社會學原因及趨勢分析李 穎(4.121-126)
卓越英語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以沈陽師范大學英語專業(yè)為例吳 瓊(4.127-130)
當代中國翻譯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 郝 軍(4.131-134)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馬 舒(4.135-138)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孫 飛(4.139-142)
早期兒童繪本閱讀故事理解研究綜述李愛秋,韓汶言(5.110-113)
現代大學社會職能的演變、動因及有效履行夏 焰,郜丹丹(5.114-118)
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高校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及其影響李 悅(5.119-122)
基于OBE理念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王學穎,于錫金(5.123-127)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校就業(yè)教育對策分析張?zhí)烊A,黃麗媛(5.128-131)
新時期體育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綜合體系的構建錢 坤(5.132-136)
發(fā)展特殊教育學校中等職業(yè)教育的機遇、挑戰(zhàn)及策略劉俊卿(6.100-1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臺”的建設策略馬其南,趙晨旭(6.104-107)
遼寧來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思路探究張 偉,劉晶晶(6.108-111)
班長特征對高校優(yōu)秀班集體創(chuàng)建影響的實證分析張志勇,尹忠愷(6.112-116)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管理馮 浩(6.117-120)
校企合作視角下高校日語專業(yè)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以沈陽師范大學日語專業(yè)為例魯 暢(6.121-126)
地方本科高校在校生專業(yè)與課程認知狀況調查分析彭萬英(6.127-134)
【文化與傳播】
在大眾文化語境中堅守文藝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吳晶琦(1.145-149)
主體間性視域下的翻譯思維投射 孟彥莉(1.150-153)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當代昆曲的文化傳播鐘 英(1.154-156)
藝術學與數學新興交叉學科的基礎模型建構張 輝,程叢電(2.141-143)
民眾性文化分類及其國際推廣田學軍,熊 毅(2.144-147)
文化闡釋視域下華語辯論與英語辯論之差異馬 爽(2.148-152)
電影《搜索》中的哲學隱喻風格 鄭夜白(2.153-156)
消費社會語境下文化消費概念的反思與重構封 英(2.157-160)
文化傳播中的譯者選擇與讀者接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述論閆怡恂,徐明玉(3.152-156)
網絡傳播語境下輿論宣傳范式變遷與話語轉換吳 優(yōu)(3.157-160)
《桂林石刻總集輯?!沸|c商榷 王 冰(5.151-156)
高校社團文化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效果分析孫凌燕(5.157-160)
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中華文化傳播的思考——以沈陽師范大學孔子學院為例金學麗(6.152-155)
大學生閱讀困境的破解與讀書價值的重建馬海燕(6.156-160)(注:括號內數字為期數和起止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