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平 王軼 杜光會 陳平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疾病之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可作為新生兒的一種獨立性疾病而發(fā)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發(fā)病后可對新生兒的神經、聽力等各個系統(tǒng)的發(fā)育造成影響,重者過高的血清膽紅素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可造成新生兒中樞神經損壞,從而出現(xiàn)嚴重后遺癥,甚至引起死亡[2],因此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和護理干預非常重要。如何有效的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護理對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以及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臨床工作發(fā)現(xiàn)新生兒黃疸治療護理效果欠佳。我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對病理性黃疸新生兒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將我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病理性黃疸患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50),其中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體重2080~ 4289 g,平均重3210±450 g;黃疸出現(xiàn)時間為10 h~25 d,平均10.25±3.14 d,血清膽紅素水平208.5~ 310.2 μmol·L-1,平均268.52±12.13 μmol·L-1。對照組男25 例,女25例;體重2089~ 4300 g,平均重3212 ± 448 g;黃疸出現(xiàn)時間為10 h~24.5 d,平均10.23±3.09 d,血清膽紅素水平211.5~312.5 μmol·L-1,平均267.45±11.19 μmol·L-1。兩組患兒日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guī)治療,即保暖、營養(yǎng)補給,使用酶誘導劑和光療等。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每天2次檢測血清膽紅素變化情況;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并于治療后24、48、72 h監(jiān)測膽紅素的變化情況。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率、呼吸和肝臟以及大小便顏色的變化。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①加強喂養(yǎng)護理:在治療期間少量多餐,q2h間歇喂養(yǎng),并且盡量使用母乳喂養(yǎng),喂養(yǎng)次數保證在每天10次以上。②加強光療護理:用黑色眼罩及黑色尿不濕保護患兒眼睛及會陰;光照期間注意補充水分,每日補液,補液量為25~35 ml·kg-1,并控制輸液的量和速度。③予以按摩灌腸:進食1 h后取仰臥位,用一次性6F硅膠管插入直腸5-7 cm后注入預熱后的溫灌腸液2 ml(開塞露1 ml·kg-1,與生理鹽水混合比例為1:2,溫度為39-41℃),石蠟油濕潤患兒腹部,以臍周為中心順時針按摩60次后注入剩余灌腸液,引流出大便,每天一次,持續(xù)一周[3]。④加強皮膚護理:排便后及時使用濕巾對臀部和會陰部進行清潔,并涂擦皮膚潤滑劑,避免感染和尿布疹的發(fā)生。
顯效:血清膽紅素恢復正常,患兒黃疸癥狀完全消退;有效: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患兒黃疸癥狀部分消退;無效:患兒黃疸癥狀未消退甚至加深,甚至出現(xiàn)核黃疸。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50)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觀察組黃疸消退時間、膽紅素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異常[4]導致血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致患兒皮膚、黏膜以及鞏膜黃染,分為生理性黃疸以及病理性黃疸[5]。生理性黃疸在患兒出生后2-3 d內出現(xiàn)癥狀,第4-6 d達到高峰,第7-10 d癥狀消退[6],對患兒無特殊影響。病理性黃疸是在出生后24 h內出現(xiàn)癥狀,癥狀持續(xù)2-3 w不消退,甚至有加重傾向,或者癥狀消失后又重新出現(xiàn),或出生后沒有出現(xiàn)黃疸但出生1 w甚至是數w后,才出現(xiàn)黃疸[7]。本病可對新生兒的聽力、神經等各個系統(tǒng)的發(fā)育造成影響,若治療護理不及時可造成患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甚至危及生命[2]。
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是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后遺癥的發(fā)病率的關鍵。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后遺癥發(fā)病率與膽紅素水平并非呈正相關[11]。病理性黃疸后遺癥主要造成聽力、智力及神經系統(tǒng)的永久性損壞[5]。有研究顯示后遺癥發(fā)病人數通常占到患病人數的一半[12],病理性黃疸后遺癥的發(fā)病率與膽紅素水平并非呈正相關[11]。因此臨床工作中需加強病情觀察,尤其注意患兒神經系統(tǒng)癥狀,爭取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預防。
綜合護理干預能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后遺癥的發(fā)病率。與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相比,綜合護理干預方法更注重喂養(yǎng)及光療護理,增加腹部按摩及灌腸。腹部按摩可升高胃泌素和胰島素水平,增加新生兒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及利用;同時可使降結腸直腸的蠕動增加,促使胎糞及早排出,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反復的溫鹽水灌腸能刺激排便反射,導致結腸動力成熟,暢通排便途徑,切斷腸肝循環(huán)而達到退黃或降低膽紅素濃度[12]。
本研究應用的按摩灌腸法兼收了灌腸及腹部按摩優(yōu)點,還加用了開塞露和腸管刺激。按摩前將一次性6F硅膠管插入直腸5-7 cm到達新生兒直腸壺腹上段,注入灌腸液后不易外溢,同時藥液可以較大面積較大時間接觸糞便,使之充分軟化。利用開塞露的高滲性,還能引起排便反射,開塞露還有局部潤滑作用,更易促使糞便排出。腹部按摩能減少患兒焦慮及恐懼不安,增加睡眠時間和胃腸蠕動,避免了普通灌腸只是排空遠結腸的局限。按摩灌腸能夠刺激腸管蠕動,促進新生兒胎糞較快較多地排出,減少了膽紅素重吸收,促使黃疸早消退,縮短光療時間,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后遺癥的發(fā)病率。
1王世花,楊柳.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52例護理體會[J]. 護士進修雜志, 2008, 33(4): 158-159.
2王金玲. 淺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8): 210-211.
3單傳偉.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發(fā)病情況的調查及護理干預[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0(2): 96-97.
4王鐵梅. 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體會[J]. 護理管理雜志, 2010, 37(11): 32-33.
5陳春燕. 護理干預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中的作用[J]. 臨床護理雜志, 2012, 9(10): 78-79.
6葉海燕, 閏軍. 242 例足月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分析[J]. 重慶醫(yī)學, 2010, 39(3): 337-338.
7覃敏捷. 優(yōu)質護理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吉林醫(yī)學, 2013, 37(27): 5714-5714.
8包克珍. 109 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分析[J]. 西南軍醫(yī), 2010, 11(1): 21-22.
9朱麗娥. 新生兒黃疸的診治進展[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1, 9(6): 19-21.
10 姚詠梅,楊志龍. 游泳對嬰兒健康影響的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0, 17(4): 426-427.
11 王立新,費秀珍,關景霞,等. 游泳對新生兒體重和黃疸指數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0(13): 503-504.
12 韋定敏,趙庭鑒,徐云云,等. 早期干預治療及游泳訓練對高危兒預后的影響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14(1): 263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