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代海棠審美意蘊的提升
      ——蘇軾詠海棠詩的新變及其文學意義

      2018-04-03 14:08:09卉,程
      關(guān)鍵詞:海棠花意蘊海棠

      李 卉,程 杰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南京 210097)

      詠物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的詩歌類型,詠花詩則是詠物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花卉詩歌吟詠風尚的形成,反映了一定文化背景下詩人們對于其審美意蘊的接受,這種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需要一個推動質(zhì)變的關(guān)鍵人物的出現(xiàn),即如林逋之于梅花、陶淵明之于菊花、黃庭堅之于酴醾、王安石之于杏花。這種現(xiàn)象同樣體現(xiàn)在海棠詩的吟詠上。提到有幽妍之姿的海棠和宋代詩人對其審美意蘊普遍接受和吟詠風尚的形成,就需要提到一位關(guān)鍵的詩人——蘇軾。宋代文化的審美特質(zhì)在宋詩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對于海棠的關(guān)注也折射出“宋代文化向內(nèi)、收斂、冷靜、從容、婉約、平淡、秀雅的特質(zhì)”[1],從蘇軾詠海棠詩入手,不僅可以探究蘇軾對海棠審美意蘊的提升的貢獻,也能夠“管中窺豹”地反映出蘇軾在整個宋詩審美特征的形成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海棠,薔薇科,落葉喬木,春天二三月開花,作為觀賞花卉,是由海外流傳而來的品種[2],最初傳入中國時還未有“海棠”的稱謂,直到賈耽在唐德宗貞元年間編著《百花譜》,開始使用“海棠”的名稱,并譽之為“花中神仙”,遺憾的是此書已亡佚,但是海棠艷而不俗,也是擔得起這個稱號的。此后海棠逐漸被詩人重視起來。在《全唐詩》中,薛濤、李紳、賈島、吳融、鄭谷、齊己、薛能、韓偓、何希堯、顧非熊、溫庭筠等詩作中已提到海棠,他們都是中晚唐詩人,但其中涉及海棠意象的只有20多處。盛唐氣象的外向、宏大、輻射、陽剛,至中晚唐漸轉(zhuǎn)化為內(nèi)向、幽微、聚斂、陰柔[3]。中晚唐詩風的轉(zhuǎn)變?yōu)楹L囊髟侊L氣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和氛圍,但是當時對于海棠的吟詠還未形成風氣,對于海棠的文學審美意蘊也沒有明確的定位,其吟詠主要是體物上的局部描繪,而無深入細致的觀察和神態(tài)姿韻的升華。從歐陽修的《牡丹譜》、劉貢父的《芍藥譜》、范成大的《梅譜》《菊譜》來看,清新脫俗、平淡有味的花卉都贏得了宋代詩人的許多贊嘆與歌詠,而海棠無論從姿態(tài)到色彩再到香氣,都與清新平淡異趣,故而其文學審美意蘊一直不被詩人普遍認同。直到蘇軾出現(xiàn),海棠的文學地位和審美意蘊才得以提升。蘇軾的海棠詩數(shù)量不多,包括《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海棠》《黃州寒食帖》《營妓比海棠絕句》四首,那么蘇軾是怎樣觀察海棠,并與其他詩人的詠海棠詩在審美角度上有什么不同呢?這種不同對于海棠審美意蘊的提升起著怎樣的作用呢?讓我們試從形貌刻繪、姿韻生發(fā)、品格意蘊和典故創(chuàng)造這幾個方面考察,以探究蘇軾詠海棠詩對海棠審美意蘊的提升及其文學意義。

      一、蘇軾詠海棠詩之形貌描繪及其影響

      (一)“海棠詩”色彩的層次美及影響

      在海棠花色的吟詠上,蘇軾的詠海棠詩突破了傳統(tǒng)對海棠花的單色調(diào)描繪,寫出了海棠花色的層次感。他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中的“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4]9301,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前句既能讓人聯(lián)想到海棠花色如同美人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又讓人感受到美人酒后的嬌柔和嫵媚;后一句則以具體的動作和色彩的映襯來表現(xiàn)出海棠色彩的若隱若現(xiàn),給人霧里看花的朦朧美。而且蘇軾用“暈生臉”也將海棠初開之時花朵顏色的層次性表現(xiàn)了出來,在最頂頭的花苞處,是如朱唇一般的大紅,而從上到下,紅色是漸漸變淺的,如同暈染的一般,紅色是漸漸蕩開的,鋪開舒展而下,顏色的漸變性用這一“暈”字就完美展現(xiàn)了。蘇軾首次用“醉”“酒”來描繪海棠的色彩,使海棠在嬌艷的基礎上更添一種朦朧神秘的清韻美,在表現(xiàn)出海棠嬌紅的色彩美的同時還體現(xiàn)出輕盈搖曳的動態(tài)美,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啟示。蘇軾還將海棠花開喻為美人笑臉,寫出了海棠在開放之時,細膩輕薄,顏色粉紅的姿態(tài),并以美人笑臉上的紅暈表現(xiàn)海棠花色的層次感。

      單獨看蘇軾此首詠海棠詩,或許還不能完全體察其精妙,我們將其與在此之前的詠海棠詩對比,即可發(fā)現(xiàn)蘇軾在詠海棠詩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新變意義。經(jīng)筆者檢索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第一首詠海棠的詩歌是薛濤的《海棠溪》,:“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紗?!盵5]歌詠了海棠盛開時的美艷情景,薛濤用她慣常的整體關(guān)照的寫法,寫出了春季滿溪海棠盛開一片紅艷的景象。又如吳融《海棠》詩中的“云綻霞鋪錦水頭”,說明唐代的詩人已經(jīng)開始注意海棠花的艷麗色彩,并善于將其以云霞比喻,渲染海棠色彩的美艷。但是像蘇軾這樣細致深入的觀察和層次性地刻畫還未出現(xiàn)。受蘇軾的影響,對于海棠花色的描寫出現(xiàn)了新的趨勢,對于海棠花色的描寫達到了極致,色彩的劃分也十分細致,強調(diào)海棠的明艷妖嬈,呈現(xiàn)出海棠花色的層次感。曾幾用“玉頰酒潮紅,醉頭扶不舉?!保ā逗L亩础罚4]18577來描繪海棠的暈紅之色,葛起耕的《海棠二首》中用“新紅”描繪初開海棠的色彩,給人清新之感。以上對于海棠花色的描繪體現(xiàn)了后世詩人有意識地模仿蘇軾詠海棠詩中細膩和豐富的特點,可見蘇軾詠海棠詩對于后世海棠吟詠上的影響和對于海棠色彩審美角度的提升。

      (二)“海棠詩”香味感受及影響

      海棠花是否有香味這一話題自唐以來就爭論不休,這也反映了世人對于海棠的關(guān)注,宋人多數(shù)認為海棠是有香味的,只是對香味的濃淡各持己見。王禹偁認為海棠的香味是濃烈的,他在《海棠花二首》(其二)中說“莫夸顏色斗扶疏,濃艷繁香總是虛?!钡嗟娜苏J為海棠的香味是淡雅的,如宋真宗的“翠萼凌晨綻,清香逐處飄?!保ā逗L摹罚┒K軾則在這一問題上采取了折中融合的視角。

      蘇軾的《海棠》詩中說“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jīng)移過了院中的回廊。“香霧空蒙”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蘇軾巧妙地避開了關(guān)于海棠香味濃淡的爭論,而是將海棠置身于朦朧的霧里和裊裊的風中,其實在這靜靜的夜里,加之“霧”和“東風”,即使海棠的香氣濃烈,也飄散在這裊裊的風中,即使海棠的香氣淡雅,因著這安寧靜謐之境的烘托,也能沁人心脾。實際上蘇軾在這首詠海棠的詩作中,已經(jīng)用親身體驗說明了海棠之香味的濃淡與觀賞者的心境和所處的時間地點的烘托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這也呼應了王國維先生的“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6]的觀點。這種對于海棠花香味的描寫實際上是一種“不即不離”的寫作方法:“詩與實際的人生世相之關(guān)系,妙處惟在不即不離。惟其‘不離’,所以有真實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鮮有趣。”[7]所以有時候恰當?shù)膫?cè)面描寫可以使寫作對象更加“新鮮有趣”。蘇軾就是如此,雖然是為了寫海棠花的香味,但是從“東風”“霧”的周圍環(huán)境去烘托渲染,取得了含蓄蘊藉的表達效果。蘇軾在這首詠海棠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不即不離”的寫作手法對于后代詩人擺脫海棠花姿態(tài)的限制,而從海棠生長環(huán)境和詩人心境出發(fā)的海棠詩描寫有很大影響。這是蘇軾在海棠吟詠上采取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技巧,是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取決于作家個人的學思才力,學思才力優(yōu)者才能夠做到兼容并蓄。

      (三)“海棠詩”對海棠花的形態(tài)奇喻及影響

      海棠花的形態(tài)也是宋人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宋人對其開放程度和欣賞遠近等不同的條件下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了描述:對于海棠花苞,方信孺《詠西山海棠》“真珠幾顆最深紅,點綴偏方造化工”[4]34762,將其形容成一串串晶瑩的珍珠;對于初開的海棠,張冕在《海棠》中寫道:“山木瓜開千顆顆,水林檎發(fā)一攢攢。初疑紅豆爭頭綴,忽覺燕脂眾手丸?!盵4]9738用“山木瓜”和水邊“林檎”這兩種與海棠花相似的植物的花作比較,說像是美人將胭脂捏成一顆顆細丸,比喻新奇生動。其完全盛放之時的形態(tài),鄒浩在《和仲孺前韻約賞展江海棠及簡仲弓述之》中寫道:“江亭巧作故時面,濯濯宮錦花成團?!睂懗隽撕L幕▓F的濃密。宋詩中還經(jīng)常用“錦”和“霞”形容海棠盛開時色彩的絢爛和光滑的質(zhì)感,如王瑜的《莊嚴寺海棠洞》“千株相對復相重,裊娜繁枝夾道紅。疑是當時錦步障,至是留得罩春風。”[4]12629韓維《展江亭海棠四首》“占盡人間麗與華,白頭判得醉流霞?!盵4]5280但這些比喻都只是用自然物比擬,還不能完全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海棠的優(yōu)美姿態(tài)。

      與前人不同,蘇軾是第一個將海棠初開的形態(tài)比喻為人的“朱唇”的詩人,“朱唇得酒暈生臉”,紅唇欲滴,嬌艷可愛,花紅葉綠,相互映襯,蘇軾將海棠的嬌美可人的形象襯托了出來?!爸齑健钡谋扔鞑粌H寫出了海棠花顏色之深紅,而且形象描繪出海棠花似開未開,即將開放,就如朱唇欲啟一般的形態(tài),這就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的空間,將靜態(tài)的海棠寫出了動感,“翠袖卷紗紅映肉”,像是佳人翠袖卷起露出的紅肘。翠與紅,將佳人撩袖這一瞬間的動作也能用來比喻,可見蘇軾觀察的細致。在王安石的《海棠》中有“輕輕飛燕舞,脈脈息媯言。蕙陋虛侵徑,梨凡浪占園?!睂⒑L谋葦M為“飛燕”、“息媯”,“煙愁思舊夢,雨泣怨新婚。畫恐明妃恨,移同卓氏奔。”又將海棠比擬為“明妃”“卓氏”,都是將海棠擬人化的描寫,用飛燕的舞姿形容海棠妖嬈的形態(tài),用明妃恨別的眼淚比喻雨中海棠的神韻,這不得不說是受了蘇軾的啟示,想象的新奇生動,用人的某一部位和某一瞬間的情態(tài)來比喻海棠也顯得新穎別致。

      二、蘇軾“海棠詩”之品格提升及其影響

      (一)“月下海棠”審美模式的生發(fā)與影響

      關(guān)注花的風姿神韻是相對于其色香形態(tài)方面來說,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進一步提升的表現(xiàn),對海棠花整體風姿神韻的展現(xiàn)亦是海棠詩審美意蘊的提升。蘇軾在海棠姿韻的描寫方面的貢獻突出表現(xiàn)在“月下海棠”這一海棠審美模式的生發(fā),“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痹律鼥V中的海棠仿佛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給人隱約迷離的美感。與白天強烈光影和喧囂人世下的海棠相比,柔和月光下的靜靜觀賞更能品味到海棠的幽香與姿韻,月光淡淡的色彩給海棠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月夜的環(huán)境也使得觀賞者如處夢中,似幻似真,所以才會有“造物有深意”的感慨,海棠在月下幽然朦朧的模樣仿佛仙花一般,給觀賞者帶來不一樣的美的體驗。蘇軾也寫過很多"月下賞梅"的詩篇,程杰師在《梅與水、月——一個詠梅模式的發(fā)展》一文中對蘇軾的“月下賞梅”的審美模式進行了透徹深切的分析,其中提到“月下賞梅”所體現(xiàn)的是“幽峭雅逸與孤清落寞交摻互滲的情景模式,蘇軾梅詩中的月色偏于凜冽,梅花形象也偏于幽獨孤介”[8],這顯然與蘇軾的主觀情感緊密相關(guān)。但是當我們回過頭來仔細閱讀蘇軾在海棠詩中的月色,會發(fā)現(xiàn)其并沒有如梅詩一般的清冷凜冽,而是“空蒙”,給人溫暖和愉悅的審美感受,以至于當“月轉(zhuǎn)廊”以后,詩人還是能夠“故燒高燭照紅妝”,一樣地在燭光下觀賞海棠。這一方面說明詩人對于月下海棠的留戀和對于海棠花之喜愛,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詩人心中,月下和燭下給人一種相似的審美愉悅,而這種相似除了極靜極暗之夜的包圍中只有自己一人處于亮光之中賞海棠,海棠之美只有自己一人可見的獨有心理以外,就是在黑夜中的柔光給人的溫暖愉悅的感受是相同的。這與蘇軾梅詩中的月色給人的孤寒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自此蘇軾創(chuàng)造出了“月下海棠”這一獨特的海棠姿韻,這一審美模式也影響了很多詩人,自蘇軾后詩人們更青睞于夜晚秉燭賞海棠?!霸孪驴歹┽?,燭下看海棠?!保ā逗L摹罚╆懹尉驼f燭光之下最適合看海棠?!盃T光花影兩相宜,占斷風光二月時?!保ā顿p海棠三絕》)范成大也說燭光照耀下海棠花與影交相變化,生動有趣。黃庭堅在《送高士敦赴成都鈐轄二首》中也說“燒燭海棠夜,香衣藥市秋”,均可見蘇軾“月下海棠”吟詠的典范作用。

      (二)海棠春睡典故的創(chuàng)造

      “以才學為詩”被公認為宋詩一大特征,這反映出本民族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習慣——崇尚古學、宗經(jīng)征圣,它是使宋詩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9]?!耙圆艑W為詩”的一個典型體現(xiàn)就是好用典故,在宋代,作詩用典已發(fā)展成為有理論、有實踐的普遍傾向,但是因襲模仿式的堆砌也難出新意。

      “海棠春睡”的典故出自惠洪的《冷齋夜話》,上載《太真外傳》一事為:“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10]

      蘇軾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典故來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典雅性。他由于其自身的才氣和影響力,在使事用典方面能夠推陳出新,往往能夠引導學界的潮流,在他的海棠詩中,就首先使用了“海棠春睡”一典,得到后人的普遍接受和因襲,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蘇軾有《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此詩中將“貴妃醉酒”和“海棠春睡”的典故糅合于詩句中,以楊貴妃的嬌媚典雅展現(xiàn)海棠的高貴姿韻,以“海棠春睡”中貴妃柔弱無力的媚態(tài)來形容海棠風中搖曳的姿態(tài),用典和諧自然,讀者即便不知其典,也能夠雅俗共賞?!昂L拇核钡谋疽馐怯煤L幕▉肀扔鳁钯F妃的嬌媚,但是蘇軾反用本事,用楊貴妃酒醒睡未足的情態(tài)來形容海棠的美,并在后人的因襲中發(fā)展為“美人睡未足”和“美人醉”兩種意象來形容海棠?!昂L拇核敝鋵⒑L呐c貴妃、妃子聯(lián)系到了一起,后世詩人多有沿用,如南宋劉克莊的《黃田人家別墅繚山種海棠為賦二絕》其二:“海棠妙處有誰知,全在胭脂乍染時。試問玉環(huán)堪比否,玉環(huán)猶自覺離披。”就受蘇軾“海棠春睡”的啟發(fā)而用貴妃比海棠。他還寫了《海棠七首》,其一:“一種秾纖態(tài),三郎未必知。浪將妃子比,妃子太濃肥?!备茄由斓藉拥摹皾夥省睙o法與海棠的“秾纖”相比?!懊啦蛔悦溃萌硕谩?,這一典故的運用也增強了海棠詩的意象美和含蓄美,提高了海棠詩的表現(xiàn)力。“海棠睡未足”的典故因此詩而得以流傳,甚至典故涉及到的楊貴妃也因與海棠結(jié)緣而形象提升。

      (三)蘇軾對海棠品格意蘊的提升——從嬌艷到高潔

      品格意蘊是在主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審美對象進行精神層面的提升。宋人偏重理性,宋詩也偏重精神,由于中國詩歌的比興傳統(tǒng),嬌艷的海棠易被視為輕佻,故多不寫海棠。而且宋人認為,即使有神仙之姿、高貴之態(tài)也不夠成為他們所推崇的對象,他們更在意的是其內(nèi)在品質(zhì)。而海棠的品質(zhì)也是在蘇軾這里才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蘇軾在其《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中將海棠幽獨高潔的品格借用清艷佳人這一意象得以體現(xiàn)。蘇軾在此詩中明確提出了海棠“幽獨”的個性,猶如“空谷”中的佳人,與海棠一比,其他的花都是粗俗不堪的。海棠幽獨高潔的個性不僅僅與其美麗的“天姿”有關(guān),更因其所生長的環(huán)境,詩人將自己懷才不遇之感與海棠的特點融合,得出的海棠的這一品格意蘊,被后來很多詩人追和,其后的詩人也大都繼承蘇軾對海棠品格的評價,于是海棠作為幽獨高潔的化身,常常出現(xiàn)在宋人的詩句中,使海棠具有了時代認同感。

      蘇軾雖出生于有“海棠香國”之稱的西蜀,卻在早年無一首海棠詩,直到被貶謫黃州才寫了第一首海棠詩,當時詩人已經(jīng)四十五歲?!逗秤甓住穂11]詩曰: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在謫居黃州的凄苦日子里,蘇軾還惦記著海棠花,可見對此花的熱愛。在《黃州寒食帖》的這一首詩中,蘇軾將海棠花比喻為“燕支雪”,即胭脂雪,說海棠花像是在雪上抹了胭脂一樣美麗,既圣潔又嬌艷,紅白相間,富有詩意。

      蘇軾在《記游定惠院》一文中的開頭就提到:“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寫文之外還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詩名是《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在給詩歌取題目時為了記憶和傳誦的方便,一般都會遵循簡潔的原則,而且蘇軾的其他詩歌詩題也都盡量簡潔,但是蘇軾一定要給這首詩取此長名,可知蘇軾是想透露自己和海棠花一樣“土人不知貴也”的不遇之感,非此長名不足以表達詩人的心境。

      宋筆記《春渚紀聞》中記錄了蘇軾在黃州時給營妓題詩一事,篇名就是《營妓比海棠絕句》:“東坡七載黃州住,何時無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盵12](《古今詩話》于“海棠詩”條說“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13])

      “思風發(fā)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陸機《文賦》)這一系列的事件和詩篇都證明蘇軾借海棠花寓意,寫出了自己對海棠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感受,海棠作為幽獨高潔的化身,常常出現(xiàn)在宋人的詩句中:陸游的《海棠》:“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譏彈更到無香處,常恨人言太刻深?!盵14]117寫海棠之“氣”和“恨”,表現(xiàn)海棠的氣節(jié)不被世人所知。他的《海棠歌》也寫道:“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爾。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藥應羞死?!盵14]922用“桃李”來反襯海棠的高潔幽獨之品。楊萬里在《垂絲海棠盛開》中有“舉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李敢承當”[15],也同此比。劉克莊的《熊主簿示梅花十絕詩至梅花已過因觀海棠輒次其韻》其五:“梅太酸寒蘭太清,海棠方可入丹青。趙昌骨朽徐熙死,誰寫春風上錦屏?!盵16]75甚至用在文人意識中認為是“君子”的“梅”和“蘭”與“海棠”作對比,突出海棠不遜色于梅、蘭的高潔,并且有勝過梅、蘭的幽姿?!对俸褪住菲湟弧傍P州宮柳昔曾攀,亦醉瓊花芍藥間。獨有海棠心未足,每逢多處必來看。”其二“薔薇難比況金沙,一種風標富貴家。我有公評君記取,惜花須惜海棠花?!盵16]76也說到芍藥、薔薇都無法與海棠比肩,可見蘇軾之后,海棠的審美文化地位真正得以提升,海棠品格的高潔特征為詩人普遍接受。

      結(jié)論:蘇軾詠海棠詩對宋人海棠吟詠的意義

      蘇軾詠海棠的詩對于海棠審美意蘊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創(chuàng)作的海棠詩雖然數(shù)量不多,卻使海棠的色彩美得以多層次地動感體現(xiàn),從感受出發(fā)解決了海棠香味的濃淡之爭,以奇喻展示其開放的形態(tài),并首創(chuàng)“月下海棠”的審美模式、創(chuàng)造性首用“海棠春睡”的典故,使海棠的審美意蘊得到從外而內(nèi)的全方位提升,也提高了海棠的文學地位,促進了詠海棠詩的大量涌現(xiàn)。從數(shù)量上看,南宋陳思作《海棠譜》,收錄了宋代上至皇帝公卿學士,下至騷人墨客詩僧的詠海棠詩作。而名家吟詠更見質(zhì)量,在蘇軾之后,宋代名家的海棠吟詠詩作大量涌現(xiàn),在蘇軾之前,只有王禹偁五首、晏殊四首、梅堯臣五首,歐陽修、王安石各二首,共十八首,而在蘇軾之后,宋代詠海棠的名家詩作有陳與義二首,黃庭堅、晁補之、張耒、朱熹各一首,陸游有二十首以上,范成大十六首以上,楊萬里有二十三首以上,劉克莊有二十八首。蘇軾之后,海棠花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擬人化的寫法也普遍流傳并且出現(xiàn)了與梅、蘭、菊比肩的趨勢。從總體上來說,蘇軾的詠海棠詩體現(xiàn)出來了唐詩的風韻,能夠?qū)⒕唧w物象的描摹與抽象意象的抒發(fā)相結(jié)合,將視線回歸到海棠本體的細致觀賞上,以海棠的特征和風貌為情感抒發(fā)的源頭和志意書寫的鋪墊,既有描寫之具體可感,又有思辨之說服效果,既巧構(gòu)形似又緣物說理,這比之有宋一代一味地“遺貌取神”更具有客觀性和趣味性。蘇軾詠海棠多致力于此,這是蘇軾之前的詩人所少有的,蘇軾于海棠的本質(zhì)特征傳承晚唐的盡海棠之態(tài)的寫意風格,朝更精深廣闊的空間去發(fā)揮,將海棠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結(jié)合起來,“不即不離”,使海棠的品格得以提升,并對蘇軾之后的宋代詩人的海棠吟詠產(chǎn)生深遠影響。

      猜你喜歡
      海棠花意蘊海棠
      讀《明天要遠足》,寫“我要去遠足”
      貓在野海棠花落處
      學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50
      海棠花開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歷史課點評的意蘊
      北方人(2016年4期)2016-05-14 02:36:44
      論秦觀詞的感傷意蘊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意蘊難求
      小說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
      竹溪县| 德格县| 巴林左旗| 双江| 咸丰县| 胶南市| 怀安县| 枞阳县| 渑池县| 闵行区| 喀喇沁旗| 罗平县| 太康县| 班玛县| 塔城市| 德惠市| 新竹县| 汕头市| 宁城县| 丰原市| 正蓝旗| 黔江区| 江源县| 黄梅县| 准格尔旗| 阿坝| 延长县| 梅州市| 旌德县| 武陟县| 江陵县| 惠安县| 海盐县| 罗田县| 汝南县| 安顺市| 佛教| 秀山| 阿拉善左旗| 海门市|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