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紹興文理學(xué)院 元培學(xué)院,浙江 紹興312000)
《論語·鄉(xiāng)黨》第十:“齊(通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而餲,魚餒而內(nèi)敗,不食。色惡,不食。息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p>
這段文字現(xiàn)在一般是譯成如下:
齋戒時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住處也要變動,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xì)。食物變質(zhì)餿臭,魚肉腐爛,不吃。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火候不當(dāng),不吃。不是時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沒有合適的調(diào)味醬,不吃。肉雖然吃得多,但不超過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梢猿越?,但也不宜多吃。
先來看看《論語注疏》和《論語譯注》的觀點。
1.齊必變食
孔安國曰(后面簡稱孔曰):“改常饌?!盵1]
楊伯峻注(后面簡稱楊注):“變食的內(nèi)容,古人有三種說法……”[2]此注很長,這里就不全部引出了,要言之,便是指古人在齋戒時候要改變飲食。
《論語注疏》把“齊必變食”直到“不多食”視為一章,所以后面順勢就認(rèn)為這里所說的飲食規(guī)矩是指齋戒時的規(guī)矩,而楊先生的《論語譯注》并沒有如此句讀,而是將“齊必變食、居必遷坐”與前面的“齊必有明衣,布”合為一章,余下的另作一章。這樣的話,也就不必把這些規(guī)矩視為特殊的齋戒時候的規(guī)矩。
2.居必遷坐
孔安國曰:“易常處?!盵1]
楊注:“等于說改變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妾居于‘燕寢’;齋戒之時則居于‘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妾不同房?!盵2]
3.食饐而餲
孔安國曰:“臭味變?!盵1]
楊注:“飲食經(jīng)久而腐臭?!盵2]
4.魚餒而肉敗
何晏注曰:“魚敗曰餒?!盵1]
楊注:“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盵2]
5.失飪,不食
孔安國曰:“失飪,失生熟之節(jié)?!盵1]
6.不時,不食
鄭玄曰:“不時,非朝、夕、日中時。”[1]
楊注:“不時,有兩說:(甲)過早的食物,冬天在溫室種植菜蔬……(乙)不是該當(dāng)吃食的時候?!盵2]
7.割不正,不食
楊注:“‘割’和‘切’不同?!睢冈讱⒇i牛羊時肢體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說本王夫之《四書稗疏》?!盵2]
8.不得其醬,不食
馬融曰:“魚膾非芥醬不食?!盵1]
9.不撤姜食
孔安國曰:“撤,去也。齊禁薰(同“葷”)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盵1]
邢昺《正義》曰:“此一節(jié)論齊祭飲食居處之事也……‘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者,饐餲,臭味變也。魚敗曰餒,言飯之氣味變及魚肉敗壞,皆不食之?!珢?,不食;臭惡,不食’者,謂飯食及肉顏色香臭變惡者,皆不食之。‘失飪,不食’者,謂饌失生熟之節(jié)也。‘不時不食’者,謂非朝夕日中也?!畈徽?,不食’者,謂析解牲體背脅臂臑之屬,禮有正數(shù),若解割不得其正,則不食也?!坏闷溽u,不食’者,謂魚膾非得芥醬,則不食也?!怆m多,不使勝食氣’者,氣,小食也。言有肉雖多,食之不可使過食氣也。‘唯酒無量,不及亂’者,唯人飲酒無有限量,但不得多,以至困亂也?!辆剖懈皇场撸?,賣也,酒不自作,未必清絜,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酒當(dāng)言飲,而亦云不食者,因脯而并言之耳,經(jīng)傳之文,此類多矣……‘不撤姜食’者,撤,去也。齊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也?!欢嗍场?,不可過飽也。自此而上,皆蒙齊文。凡言不食者,皆為不利人,亦齊者,孔子所慎,齊必嚴(yán)敬,若必食之,或致困病,則失嚴(yán)敬心,故不食也。其凡常不必然?!盵1]
《正義》所言除了釋義之外,似乎是想說明一點,孔子這段關(guān)于吃的話是針對祭祀齋戒而言,平時倒不會這樣。于今人而言,則透漏出古人對這段話的理解也是存有疑惑的,前人在理解這段話時起碼也意識到,一個人日常生活如此嚴(yán)格要求,似乎不太現(xiàn)實,所以只能給他加上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祭祀。那么,祭祀的飲食要如此做,就可能了嗎?
總的來說,前人關(guān)于這段話里的字詞的理解沒有太多的分歧,但從注疏的解釋,也不難發(fā)現(xiàn)前人對這段話其實也還是有所保留的,也就是要為這段話設(shè)定特殊的語境,否則似乎就可能有些講不通。但這段文字如果串講,就很可能要出現(xiàn)問題了。且先看看楊伯峻先生關(guān)于這段文字的翻譯: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xì)。糧食霉?fàn)€發(fā)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喫(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喫(吃),氣味難聞,不喫(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不喫(吃),不到該當(dāng)喫(吃)食時候,不喫(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吃),沒有一定調(diào)味的醬醋,不喫(吃)。席上肉雖多,喫(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喫(吃)。喫(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吃)得不多[2]。
楊先生的譯文看起來很合情合理,句子也很通暢,但似乎少了一點什么,那就是,孔子憑什么這不喫,那不喫。以孔子的身份和春秋當(dāng)時的社會狀態(tài),孔子可以如此任性嗎?
有人就感嘆地說,孔子是一個超級的美食家啊,開創(chuàng)了華夏民族之飲食文化。細(xì)心較起真來,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人的理解中有一些不通之處。
1.食物變質(zhì)餿臭,魚肉腐爛,不吃。這不奇怪,與我們今天的習(xí)慣一樣,講究飲食衛(wèi)生,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魚肉的腐爛變質(zhì)還是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的,因為這從外觀上和氣味上就可以感覺得到,只要具有一般的生活常識,對于大部人來說還是很容易做到的。后人對這段話產(chǎn)生錯誤理解,我想主要是這幾句話的誤導(dǎo),因為這段話所表達(dá)的觀念,是大家現(xiàn)在正講究的飲食衛(wèi)生,所以,就沒有深想孔子的弟子們?yōu)槭裁匆f到孔子的這個特點,不吃的背景是什么。自然也就沒有深思這樣的理解是否講得通。
2.沒有合適的調(diào)味醬,不吃。色、香、味都有講究,這已超出了一般人的要求,進入美食家的行列了。因為平常人在大部分情況下,即使沒有合適調(diào)味醬,還是要湊合湊合吃下去的,不會有那么大的講究,尤其是你在做客之時?;鸷虿划?dāng),不吃;不是時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這簡直有些過分了,分明是一個超級美食家。只是我們不明白,一個在客廳里等著吃飯的客人,他怎么知道這個菜燒得是不是夠火候,怎么知道這個菜的刀法是否合禮?怎么知道這酒是買來的還是自家釀的?以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去做客,非餓肚子不可!
3.所以更大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孔子這么講究飲食,是在他自己的家里呢?還是在外面的宴席上,如果是在他自己的家里,他這么講究,還有幾個人可以給他做飯吃了?如果是在別人家里,他要這樣講究,這飯怎么吃?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了,而且估計會很不受人歡迎。也許我們會認(rèn)為,孔子講究飲食衛(wèi)生沒有錯的?。〉?,如果我們換在別人的角度,到人家家里吃個飯這么講究,會是一種什么結(jié)果,人家好心好意地請你上家里吃個飯,菜都端上來了,結(jié)果你一看,魚肉不新鮮,切得不好看,調(diào)味品沒有上齊全,然后就死活什么都不吃,這不是給主人家難堪了嗎?孔夫子是個講究禮儀的人,他會做得那么絕嗎?也許有人要說了,前人不是說得很清楚,這是指祭祀的飲食嗎?但我們同樣也要想到,古人把祭祀看作是國之大事,奉獻給神靈的犧牲(貢品)講究潔凈,都是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神靈,所以,雖然不能排除有不潔凈的食物出現(xiàn)在祭祀上,但那應(yīng)該是很偶然很特別的事情。
4.而且,正如上面所說,食物的某些方面的不妥當(dāng)是可以直觀發(fā)現(xiàn)的,諸如魚肉霉?fàn)€之類,一眼可以看出來,你可以不吃,,而且還可以名正言順地說出不吃的理由。但有些食物的變質(zhì),并不是一眼可以看出來的,諸如食物變味,有時經(jīng)過加工,是看不出也聞不出來,孔子怎么給人家解釋他不吃這個了呢?還有,做成熟菜的魚肉,怎么去辨別是否按一定的砍割方法砍割下來的呢?就拿我們來說,我們到了菜場,難道可以從案板上擺放的豬肉知道這頭豬是通過什么方法宰殺的?難道我們買個肉還得先去問一下宰夫這頭豬是怎么殺的,分了哪幾步,先割哪里,后割哪里?尤其是面對已經(jīng)做好的菜,我們怎么知道這菜里的魚肉是怎么切割的?這顯然是有很大的難度,而且關(guān)鍵是犯不著。再說那個醬的問題,每個人對調(diào)味品的使用其實是不盡相同的,就如同有的人喜歡吃醋,有的人不喜歡醋;有的人喜歡吃大蒜,有的人不喜歡。作為一個客人,難道非得要主人提供什么樣的調(diào)味品,或者一道菜非得放什么醬才吃,否則就不吃,這樣的客人難道不是太過分又是什么呢?
5.“割不正不食”就更難理解了,這段話古人的解釋似乎很有說服力,其實同樣也是望文生義,牽強做解,宰殺牲畜會有一定的禮數(shù),但這禮是什么呢,是要在什么時間殺牲的禮數(shù)?還是怎么殺牲的禮數(shù)?還是在取牲畜的某些部分時要怎么割的禮數(shù)?整塊肉割成什么樣子的小塊肉的禮數(shù)?不是說君子遠(yuǎn)庖廚嗎,難道會有人在那里監(jiān)督?是安排下人去監(jiān)督,還是君子親自在那里監(jiān)督,如果不親自監(jiān)督,這不合禮數(shù)的刀法怎么知道?然后君子們又憑什么做出吃與不吃的決定?古代祭祀是將肉和調(diào)料放入一個大鼎煮,煮熟之后拿出來祭祖或祭天帝,再然后分給大家吃。你想想,此時,孔夫子站出來說:這肉的刀法不對,我不吃!其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因此,前人的說法貌似有理,其實不通。
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主要出在這樣幾個方面:
1.大概自亞圣孟子的那句“是故君子遠(yuǎn)庖廚也”流傳開之后,后世學(xué)者基本上都遠(yuǎn)庖廚了,而且也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像孔子這樣的大圣人,肯定是毫無疑問也遠(yuǎn)遠(yuǎn)地遠(yuǎn)庖廚了,殊不知,孔子很可能沒有遠(yuǎn)庖廚,而且還可能是一個廚藝高手。何以見得?首先,孔夫子自己就說了:“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篇》第九)其次,孔夫子又說了:“食色,性也?!比绻皇且粋€對飲食很留意的人,大概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第三,春秋時期,以廚藝得以接近國君的人大有人在,上古有彭鏗,商朝有伊尹,西周有太公望,據(jù)說都是能做得一手好菜,可見那時大丈夫也是下廚房的。第四,《老子》里有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似可推測老子是下廚房的,否則很難說出如此絕妙的比喻。
2.對“食”字的理解也可能有誤。這段話里實際上是有“食1”和“食2”兩個食,“食1”是名詞,“食2”是動詞,楊伯峻先生為了突出這一詞性,譯文用了“喫(吃,下同)”字?!笆?”我們以往理解為“飯菜”等食物,“食2”我們理解為“吃”;這里可能不是很恰當(dāng)?!笆?”理解為制作飯菜的生的“食材”比較合適,而“食2”如果理解成“食用”也會更通暢。在這一段文字里,“食2”如果理解為“吃”,就很難講得通,換一個角度,孔子不是去吃人家的,而是他親自做給人家吃??鬃赢?dāng)家,主廚,在做飯菜時,堅決不用那些變質(zhì)的、壞了的、臭了的食材來做食物,如果這樣講,前后就豁然通達(dá)了。這段話這樣理解起碼有兩層的含義;其一是指孔子做菜講究食材的安全與衛(wèi)生,都是選用好的食材(即使是現(xiàn)在,好的廚師和美食一定是從原料上開始把關(guān),都是選用好的食材做成,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這個問題)。其二,說明孔子即使在做飯菜這樣的小事上,也是一絲不茍,講究細(xì)節(jié),講究原則,這樣也就與《論語》一書和本篇的宗旨相一致。所以,我們認(rèn)為,這段文字不是說孔子在飯桌上吃飯菜的時候如何如何講究,這個東西不吃,那個東西也不吃;而是說他在做飯菜時,是如何地講究食材的質(zhì)量,他是這個食材不能吃,那個食材不能吃,這種食材不能用,那種食材也不能用。
在古漢語里,食有一個用法其實也是很普遍的,只是人們在這段文字里先入為主地理解成了“吃”,所以就沒注意到食的“用”這個義項。
《易·井》:“《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注:“食,用也。初下稱泥。巽為木果,無噬噎食象。下而多泥,故‘不食’也?!?李鼎祚《周易集解》,第120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書·洛誥》:“亦惟洛食?!庇衢小度航?jīng)平議·尚書四》:“《周易·井》初六《象傳》‘井泥不食’,李氏集解引虞注曰:‘食,用也?!秶摺ばl(wèi)策》‘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麗也’,高注曰:‘食,用也?!独献印贰F食母’,河上公注曰:‘食,用也?!鞘晨捎?xùn)用……古謂用為食,亦謂食為用……自古義湮而此經(jīng)食字逐不可解矣?!?《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群經(jīng)平議三十五卷》一七八,第8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在這個注釋里,俞樾把食可訓(xùn)為用這一古義論證得十分清楚了。
《論語·陽貨》:“焉能系而不食?!庇衢小度航?jīng)平議·論語二》:“樾謹(jǐn)按:草木之類孰是能食者,何獨匏瓜為不食之物而以取喻耶?食當(dāng)訓(xùn)為用……是食之訓(xùn)用乃古義也。”(《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群經(jīng)平議三十五卷》一七八,第5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割不正不食”如何解,我們在上面說了,一個光會吃的人,很難懂什么割得正與不正,何況人們還說是砍割的方法。對于一個廚師來說,何為正何為不正他應(yīng)該是知道。要理解這句話,可舉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在許多地方都有燒片肉這道菜,我們在飯桌上看到的燒片肉應(yīng)該是方方正正的一塊。顯然,這樣的方方正正的肉絕不會是天然形成的,一般的做法是從大塊的豬腹部肉那里取來,在烹制過程中,并沒有誰能一刀就切出一個方方正正的燒片肉來,這里就有一個加工過程,這加工過程中,就包括把不方正之處切除。這切除的部分就是割不正的地方,這割不正的部分切下來怎么辦,不同的廚師就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廚師就干脆不用這些切出來的零碎之肉,有的則可能巧妙地夾入某道菜里,不顯山不露水的。另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在切冬瓜或土豆時,總會有開頭或者最后剩下的部分不好切,不能切得跟前后一樣的厚薄,這個部分就可以稱之為割不正的部分??追蜃哟蟾攀前堰@部分不好切的(即不能切得跟前后一致好看的部分)舍棄不用的,這應(yīng)該就是割不正(食材)不食用的合理解釋。
綜上所述,我們想這段文字這樣理解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破損的食材,不食用;壞了的魚肉,不食用;顏色變化了的食材,不食用;氣味難聞的食材,不食用;存放的時間太長錯過了烹飪時間的食材,不食用;不便于切割方正的食材,不食用;如果預(yù)先沒有準(zhǔn)備好相應(yīng)的調(diào)味醬醋,就不用這個食材了。肉即使多,也不超過主料,夫子能喝酒,但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每餐飯都會擺放一些姜蒜這樣的小菜,但不多吃。
[1]李學(xué)勤.論語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標(biāo)點本.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134-136.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