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麗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刻板印象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認知圖式,是普通大眾對某一群體的信念集合,這些信念往往是一些沒有事實根據,不考慮個體差異而儲存在人腦中的一種極度概括化的固定看法[1-2],其作用在于能夠幫助人們快速認識某個社會群體的共有特征,進而影響人們對該群體的認知和行為[2-3]。自古至今,殘疾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偏見、歧視,阻礙著他們的生存與發(fā)展,而這些偏見與歧視與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所持的刻板印象息息相關[4-5]。由此可見,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對殘疾人是否能以健全人的身份真正融入主流社會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全面地了解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現狀,從而為后續(xù)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近年來,隨著特殊教育的迅速發(fā)展,人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分離式教育即把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分開受教育產生質疑,因此國內外研究者不停地在為殘疾學生能夠盡早融入主流社會謀求新出路。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恰好是在教育公平、受教育均等、互相包容、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于1994年聯(lián)合國在西班牙組織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會”上,通過《薩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6]。它主張普通學校需要為能適應普通教育的殘疾兒童提供正?;慕逃h(huán)境,盡可能地讓殘疾兒童享受普通教育的學習機會,從而促使這些殘疾學生回歸主流,其核心在于保障教育公平的質量[7]。融合教育的理念蘊含著一種相對分離式教育更公平、更民主的思想,透露著人們對特殊教育公平化的迫切愿望[8]。
普通大眾恰好是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執(zhí)行者,尤其是普校教師是融合教育的直接執(zhí)行者,他們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融合教育的質量[7]。相關研究顯示,殘疾人刻板印象是存在的,這些固著的看法時刻干擾著普通大眾對殘疾學生的態(tài)度,即可能會給殘疾學生帶來不公正或過于關愛的待遇,進而對融合教育的實施與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鑒于此,展開對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是必要的,只有深入了解個體對殘疾人的真實看法,才能進一步探究普通大眾應該對殘疾人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找出如何改善這些根深蒂固的印象的措施,從而確保融合教育的質量。
(一)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贪逵∠筮@一術語是由新聞記者WalterLippmann在其著作《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1922)中提出的[9]。他認為刻板印象是“頭腦中的圖象(Picture in our heads)”,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從文化上、語言上和思考方式上獲得對其他群體的認知[9]。雖然刻板印象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對刻板印象的定義卻一直沒有得到統(tǒng)一。其原因除了研究者往往是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來界定刻板印象的外,還受到王沛提出的心理動力學、社會文化、認知和社會認知等四個刻板印象理論視角的影響。在刻板印象定義的影響下,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目前也沒有被明確提出,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常常是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來選擇相應的刻板印象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來定義殘疾人刻板印象。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歸納總結刻板印象的定義來從不同角理解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概念。
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中最有代表性定義的是Katz和Braly,他們從社會的角度將刻板印象定義為“一種試圖表征某類群體事實的固定概念”[10]。Brigham1971年從觀察者的主觀角度,通過研究種族刻板印象,提出“種族的刻板印象是觀察者對某個種族群體的某種品質屬性的概括”[10]。McCauley等人于1980年將刻板印象看做“一種階層區(qū)別于其他階層的特征概括?!边@一觀點的提出表明刻板印象可以作為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并可用來區(qū)分類別[10-11]。Kanahara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指出,對刻板印象的定義應該從信念和群體這兩個屬性出發(fā),并人為刻板印象是個體對某一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系列信念所組成的一種認知結構[13]。綜上所述,研究者可將刻板印象總結為:關于某特定群體的特征、屬性和行為的一組觀念,或者說是對與一個社會群體及其成員相聯(lián)系的特征或屬性的認知表征。
(二)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發(fā)展與測量。
1.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發(fā)展。對于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早在1940年,西方國家已經有少數研究者開始研究正常人對殘疾人群體的看法和觀點,這時的他們已經意識到在正常人眼里,殘疾人存在著某種特殊性。Mussen和Barker以大學生為被試,要求他們分別對正常人和殘疾人進行人格特質的5級評定。評定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正常人的評定分數相對集中,而對殘疾人的評定分數較分散,這表明他人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明顯區(qū)別于正常人[5]。隨后,在弱勢群體權利和反弱勢群體歧視等運動的興起下,在種族、性別等刻板印象的迅速發(fā)展的驅動下,殘疾人的偏見和歧視問題逐漸獲得研究者的關注,殘疾人刻板印象開始成為社會熱點。
2.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直接測量。關于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測量主要是從外顯和內隱兩個維度來展開的。與其他領域的刻板印象類似,早期的殘疾人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直接測量來考察殘疾人的外顯刻板印象,主要利用的測量法有:自由聯(lián)想法、Likert量表和語義差異量表法。
自由聯(lián)想法是測量刻板印象最簡單、最便于操作的方法。在測量中,主試直接告知被試需要描述的群體,并要求被試回答提到該群體時聯(lián)想到的形容詞,之后對收集到的形容詞進行編碼、小組討論、專家評定和聚類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提煉出被試對目標群體刻板印象的典型特質[12]。該方法雖簡單,不限制被試思維,但測量時被試對于要給出足夠多的形容詞有難度,且獲取的內容較龐大雜亂,難以獲取重要信息[10]。
李克特量表是社會心理學中常用來測量刻板印象的經典測量工具。該量表以較結構化的方式對刻板印象進行考察,有較高的信效度。該量表要求被試需要根據5等級或7等級的評定標準對給出的每一個特質詞進行態(tài)度評定[11]。然而,李克特量表是單維的,研究者無法判斷出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取向[11]。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提出的語義差異量表彌補了李克特量表的缺陷,研究者從形容詞中挑選出合適的互為反義詞的形容詞對作為語義差異量表的選項,從而形成具有雙維特征的量表[5]。語義差異量表雖然結構性更強,其信效度較好,也便于統(tǒng)計分析,但語義差異量表中的項目是由研究者確定的,這仍會限制被試的回答[12]。因此,研究者通常將自由聯(lián)想法和語義差異量表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設計相應問卷,從而使問卷的信效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早期的殘疾人刻板印象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利用直接測量的方法來探討殘疾人外顯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是Weinberg以大學生為被試的調查研究,Weinberg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被試對殘疾人和正常人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差別,Weinberg指出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即殘疾人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5]。隨后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有研究者針對普校教師是否需要進行特殊教育培訓這一問題,對培訓過及未培訓過的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未培訓過的教師較培訓過的教師對殘疾人持更消極的印象[14]。
3.殘疾人刻板印象的間接測量。隨著內隱刻板印象的大力發(fā)展,研究者開始意識到殘疾人外顯刻板印象的強度不高,即使個體表面上不承認對殘疾人存在歧視或偏見,但真正和殘疾人接觸時往往會無意識地表現出害怕、疏遠,而直接測量法是無法測量這種自動化表現出來的內心活動[11]。因此,研究者對于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測量逐漸從外顯層面轉向了內隱層面。目前研究者主要利用內隱聯(lián)想測量法(ImplicitAssociationTest,簡稱IAT)來考察殘疾人的內隱刻板印象。
IAT是由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一種經典的內隱社會認知的測量方法[15]。IAT是以反應時為指標,通過一種計算機化的辨別分類任務來反應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以此來衡量個體的內隱認知[16]。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存在兩種可能的關系,即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16]。所謂相容,是指這二者的聯(lián)系與被試的內隱態(tài)度一致,或者被試對這二者有著緊密且合理的聯(lián)系,否則為不相容關系[15-16]。當二者為相容關系時,其關系與被試內隱態(tài)度一致,即能較快地進行自動化加工,反應速度相應較快,所用反應時較短;當二者為不相容關系時,其關系與被試內隱態(tài)度不一致,而使被試產生認知沖突,此時需要更復雜的意識加工來完成分類任務,所以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則反應時相對較長[15]。普遍用于與內隱態(tài)度、內隱刻板印象、內隱自尊、內隱自我概念等社會認知領域的測量,是一種十分敏感而有效的測量[17]。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殘疾人外顯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隨著內隱刻板印象的發(fā)展,研究者越來越關注殘疾人內隱刻板印象的存在性?;诖?,Nosek等人用網絡版內隱聯(lián)想測驗對殘疾人內隱刻板印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被試在相容關系任務中的反應時明顯短于不相容任務,這表明被試更愿意把正常人與積極詞聯(lián)系起來,把殘疾人與消極詞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出殘疾人內隱刻板印象是存在的[18]。劉嘉秋在考察師范生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時,從內隱層面對被試進行施測,同樣發(fā)現殘疾人內隱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且這種印象普遍是消極的,這表明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殘疾人刻板印象都是存在的[5]。綜上所述,不管從外顯層面還是內隱層面來說,殘疾人刻板印象都是存在的。
Fichten和Amsel利用形容詞檢核表法考察了大學生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發(fā)現大學生對殘疾人普遍持有消極的刻板印象[19]。此外,上述所提到的Weinberg利用問卷調查證實了殘疾人刻板印象是存在的,且這種刻板印象普遍含有消極特質[5]。這些研究表明,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普遍持有消極的刻板印象。而且,這種從外顯層面顯示出來的殘疾人刻板印象的消極特點同樣存在于內隱層面。在以殘疾人為概念詞反應項目的內隱聯(lián)想測驗中,當相容任務設置為殘疾人與消極詞相聯(lián)系時,被試的反應時明顯小于把相容任務設置為殘疾人與積極詞相聯(lián)系時的反應時[20]。這表明被試在無意識層面上更愿意將殘疾人和消極詞聯(lián)系在一起,即從內隱層面來看,被試對殘疾人持有的刻板印象同樣是消極的。但也有少數研究發(fā)現,殘疾人積極刻板印象也同樣存在,如,Nario-Redmond用自由聯(lián)想法收集了普通大眾對殘疾人的特質詞,通過整理和聚類分析發(fā)現,被試對殘疾人持有積極的刻板印象[21]。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進一步探討了普通大眾對不同類型的殘疾人所持的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差異。Abrams等采用直接測量法,以普通學校的正常兒童為被試,考察正常兒童對殘疾學生的刻板印象,結果發(fā)現,正常兒童對身體殘疾與心理殘疾的學生均持消極的刻板印象,且這種消極印象在不同類型的殘疾學生之間沒有明顯差異[22]。Vaughn等采用IAT要求大學生對四種類型的殘疾人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被試對這四種殘疾人都呈現內隱聯(lián)想測驗效應,由此可見,殘疾類別對殘疾人刻板印象無明顯影響[23]。劉嘉秋在考察師范生對智力障礙、聽力障礙和視力障礙等類型殘疾學生的刻板印象的研究中發(fā)現,在外顯層面上這三類刻板印象均存在,且絕大多數是消極的,有少部分是積極的,但這三類刻板印象間存在差異;在內隱層面上這三類刻板印象都存在且均是消極的,而它們之間表現相似,無顯著差異[5]。由此可見,已有研究對不同類別殘疾人持有的刻板印象的影響一直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這還需研究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本文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對殘疾人刻板印象的存在性、測量方法以及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后,發(fā)現殘疾人刻板印象不僅普遍存在,而且這種刻板印象普遍是消極的。這些偏激的態(tài)度不僅嚴重影響殘疾人群的生活質量,如教育、就業(yè)、住房、婚姻以及人際交流等等,而且導致其自我價值感降低,無助感和挫折感提高,從而加劇其人際退縮和社會疏離傾向等心理行為障礙[24]。就如Sutherland指出,如果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持有愚笨的刻板印象,那么在這種影響下外界對殘疾人的期望降低,殘疾人獲得與智力有關的刺激隨之減少,久而久之殘疾人在缺少外界學習機會的情況下表現得像一個正真愚笨的人[5]。Hastings等指出,教師對殘疾學生普遍持有錯誤的看法,使得殘疾學生產生自卑感,進而將學業(yè)上、生活上的失敗歸因于自身的不足[25]。此外,即便是積極的殘疾人刻板印象仍會給殘疾人帶來負面影響,有研究指出普通大眾對殘疾人持積極印象,會讓殘疾人在面對問題時,常常認為這不是他們的錯,逃避自己的責任[5]。由此可看出,對殘疾人刻板印象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可能給殘疾人帶來負面影響。那么,我們應該持有怎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殘疾人是我們后續(xù)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也是保障融合教育能順利、有質量進行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選取的被試來看,已有的絕大多數研究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來考察殘疾人的刻板印象,并將獲得的殘疾人刻板印象作為普通大眾的看法。以大學生群體代表大眾群體,這未免有些牽強。研究者之后可以選取其他群體為研究對象,以避免以偏蓋全的現象。如從融合教育的角度來看,普通學校的教師作為該理念的直接執(zhí)行者,這個群體對殘疾人是否持有刻板印象,其特征是什么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影響著融合教育是否能全面的實施。因此,研究者可考慮以普通教師為研究對象,來考察普校教師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
從測量方法來看,早期的殘疾人刻板印象通常從外顯層面來考察殘疾人的刻板印象。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可知,外顯刻板印象存在著個體的自主意識,未能自動的、無意識的表達個體機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開始利用內隱聯(lián)想測量法從無意識層面考察個體對殘疾人的刻板印象。但隨著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研究者已在其他領域發(fā)現,內隱聯(lián)想測量在施測過程中不能明確表達被試對某事物的刻板印象,而只是通過讓被試完成某種分類任務來間接測量被試的態(tài)度。因此,有研究者指出這些間接測量只能評估概念間的聯(lián)結的強度,而不能測量概念間的直接聯(lián)系[26]?;诖耍延醒芯空唛_始利用Barnes-Holmes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內隱社會認知的測量工具——內隱關系評估程序(IRAP)來從關系層面考察刻板印象[27]。因此,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可結合IRAP來探究關系層面上的殘疾人刻板印象。
參考文獻:
[1]賈磊,祝書榮,張常潔,等.外顯與內隱刻板印象的分布式表征及其激活過程——基于認知神經科學視角的探索[J].心理科學進展,2016(10):1519-1533.
[2]張娟,程剛,王智,等.大學生性別情緒刻板印象的內隱和外顯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6):668-675.
[3]于泳紅.大學生內隱職業(yè)偏見和內隱職業(yè)性別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學,2003(4):672-675.
[4]陳光華,張治星.大學生對殘疾人的內隱與外顯態(tài)度[J].中國特殊教育,2012(8):22-29.
[5]劉嘉秋.師范生對殘疾學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6]王松惠,田海洋.教育公平:融合教育的理念及其實現[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5):138-141.
[7]周滿生.關于融合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研究,2014(2):151-153.
[8]李拉.“全納教育”與“融合教育”關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9]王沛.刻板印象的社會認知研究述論[J].心理科學,1999(4):342-345.
[10]連淑芬.內隱社會認知:刻板印象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11]包蕾蘋.中國獨生子女刻板印象:結構、來源和后果博士學位論文[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2]王麗麗.大學生對農民工刻板印象的實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13]Kanahara,S,Universify,N W.A review of the definitions ofstereotype and aproposal for aprogressional mode[J].Individual Difference Reserach,2006(5):306-321.
[14]Margalit,M,Mioduser,D,Al-Yagon,M,et al.Teachers’and peers’perceptionsofchildrenwithlearningdisorders:Consistency and change[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1997(3):225-238.
[15]蔡華儉.Greenwald提出的內隱聯(lián)想測驗介紹[J].心理科學進展,2003(3):339-344.
[16]Schnabel,K,Asendorpf,J.B,Greenwald,AG.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V.measuring semantic aspects of trait self-concepts[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8):695-706.
[17]賈鳳芹,馮成志.內隱聯(lián)想測驗“內隱形”的可控性研究[J].心理科學,2012(4):799-805.
[18]Nosek,B A,Smyth,F L,Hansen,J J,et al.Pervasiveness and correlates of implicit attitudes and stereotypes[J].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Psychology,2007(1):36-88.
[19]Fichten,C S,Amsel,R.Trait attribution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Circumplex analyse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6(5):410-427.
[20]Thomas,A,Vaughn,E D,Doyle,A,et al.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of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14(2):184-204.
[21]Nario-Redmond,M.R.Culturalstereotypesofdisabledand non-disabled men and women:Consensus for global category representations and diagnosticdomain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1(3):471-488.
[22]Abrams,D,Jackson,D,Stclaire,L.Social Identity and the Handicapping Functions of Stereotypes: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andicap[J].Human Relations,1990(11):1085-1098.
[23]Vaughn,ED,Thomas,A,Doyle,AL.TheMultipleDisabilit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a Multiple Administration IAT Measure.[J].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Bulletin,2011(4):223-235.
[24]徐鐘庚,席貽瑩,馬婷,等.健全人對不同能力殘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模型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6(1):106-113.
[25]Hastings,R.P,Oakford,S.StudentTeachers'AttitudesTowards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1):87-94.
[26]劉偉.大學生對農民工、白領階層的內隱態(tài)度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27]Barnes-Holmes,D,Barnes-Holmes,Y,Power,P,et al.Do you really know what you believe?Developing the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IRAP)as a direct measure of implicitbeliefs[J].TheIrishPsychologist,2006(7):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