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英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武漢 430000)
土家織錦中“織錦”,是指有五顏六色花紋的絲、棉、麻等纖維織品?!稘h書》稱:“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制字帛與金也。”宋戴侗的《六書說》里說:“織素為文曰綺,織彩為文曰錦。”錦是“絲織物的類名。具有彩色大花紋的特點。經、緯在制造前都預先染色,緯絲的顏色在3種以上,用緞紋地組織提花織成[1]。
織錦分平紋和上下紋兩種,織造技法分對斜、上下斜、抽斜。工藝流程有16道:紡線-染色-倒線-數筘- 牽線-裝筘-滾線-上機-撿綜-翻篙-裝篙筒-撿花-梳理-織布邊-織花。其工序繁多,工藝細節(jié)還得實踐操作才可真正理解其中的奧秘[2]。
上下斜與上下斜加抽斜只要是運用上下斜織造技法織造的斜紋錦面,都可用上下斜加抽斜織造技法,過去傳統(tǒng)圖案基本上都是用上下斜。由于上下斜加抽斜圖案比較精細,所需工時較多,工藝較難,所以現(xiàn)在除了個別愛好、研究者和工廠里銷售商特殊要求外,基本上是以上下斜為主,表1列出了上下斜與上下斜加抽斜傳統(tǒng)圖案。
表1 上下斜與上下斜加抽斜傳統(tǒng)圖案表
續(xù)表1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和經濟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高科技紡織技術提高了紡織產品的產量,沖擊著現(xiàn)代市場,使原本岌岌可危的土家織錦受到了嚴重的壓迫,手工紡織工作者迅速減少,手工紡織品的產量也急劇下降。
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者通過發(fā)掘湘西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zhèn)、保靖押馬坪、吉首河溪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陶紡輪、石紡輪、骨針有編織紋的陶片及瓦礫等,說明8 000多年以前湘西已經有了原始紡織活動。
因土家族有語言無漢字,在秦朝以前無統(tǒng)一稱呼,且布,錦不分。而關于土家織錦的記載實屬不多,《后漢書. 南蠻西南夷列傳》載“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裙。漢興,改為武陵(郡)。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謂 布”。“蘭(闌)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庇秩纭墩f文解字》卷七:“幏,南郡蠻夷 布,從巾家聲?!边@些都是西蘭卡普的源頭記載。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術史學家阮璞在其專著《土家族美術史》中已記錄了土家織錦,對其藝術、實用價值等作了充分肯定。
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土家織錦被無端列入“四舊”,大量織錦生產工具受到損壞,只有少量織錦人得以傳承。正是由于織錦人的執(zhí)著和堅守,土家織錦才堅持到今天[3-5]。
近幾年,由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和保護,經研究調查,龍山縣共有7家織錦紡織廠,每家廠固定員工基本不到10個人,實際維持產業(yè)繼續(xù)操辦主要是靠政府的項目基金和少量的生意訂單。
織錦是我國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的發(fā)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約。未來,還需要政府引導和扶持、企業(yè)加大宣傳,多方面合作與努力,促進織錦的發(fā)展和傳承。
[1]王文章. 西蘭卡普的傳人:土家織錦大師和傳承人口述史[M].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6-10.
[2]張登赤,黃立俊.上/土家織錦工藝教程[M]. 海南出版社, 2014:22-23.
[3]左漢中. 湖南民間美術全集[M]. 湖南美術出版社 , 2000:1-4.
[4]田 明, 張心平, 田大年. 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M].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34-35.
[5]宋, 仕平. 土家族傳統(tǒng)制度與文化研究[J].2005(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