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云
(上海電力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是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而對于中學階段已經學過歷史,并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定了解的大學生而言,這門課程很容易淪為“逃課必修課”。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廣大的“綱要”課教師在教學方法、教材體系的轉換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討。本文結合我校教學組的實踐,探索重要歷史人物專題教學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請方家批評指正。
著名史家白壽彝先生曾提出,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育人,講歷史,首先要通過對歷史的闡述,講清楚做人的道理[1]。而人物是歷史的鏈條,在各類歷史人物身上,可以學習到豐富的做人做事的經驗和教訓。學習和評析歷史人物的過程本身也是培育崇高品德和情操的過程[2],這對歷史學習者具有重要意義。杰出歷史人物對社會的進步起到重大推動作用,以重要人物為線索形成的專題教學,對于“綱要”課教學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首先,“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人物無疑是歷史進程的主要載體,因為歷史終究是人創(chuàng)造的。而杰出的、重要的人物更是體現和標志了一種社會思潮、政治運動和經濟趨向,在各個領域和不同層次中留下了自己活動的印記,影響了歷史的一定階段和某些環(huán)節(jié),推動或延緩了社會的發(fā)展。把握歷史人物活動的進程,揭示歷史發(fā)展的本質特征,從各類歷史人物的學習評析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有利于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
其次,通過了解一個人物,進而了解一個時代。了解和評析歷史人物, 有助于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幫助學生更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進程。中國近現代170多年的歷史,從洪秀全、李鴻章到康有為、孫中山,以及陳獨秀、毛澤東,無不代表了一個時代,更凸顯了時代的更替與推進。解讀重要歷史人物,有助于更好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歷史的必然選擇。
最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中學的歷史學習更多強調歷史事件等具體史實,而從人物的角度去解讀歷史,這是大學生之前接觸比較少的, 更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其歷史的借鑒意義特別巨大,因此培養(yǎng)更多大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也有助于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達成“綱要”課教學的長期目標。
“綱要”課涵蓋170多年的歷史,內容龐雜,兼具政治性與歷史性,又與中學歷史課內容有眾多重疊,提高該課程教學效果,必須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新方法。我校教學組通過近兩年的努力摸索,從學生興趣調研入手,逐漸形成了歷史人物專題教學的大致路徑。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進行人物專題教學首先必須摸準學生的興趣點。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在選擇三個大班約400人的調研樣本中,對歷史有興趣并對“綱要”課有期待的同學比例為82.3%;對近現代中國歷史人物感興趣的同學為95.5%。大多數同學在訪談中提出,中國近現代史在中學已經學過,尤其對于高考選歷史的同學,他們對于近現代史中的基本事件、重要時間地點、發(fā)展邏輯等,很多都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他們希望大學里的“綱要”課應該更有趣有味。那么如何做到有趣有味呢?在調研給出的內容選項中,“了解更多歷史人物性格特點和歷史作為”“了解更多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和“學習更多歷史思維方法”等三項單選和多選排序的占比都很高;在給出的教學方法選項中,“老師講授”“學生辯論”“實景教學”等幾項所選占比大致相當。 從以上調研數據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對“綱要”課的看法與建議主要是:首先,學生依然對歷史課程持有相當大的興趣,沒有因為已經學過而絕對反對;其次,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有趣還要有味,不僅僅是歷史史實的學習,還希望獲得更多的歷史人物“面相”和嚴謹的歷史思維能力;最后,對于教學的要求則體現出學生對課程參與度的訴求,正是95后學生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強的表現。
鑒于此,我校課程組經過討論一致認為,以人物的專題教學提綱挈領串聯課程,應該能很好地滿足學生既有趣又有味的課程要求。隨后又經過調研和教學研討,提煉出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如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蔣介石等,進行了集體備課,為后期正式進行人物專題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考慮到“綱要”課內容的復雜性和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人物專題教學主要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參與為副的模式,組合成有效的課堂教學系統(tǒng)。
在教師講授方面,采用總分總式結構串聯整個學期的課程內容。第一次課程需將課程結構梳理清楚,給學生建構起課程框架。這對于大學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見小不見大,才能培養(yǎng)大視野的歷史思維觀。最后一次課程仍然需要對整個課程進行一定的總結,強化“四個必然選擇”的結論,以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在每一次人物主題教學中,注意從歷史背景串聯時代特點與歷史發(fā)展趨勢,從人物性格特點與歷史作為闡釋歷史的必然與偶然,從人物評價引導學生確立正確價值觀與歷史觀。
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之外,可以采取學生參與講授和課堂討論兩種補充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課程教與學。參與課堂講授的學生,可以三兩人組成小組,提前領取任務,課后查找資料、準備課件、課上演講。課堂討論則主要由教師提出人物相關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踴躍發(fā)言。學生參與課堂講授和討論的過程,需要教師掌控,時刻注意合理引導,并做好課堂總結,回歸教學目標,不能隨意跑題。
對于歷史的學習,僅僅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從課堂激發(fā)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興趣,還需要拓寬課外學習渠道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一方面,可以給學生布置閱讀有關歷史人物的傳記或者觀看相關紀錄片, 并以課程相關教學理論為指導,書寫讀書報告,以完成和檢驗對歷史人物的科學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當地歷史資源開展現場教育。通過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紅色革命遺址等,了解歷史人物生平事跡, 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體認。如上海的一大會址、四行倉庫等,都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的方式,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烈士的風采,從思想上得到提升。
“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同樣要落腳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不斷交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盵3]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青年學生都必須正視歷史,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 就有埋頭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為民請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4]中國近現代史上涌現了無數的、光耀千秋的愛國志士如林則徐、孫中山、魯迅等;涌現了大量的共產黨人如李大釗、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等, 他們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都是我們學習的寶貴精神財富。歷史人物專題教學可以為這些目的服務,但同時也還有需要改進之處。
“綱要”課進行人物專題教學,用具體的歷史人物作為教學主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集趣味性與教育性于一體,深受學生喜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在期末的教學效果調研中,學生整體反饋效果很好。學生表示,這樣的教學方式,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書本上沒有生命力的呆滯文字;更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面相”,看到了個人命運與時代糾結中的歷史發(fā)展大趨勢。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慢慢樹立起來了。
歷史人物專題教學最大的問題還是所選擇的歷史人物的代表性問題。所謂人物的代表性,關鍵在于所選人物身上能反映一個時代特點、能體現一種轉折、能代表歷史發(fā)展潮流。如選擇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到陳獨秀、李大釗,可以從中體現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體現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而選擇毛澤東、鄧子恢、鄧小平等,則可以體現社會主義建設之艱難和改革開放之必然。這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權威書籍和相關文獻,統(tǒng)一認識,確立評析基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5]這也是“綱要”課教師在進行人物專題教學時特別需要注意的,不能因個人喜好而帶偏了課堂,脫離了教學目標。
對于在中學已經學過中國近現代史的大學生而言,“綱要”課新鮮度是不夠的;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新生代,他們中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歷史觀和科學的人生觀。因此,要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歷史觀,僅僅依靠以歷史事件為主的知識性教學是很難做到的。運用歷史人物專題教學模式,更有利于“綱要”課發(fā)揮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人物專題教學用鮮活的歷史人物,不僅能讓學生在思想品質上得到潛移默化的涵養(yǎng),更可以串聯時代特征與歷史發(fā)展趨勢,幫助學生學會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科學的歷史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95-100.
[2] 李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析:以歷史人物教學為突破口[J].黑龍江教育,2010( 5):75-76.
[3]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87.
[4] 魯迅.且介亭雜文[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4:66.
[5]習近平.牢記“不當李自成”的警示[N]. 濟南時報,2013-12-27(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