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之“管仲之器小哉”辨析
      ----兼論孔子的“大一統(tǒng)”訴求

      2018-04-03 13:00:54
      關(guān)鍵詞:桓公王道諸侯

      趙 志 浩

      (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 哲學(xué)與宗教研究所,鄭州 450002)

      《論語》中有四處評價管仲,分別是: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被蛟唬骸肮苤賰€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2.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論語·憲問》)

      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

      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以上除了《八佾》篇是對管仲的負面評價,認為管仲“器小”“焉得儉”“不知禮”,其余三處都是對管仲的正面評價。對于管仲的“器小”之解釋眾多,今從孔子心目中的“大一統(tǒng)”理想政治標(biāo)準(zhǔn)釋之。

      一、管仲“功有余而德不足”

      《論語·八佾》記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笨鬃釉u價管仲曰“器小”,何謂“器小”?何晏注曰:“言其器量小也?!盵1]40皇侃疏曰:“管仲者,齊桓公之相管夷吾也,齊謂之仲父,故呼為管仲也。器者,謂管仲識量也。小者,不大也,言管仲識量不可大也?!盵1]40錢穆先生也把“器”譯為器量:“器,言器量,或言器度?!盵2]57孔子為何言管仲器量小呢?

      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稱贊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寿┮龑O綽云:“功有余而德不足,以道觀之,得不曰小乎?”[1]40皇侃認為管仲“器小”的原因是“功有余而德不足”。

      管仲何以“功有余而德不足”呢?下文有人問孔子“管仲儉乎?”“管仲知禮乎?”孔子皆作了否定的回答,認為管仲不知儉、不知禮。這即是管仲“德不足”的表現(xiàn),也是管仲“器小”的表現(xiàn)。何晏也是把“管仲之器小哉”與下文對照而釋之,由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引出后兩問,他引苞氏曰:“或人見孔子小之,以為謂之太儉乎?!薄盎蛉艘詢€問,故答以安得儉,或人聞不儉,更謂為得知禮也?!盵1]40

      管仲的不儉表現(xiàn)在何處呢?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論者對“三歸”有六種釋意:其一,《論語集解》引苞氏曰:“三歸者,取三姓女也。夫人謂嫁曰歸。”其二,《論語集注》釋為:“三歸,臺名。事見說苑?!逼淙?,“翟灝以管氏本書輕重篇證之,三歸特一地名,蓋其地以歸與不歸而名之也?!逼渌?,“家有三處”,即管仲有三處庭院;其五,古“歸”與“饋”通,把“三歸”釋為“三牲”。其六,“三歸為藏貨財之所?!盵3]209

      對于“官事不攝”,多數(shù)注解較為統(tǒng)一,即認為管仲家里的各項事務(wù)都設(shè)有專門的官職,各不兼攝。比如,何晏的解釋:“攝,兼也。禮,國君事大,各官有人,大夫并兼。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為儉?!盵1]40又朱熹釋為:“攝,兼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數(shù)事。管仲不然,皆言其侈?!盵4]67從對“官事不攝”的釋義可知“三歸”無論作何解,皆言管仲僭侈之事。錢穆認為根據(jù)“官事不攝”,“三歸”可解為“有三處府第可歸”:

      管氏有三歸:一說:古謂女嫁曰歸。古禮諸侯娶三姓女,管仲亦娶三姓女。一說:歸,通饋。古禮天子四薦,諸侯三薦,桓公許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獻。一說:三歸,臺名,為藏貨財之所。一說:三歸謂三處采邑。一說:三歸指市租言。今按:第一、第二說,是其僭不知禮。第三、第四、第五說,是其富,皆非不儉?;蛟唬喝龤w謂其有三處府第可歸,連下文官事不攝,最為可從。[2]58

      管仲的不知禮,表現(xiàn)于何處呢?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宋代邢昺疏:“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nèi)外于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于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盵5]42諸侯才能享有的“塞門”和“反坫”,而管仲僭為之,是不知禮和失禮的表現(xiàn)。

      在《論語正義》中,劉寶楠引程氏瑤田《論學(xué)小記》云:

      事功大者,必有容事功之量,堯則天而民無能名,蓋堯德如天,而即以天為其器。夫器小者,未有不有功而伐者也。其功大者,其伐益驕,塞門反坫,越禮犯分,以驕其功,蓋不能容其事功矣。吾于管仲之不知禮,而得器小之說矣。享富貴者,必有容富貴之量,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蓋舜禹之德亦如天,亦即以天為其器。夫器小者,未有不富貴而淫者也。其富貴愈顯者,其淫益張,三歸具官,窮奢極侈,以張其富,蓋不能容其富貴矣。吾於管仲之不儉,而得器小之說矣。[6]124

      綜上所言管仲“器小”,皆指器量狹小,識量不足,正如錢穆所說:“器之容量有大小,心之容量亦有大小。識深則量大,識淺則量小,故人之胸襟度量在其識。古人連稱器識,亦稱識量,又稱識度。管仲器小,由其識淺,觀下文可知?!盵2]58進一步詮釋為奢淫違禮,“功有余而德不足”。

      《荀子》曰:“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禮者也?!盵7]23“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盵7]130《法言》曰:“或曰:齊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請問大器?曰:大器猶規(guī)矩準(zhǔn)繩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謂大器?!盵8]243這些皆以“不知禮”“德不足”等來論管仲之“器小”。

      二、“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

      對管子的“器小”,還有另外的解讀。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云:“器小,言其不知圣賢大學(xué)之道,故局量褊淺、規(guī)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盵4]67“不知圣賢大學(xué)之道”“不能正身修德”,是說管仲“德不足”,與以上所論同?!熬至狂蹨\、規(guī)模卑狹”,“以致主于王道”,則是說管仲不能輔佐桓公致于王道。朱熹對管仲“器小”的解讀,回答了司馬遷對孔子“小管仲”的發(fā)問:“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9]941

      在先秦王霸之辯中,孟子尊王道黜霸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盵10]56荀子尊王而不黜霸,“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7]126。我們知道,孔子是向往西周的王道政治的,管仲不能輔佐桓公致于王道,振興周室,孔子視之為“器小”,也是可想而知的。

      秦漢以后,王霸之爭趨于和解,逐步形成禮法結(jié)合、王霸并用的治國理念。主張大一統(tǒng)政治的董仲舒認為:“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于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幽之會是也。其后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諸侯也,至于救邢衛(wèi)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至,貫澤、陽谷之會是也。故曰:親近者不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后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志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zhí)其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zé)陳不納,不復(fù)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滿矣。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自是日衰,九國叛矣?!盵11]94

      顯然,董仲舒以管仲不助桓公興王道為“器小”?!墩撜Z正義》引《新序5雜事》云:“桓公用管仲則小也。故至于霸而不能王。故孔子曰:‘小哉!管仲之器?!w善其遇桓公,惜其不能以王也?!盵6]123這里也點明了管仲政治志向上的“器小”。

      對于管仲不輔佐桓公推行王道政治而遭貶斥的言論,可追溯到《孟子》,在《公孫丑上》篇中記載: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dāng)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fù)許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髟唬骸嶙优c子路孰賢?’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唬骸粍t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猶反手也?!?/p>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dāng)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駮r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盵10]45—46

      孟子希望有三代圣王一樣的賢君出現(xiàn),施行王道政治,這與孔子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理想是基本一致的。所以當(dāng)公孫丑提到“管仲、晏子之功”時,孟子認為不值一提。司馬遷所問:“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9]941從孔子的政治意向來看,答案應(yīng)是肯定的。

      黃玉順認為:“管仲就才能而言是堪稱君子的,可謂‘不器’;但他只知其器,不知其道;只知霸道,不知王道。這又是從質(zhì)上來講的?!盵12]這也是從管仲不倡王道政治來解釋其“器小”的。管仲不倡王道,以霸道自足,確與孔子的政治理念不符。從孔子的政治理想解讀管仲的“器小”,有其合理性。

      三、“內(nèi)圣”“外王”皆不及之

      《論語正義》引惠氏棟《九經(jīng)古義》曰:“《管子小匡篇》:‘施伯謂魯侯:“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w當(dāng)時有以管仲為大器者,故夫子辨之?!盵6]124孔子對管仲“器小”的評價,是出于君子之“修己安人”的理想價值目標(biāo)而發(fā)出的。

      “器”乃器具之意,《說文解字》注解:“器,皿也?!薄墩f文解字注》曰:“皿,飯食之用器也。然則皿專謂食器。器乃凡器統(tǒng)稱。器下云皿也者,散文則不別也。木部曰,有所盛曰器,無所盛曰械?!盵13]86這是“器”之原始義,而孔子所言管仲“器小”,是為引申義,應(yīng)釋為“度量”“器度”“見識”等。

      《法言·先知》篇認為:“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稱大器,”[6]124這里的“大器”之“器”即是引申義,孔子言管仲“器小”,也當(dāng)取其引申義。從以上分析看,孔子言管仲“器小”的解釋大致有兩種:一種視其奢淫違禮,“功有余而德不足”;一種認為管仲不能幫助齊桓公推行王道,振興周室。

      從《論語》各篇來看,孔子所追求的內(nèi)在道德理想人格和外在的事功是貫通的,比如在《顏淵》篇中孔子對“問政”的回答: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p>

      在孔子看來,為政者首先應(yīng)尊禮尚德,正人正己,在《子路》篇中,孔子提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其他篇中,孔子對“仁”“孝”“禮”等作出的不同回答,既是對“君子”的要求,也是對為政者的要求??鬃有哪恐械睦硐肴烁袷恰靶藜阂跃础薄靶藜阂园踩恕薄靶藜阂园舶傩铡?。

      所以,孔子對為政者的內(nèi)在德行和外在事功都提出了很高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內(nèi)圣”與“外王”同時兼?zhèn)洹?/p>

      在《莊子·天下》篇中,提出了“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shù)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xué)時或稱而道之。[14]374

      《莊子》所謂內(nèi)圣與外王“皆原于一”“以德為本”“澤及百姓”,即說內(nèi)圣與外王是貫通的。馮友蘭認為:“在中國哲學(xué)中,無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為是講‘內(nèi)圣外王之道’?!盵15]11在儒家那里,“內(nèi)圣外王”表現(xiàn)為修齊治平之道,以個體的德性修養(yǎng)施于他人,推己及人,以“內(nèi)圣”功夫?qū)崿F(xiàn)“外王”。同時,“外王”也是實現(xiàn)“內(nèi)圣”的途徑,二者相互貫通。即是《大學(xué)》中所描述的那樣: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16]5—6

      以“內(nèi)圣外王”之理想人格觀之,管仲內(nèi)不能修身正己,奢侈不儉、僭越君臣之禮,外不能助桓公施王道,振興周室。無論“內(nèi)圣”還是“外王”,管仲皆不及之,必為孔子所詬,必視之為“器小”。

      四、孔子評價管仲的標(biāo)準(zhǔn)

      孔子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表明了他對“禮”的重視,《論語》多次提到“禮”,其實質(zhì)是倡導(dǎo)周代禮治。對周代的“大一統(tǒng)”王道政治,孔子也推崇備至,他修訂的史書《春秋》,處處以“王正月”“王二月”“王三月”等記事,“王”即是周王,以周代歷法記述各國歷史,表明孔子是尊周代歷法為正統(tǒng)的。故而《史記》認為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9]1778。

      在《論語》中,孔子多處指出對周代“一統(tǒng)”政治的向往,如:“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孔子甚至把自己作為周代文化的繼承者,認為自己承擔(dān)著恢復(fù)周代一統(tǒng)政治的重任:“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子罕》)“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并且三年就會有所成效,“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對于僭越周禮的行為,孔子表現(xiàn)出擔(dān)憂和氣憤,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

      楊向奎認為:“《詩》《書》《禮》《樂》對于孔子來說都是‘故’,‘故’即‘古’,在春秋時代,‘中國’代表了天下,是最先進地區(qū),學(xué)術(shù)來源,除實踐外,來自古昔虞夏商周,故孔子求學(xué)之道是‘溫故而知新’,損益?zhèn)鹘y(tǒng)文明而發(fā)揚光大,這‘故’或‘古’主要是宗周時代的禮樂文明,所以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17]27這說明孔子對周代時期的政治禮樂文明是非常推崇的。

      那么,管仲未能幫助齊桓公推行“大一統(tǒng)”王道政治,振興周室,孔子視之為“器小”,也是必然的?!肮苤傧嗷腹?,霸諸侯,孔子盛稱其功業(yè),但又譏其器小,蓋指管仲即以功業(yè)自滿。若以管仲比之周公,高下顯見矣?!盵2]58以文治武功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局面的周公為標(biāo)準(zhǔn)評價管仲,孔子當(dāng)然會“小之”。

      然而,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卻又贊管仲的“仁德”:“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鼻昂笾g是自相矛盾還是有某種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呢?

      若從孔子的“大一統(tǒng)”政治理想觀之,則對管仲的不同評價就可以貫通起來了。孔子認為管仲“器小”,是因為管仲奢侈不儉,“泰侈逼上”[18]455,僭越了君臣之禮,當(dāng)然也就違背了周禮。違背周禮、不合乎周代大一統(tǒng)政治標(biāo)準(zhǔn)的僭越之舉,肯定要被孔子所批判。而管仲幫助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是利于“大一統(tǒng)”政治秩序的,特別是“不以兵車”,與孔子心目中的禮治和德治不相沖突,故被孔子所贊。

      《史記》記載:“三十五年夏,(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腹S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盵9]477桓公“下拜受賜”,維護了周天子的至尊地位,所以受到孔子贊揚。

      孔子推崇中原華夏文明,主張“文一統(tǒng)”,即以華夏之文明教化夷狄之族,使之歸于華夏文明?!拔⒐苤?,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表明了管仲之功,其意為“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皆為夷狄也”[1]199。管仲的“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之舉,是“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4]153。

      所以,在孔子看來,管仲的死與不死,并不構(gòu)成對其仁與不仁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對于管仲“不能死,又相之”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痹诳鬃友劾?,為君臣之義而死,為小節(jié)小義而亡,固然是值得贊揚的,但如若“尊周室,攘夷狄”,重建了大一統(tǒng)政治秩序,擁有此等大義,死與不死又何妨呢?這不只是表明孔子評價歷史人物的靈活性,而是證明了孔子心中確有著崇高而理想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在理想政治目標(biāo)的參照下,才對管仲的德行和事功分別做出了具體的評價。

      猜你喜歡
      桓公王道諸侯
      春秋——諸侯爭霸的擂臺賽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46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西周金文所見周天子對諸侯臣屬的聘問之禮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
      齊桓公知人善任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齊桓公現(xiàn)象
      讀者(2013年9期)2013-12-25 02:12:52
      齊桓公現(xiàn)象
      新津县| 泊头市| 武定县| 左云县| 衡阳县| 孝昌县| 青神县| 伊金霍洛旗| 三都| 大埔县| 军事| 辉南县| 中方县| 彭水| 筠连县| 洞口县| 灵璧县| 广宗县| 奇台县| 吴江市| 郸城县| 海晏县| 都匀市| 太原市| 晴隆县| 景谷| 南澳县| 随州市| 威信县| 涡阳县| 南京市| 铜鼓县| 建德市| 阿瓦提县| 巴彦县| 乐清市| 台安县| 基隆市| 阜宁县| 龙南县| 张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