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態(tài)詩學視角下陶淵明《飲酒》(其五)譯本對比分析

      2018-04-03 08:12:02邊立紅陳玲軍
      關鍵詞:譯本詩學陶淵明

      ○ 邊立紅,陳玲軍

      (長沙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在物質文明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類社會也面臨著生態(tài)危機的加劇,生態(tài)問題成了全球話語的中心,反映在生態(tài)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在文學和語言學領域,由生態(tài)批評衍生而來的生態(tài)詩學,主要研究關于文學與生態(tài)之間關系的各種立場、觀點、思想和理論,將生態(tài)學概念應用于文學的閱讀、教學與寫作。翻譯研究也在20世紀后期逐漸從語言學的文本結構轉為文本外多種因素的關注。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文學翻譯研究學者開始涉及生態(tài)文本的翻譯研究,生態(tài)整體觀的思想也不斷地體現在生態(tài)文本的翻譯研究中,其對文學翻譯作品進行生態(tài)批評思考,將文本作為生態(tài)整體,從詩學層面對譯本進行解讀,將翻譯看作是對原文本生態(tài)內涵的闡釋與重構。在生態(tài)詩學視角下重審陶淵明的詩(以下簡稱陶詩),可以擺脫以往單一文化、詩學角度把握作家、作品的傳統(tǒng)模式,將視野拓展到“生態(tài)視野”的大背景中,對典籍翻譯及其內涵理解能起到較好的借鑒意義,為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通過翻譯走出去提供新的視角。

      一、生態(tài)詩學與翻譯研究

      “生態(tài)學”在1866年由恩斯特·海克爾提出。進入20世紀后,生態(tài)學發(fā)展突飛猛進,很快成為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并呈現出濃厚的人文色彩。1978年美國生態(tài)文學家威廉·魯克爾特在其著名的“生態(tài)批評”文章《文學與生態(tài)學:一項生態(tài)批評的實驗》中提出建立新的生態(tài)詩學的問題。我國著名生態(tài)批評理論家魯樞元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生態(tài)文藝學》一書中,提出“文學藝術活動必然全部和人類的生存狀況有著密切聯系”,對生態(tài)詩學建設有重要意義。[1]53

      生態(tài)詩學,即用生態(tài)學理論研究文學。每部生態(tài)文學作品中都有著自己的生態(tài)詩學。從人與自然關系看,任何特定原文本都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建構,翻譯就是將原文本中人與自然關系移植到譯文本中的過程?!皩嵵浮备拍钕律鷳B(tài)翻譯指的是譯者必須考慮原文本的生態(tài)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原作者的生態(tài)觀,并應遵循以下原則:選擇具有生態(tài)價值的文本進行譯介;翻譯策略應有利于保存原文的生態(tài)觀;目的是增強目的語讀者的生態(tài)意識。[2]而“虛指”生態(tài)則要考慮作者和譯者的契合,譯文和原文間的聯系。翻譯和生態(tài)的結合,是關于譯者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互動的整體性研究,讓譯者在各種環(huán)境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作品精神的完美傳達。

      翻譯應關注文本的生態(tài)內涵。在文學譯本中,譯者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作者以及原文中的生命世界、譯本中的生命世界、讀者以及他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屬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3]每個生態(tài)文本都有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譯者的譯本也是一個復雜的生命系統(tǒng)。作者的生態(tài)世界、譯者的生態(tài)世界、原文和譯文彼此關聯的生態(tài)世界彼此交錯,相互影響。因此,在解讀譯本時也應用整體觀分析譯者、譯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翻譯看作是對原文本生態(tài)內涵的闡釋與重構。

      中國傳統(tǒng)經典中,《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19,《莊子》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5],人的存在與天地的自然存在相合為一,表明人與萬物同為自然產物,二者不可分離,蘊含著寶貴的生態(tài)學思想。陶詩作為生態(tài)文學作品,體現了道家傳統(tǒng)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作者獨特的生態(tài)世界,揭示該內涵與意境是生態(tài)詩學下陶詩英譯研究的目的之一。

      二、陶淵明《飲酒》(其五)

      作為魏晉名士的代表,陶淵明深受儒道思想影響,其人生哲學中處處體現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存智慧。其詩歌主題體現出他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態(tài)觀。其詩特點在于:“平、淡、枯、質,又在奇、美、綺…亦平亦奇,亦枯亦腆,亦質亦綺。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是‘化境’?!盵6]30

      《飲酒》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尤以第五首最為膾炙人口: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詩中作者與菊、山、鳥和諧共存、交相輝映,物我兩忘,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與自然息息相通融為一體。深受道家“萬物與我為一”思想熏陶,陶淵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融入自然的生態(tài)思想在此處盡顯無遺。

      這首詩還展示了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7]100翻譯此必須感悟作者的深意,再創(chuàng)其意境并體現其哲學信仰。譯者如不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以及文人墨客的自然觀和精神氣質,將無法再現其意境。翻譯陶詩首先要求譯者具有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哲學觀與道家生態(tài)情懷,這樣才能領悟原作語言及其豐富內涵,將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造,準確再現詩人的情感和感染力。

      三、《飲酒》(其五)譯本對比分析

      《飲酒》(其五)譯本多達20種,本文選取汪榕培和Arthur Waley的兩種譯本。本土譯者汪榕培對中國典籍英譯貢獻突出,他最喜歡詩人陶淵明,致力于研究陶的思想和藝術風格,對陶的家鄉(xiāng)進行了實地考察體驗,并于2000年出版《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其陶詩翻譯造詣頗深。英國文學翻譯家Arthur Waley一生致力于中、日古代典籍的研究翻譯,是20世紀前期將東方文種譯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譯家之一,其譯作使中國文學易于被西方接受。中西譯者雖有文化及理解差異,但筆者認為兩譯本各有千秋,值得探討?!讹嬀啤?其五)反映了詩人出世的生活態(tài)度及回歸自然的滿足感。本文主要從生態(tài)詩學視角下的自然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三方面來分析譯本對原詩生態(tài)內涵的再現與創(chuàng)造。

      (一)對原文自然生態(tài)的展現

      在生態(tài)學中,以相對獨立的自然界為研究對象,人與自然具有同源性,不可分離。從生態(tài)視境下看待自然山水和詩人詩歌,會發(fā)現山水的自然性和詩人詩歌的自然美相互貫通。因此,生態(tài)詩學和翻譯相結合,提醒譯者翻譯時要適應原文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使譯文與原文自然環(huán)境相對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汪譯“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Arthur譯“I pluck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兩譯文都將“菊”直譯為“chrysanthemums”,“菊花”在中國代表超凡脫俗的隱士,陶詩中“菊花”成了陶淵明的自我形象,兩譯本對菊花意象的保留十分準確?!皷|籬”一詞汪譯“hedge-side”省去了原文“東”這個方位詞,不太妥當;而Arthur用“eastern hedge”保留了原詩自然環(huán)境?!澳仙健苯浌P者查閱,位于江西星子縣廬山腳下栗里村村南的小山丘,是陶淵明歸田后居住之地。綜合本詩意境和陶的人生境界可知南山是虛指,表現詩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汪譯“Southern Mount”乃為南山實體,Arthur用了“the distant summer hills”,對比可知后者更符合原詩自然環(huán)境及意境。另外“山氣”“飛鳥,”兩人分別譯為“evening haze”“flocks of birds”和“mountain air”“flying birds,”很好地體現了原詩的自然生態(tài),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這些簡單的自然物象,如菊花、籬笆、飛鳥等,一旦與人融為一體,以整體視角來解讀,就會境界全出。

      (二)對原文文化生態(tài)的再現

      生態(tài)學中文化生態(tài)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翻譯中國文學經典,“譯者處理的是個別詞,卻面對兩片文化,譯者必須是真正意義的文化人”[8]。原語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差異,為了避免曲解原文,需注意原語語言轉換,適應整個文化系統(tǒng),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9]134陶淵明身處亂世,這使其無法秉持自然本性在官場立足。受儒道思想影響,他追求精神的自然存在,但歸隱生活也讓他陷入衣食不繼的窘境。

      “結廬在人境”汪譯“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 ”,Arthur譯“I built my hut in a zone of human habitation”?!皬]”一詞兩位譯者分別用了“house”和“hut”,“境”一詞分別用的“world”和“zone”。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衣食不繼,因此Arthur的“hut”“zone”更能體現陶淵明的生活狀態(tài),貧苦的歸隱人士獨居在小屋中,與自然山水為伴。

      “而無車馬喧”,汪譯“Yet little sound and fury do I ken”,Arthur 譯“Yet near me there sounds no noise of horse or coach”。Arthur譯文中“no”背離了原意。詩人多和鄉(xiāng)鄰交涉,只是并非如達官顯貴門前車水馬龍,也并非隱居深山老林,絲毫沒有車馬之聲。由詩人處境可知此句表達的是詩人心中“無車馬喧”,對門外之音充耳不聞、遠離塵囂的人生態(tài)度。汪用“sound and fury”指代塵世喧囂,用“I ken little”表達避世態(tài)度,鮮明利落。

      (三)對原文精神生態(tài)的重構

      精神生態(tài)以人的內在情感生活與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精神是一種意向、一種自我意識、一種理性的價值取向、一種“觀念化”的東西,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高級情感。[1]139陶淵明的歸隱遵從自身對自然本性的需要,他結廬人境,躬耕自資,是一種令人追慕的理想人格和生存范式。

      “問君何能爾?”一句,汪譯“To tell you how on earth I can keep blind”,Arthur 譯“would you know how that is possible?”汪用“keep blind”表達出了詩人當時的心境,而Arthur忽略了這一點。

      “心遠地自偏”一句,汪譯“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Arthur譯“A heart that is distant creates a wildness round it”?!斑h”和“偏”,Arthur用“distant”“wildness”失去原詩的美感和意義,“distant”一般指距離遠,此處“遠”是玄學常用概念,指超脫世俗利害的狀態(tài)。[10]詩人歸園田居之后,不必混跡官場,將世俗拋之腦后,超然脫俗。汪用“peaceful”“calm”擺脫了漢語“遠”和“偏”的形式束縛,準確表達了詩人的淡泊寧靜,超然物外。

      “悠然見南山”,汪譯“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Arthur譯“Then gaze long at the distant summer hills”??梢?,汪譯文中用“tranquil”一詞想象出詩人怡然自得和淡泊寧靜的精神狀態(tài),比Arthur譯文更為精妙。

      四、結論

      由上所述,對于《飲酒》(其五)的翻譯,兩位譯者譯文存在差異卻各有千秋。差異主要在于譯者理解的不同,對詩人所處環(huán)境及精神追求的把握有差異性。汪榕培對譯文內涵語言上把握較好,貼近原作,能準確傳達詩人思想,但也有不妥之處;而外國譯者Arthur Waley多采取直譯,在精神層面沒能準確再現詩人的情感和感染力,但其對原詩自然生態(tài)方面把握較好。

      文學藝術實質是一種精神活動,它有可能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對人類生活,乃至整個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發(fā)揮重要作用。選擇生態(tài)學的視野,從人類精神生活的高度,重新審視文學藝術的特質、屬性及價值意義應當是非常必要的。[1]132-133

      譯者在翻譯中國古詩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原文本,考慮文本的生態(tài)內涵,在譯文語境中立足對原文本的生態(tài)闡釋和重構,使讀者身臨其境,思想上受到感染,接受和理解原作。

      猜你喜歡
      譯本詩學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背詩學寫話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不為五斗米折腰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孫子兵法》俄譯本簡介
      軍事歷史(1993年5期)1993-08-21 06:17:26
      嘉峪关市| 嘉定区| 元氏县| 余庆县| 若尔盖县| 黎城县| 临沂市| 富蕴县| 杭州市| 仙桃市| 孝感市| 习水县| 台东市| 宜兰县| 东乡族自治县| 喀喇沁旗| 玉树县| 远安县| 怀柔区| 合川市| 旺苍县| 宁陕县| 抚顺市| 赞皇县| 华坪县| 星子县| 剑川县| 阿瓦提县| 丹巴县| 崇州市| 崇阳县| 渝中区| 建宁县| 九江市| 天台县| 武义县| 五家渠市| 昆山市| 杂多县| 吉林省|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