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燕
眾所周知,當前社會與經濟高速發(fā)展,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日益凸顯,并對一些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使他們出現了一些行為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導致學生做出錯誤判斷和行為,進而出現不可估量的惡性后果。因此,我們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給予適時引導和干預,以此幫助學生控制問題行為,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诖耍P者對關于學生問題行為的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以下幾點干預策略,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帶來啟示和借鑒。
通過研究發(fā)現,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如辱罵同學、挑釁教師、毆打、傷人、破壞物品等行為。這是一種有意地傷害他人,并給他人帶來不愉快或痛苦的行為。筆者認為,當學生出現此種情況時,教師必須第一時間制止,謹防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懲罰(如批評)、隔離(如給休息時間)、消退(不予理會)、教育(談話輔導)等干預方式進行教育引導,以此令學生認識自身錯誤,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問題。
例如,筆者曾遇到這樣一位學生,他在生活中常會攻擊周圍同學,且打人時還會觀察教師反應。當教師及時制止不當行為,并對其進行隔離、消退、教育后,他的問題行為明顯減少許多。筆者分析發(fā)現,教師及時制止,一來可以避免再次出現打人行為,二來可以警示學生“這樣的錯誤行為不允許再出現!”,反復幾次利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而后續(xù)的干預輔導會強化學生正確認知,約束其打人的問題行為。當然,不同學生問題行為的動機有所不同,我們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干預引導。
一些學生出現過激行為的背后常常伴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若教師不明所以,只是一味進行說服教育,很可能產生微乎其微的效果。但若教師認真分析學生行為,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并進行針對性干預,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日常討論中曾聽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男生上廁所時挨王某較近。王某便對其說道:“你離我遠點!”但該男生并未理會。而當王某走出廁所時,因為過道狹窄碰巧撞上了外出的該男生。于是,該男生不由分說的從背后緊緊勒住李某的脖子。這時值班老師及時發(fā)現并制止,并詳細觀察了王某的脖子。教師問道:“你為什么要勒同學脖子?”男孩理道氣壯地說:“是他先撞我的。”
其實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些學生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最后竟要大打出手。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攻擊性行為發(fā)生,主要依賴于具體情境和認知因素。若這些學生在情境中缺乏社會信息處理能力,或是對社會信息的解釋有所偏差,就很可能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比如,案例中王某的一個不小心碰撞就被男生當成了“威脅”,而錯誤的判斷也使他做出了錯誤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日常教育中要設置熟悉的具體場景和情境,如“角色扮演”“生活情境展示”等,并對學生進行悉心解釋和引導,為其示范正確的行為標準,以此幫助他們糾正認知觀念。
學生問題行為多種多樣,且背后原因錯綜復雜。教師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實施科學的干預策略,以此加強教育引導力度,重塑學生完美人格、人生。筆者結合日常教育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教育經驗。筆者認為,對具有情緒過激的學生,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和進行對話輔導;對具有厭學心理的學生,可以增強教學趣味性、實踐性,以此弱化學生的抵觸情緒;對具有品德問題的學生,正強化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導;對具有社交困難的學生,幫助其客觀認識自己,樹立自我意識,是可行的教育引導等等。
當然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教育同樣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也要積極聯結社會、家庭力量,形成超強的教育合力,共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筆者認為,有些學生的問題行為具有反復性,如在家中缺少教育,很容易前功盡棄。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同樣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對此,教師也可以定期開展親子教育指導、舉辦家庭聚會等,以此拉近家長和學生的距離,令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另外,教師也可借助社會的力量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家長一起參觀當地禁毒大隊等,與學生一起認識毒品的危害性,并樹立遠離毒品的意識。
總之,學生作為民族未來的希望和基石,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引導,以此才能有效控制自身問題行為,樹立遠大的目標理想,做一個合格社會公民。在此,筆者呼吁更多學者參與研究當中,以此形成更多有效策略和經驗,為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貢獻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