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昌
房子是要人住的。一段時間不住人,猛一進去,會有股澀澀的餿味撲過來,你進門須得捂住鼻子。但人住進去后,只需一個禮拜的時間,房子的氣味與人的氣味對沖,房子就熟啦,餿味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老家的許多東西也是這個樣子。比如灶頭的兩只鐵鍋子,平時一直錚亮錚亮的,為何?因為鍋子天天燒著飯菜。如果幾天不用了,鍋子就會生銹。那個生銹的情景實在看不下去:鍋子就像揉皺了的破爛鐵皮一樣,鍋面會不平,鍋底會生出黃斑,生出鍋屑來,手指一擼,墨黑。真的不敢想象,雪白晶瑩的米飯,會從這個墨墨黑的鍋里面煮出來。
灶具之外,家里的勞動工具也是這個德行。
父親挑擔用的扁擔是木頭做的,不會生出銹來。但要是半個月不用它來挑擔,扁擔鮮亮的顏色就會沉落到木肉里,擔面就會暗淡無光,也會起疙瘩,而且彈性也消失了。假使天天拿出去挑擔,與肩胛上的皮肉接觸了,有了摩擦了,扁擔馬上就會發(fā)光、滑爽、圓溜,像是上了清漆一般,看上去生機勃勃。扁擔彎轉自如,吃重的力道會一天天增加。人挑著走路,扁擔的兩頭一起一伏,顛簸得很順當,就是勞動的優(yōu)雅的味道。
鐮刀也是這個樣子。割稻前先磨鐮,磨了幾分鐘就鋒利,割稻時能省好些力氣。半天割下來,刀鋒白亮,刀面墨黑,鐮刀和刀柄就像一桿長勺子,面上烏黑發(fā)亮,很光彩,很精神。但不用了,放在壁角落里一天,那個刀口會一下子鈍下來,繼續(xù)冷落它,刀面更要銹蝕了。聽起來有點賤,但是喜歡勞動的人也是這個樣子,讓他休息多了身上反而腰酸背疼,干活了就生龍活虎,渾身都是用不完的力氣。
我們有時候還不比菜園里的蔬菜懂得道理多。吃玉米了,母親說,種時,先給土地下了肥料,那個玉米呀,就長得高、快、直,身體圓潤,品相周正。沒有施肥的玉米個子矮短,棒子細小。母親說,這不能怪玉米,要怪自己,因為首先慢待玉米的是人,玉米長出個穗子也是照顧你面子。想來,玉米的氣量是大的,我們做人的孩子,天天吃母親燒的飯,穿母親裁的衣,用母親賺的錢,有幾個人能感恩母親一生一世,這一比高低全出。
自來水進入到鄉(xiāng)下人間了,但鄉(xiāng)下還用著井水。比如淘米、洗衣、洗菜。井水冬暖夏涼,往井里浸個西瓜,吃起來很冷,但是不鉆心,所以井水依舊年年用著。只是,我們不再經常性地清理井底齷齪了,井水打多了就渾了。這時,大家把怨氣發(fā)給了不會說話的井,這是不對的。井不會說話,給你一灘不可用的渾水就是在說話。只想著自己清爽,不想著給別人清爽,最后大家都不會清爽;要想別人對你好,你得首先對人好。很簡單,很管用。
最近幾年,我擦皮鞋很勤快。老婆都說退休了我可以去專職擦,我也笑。皮鞋有脾性。一個月不穿,再穿,腳一下子伸不進去的,這不是腳長大了,而是鞋口、鞋面發(fā)硬了。硬穿是可以的,但穿進去后腳一定不舒服,為什么,因為鞋面鞋底與你生疏了,陌生了,不待見了。但當你穿了一天后,你發(fā)現這皮鞋又回到了原先的那個狀態(tài),感覺是皮鞋又愿意為你服務了。所以,有空無空,用眼看一下,用手摸一下,它才會樂意為你拼命奔跑。
其實,這些小東西,它們都知道人的需要,倒是人常忘記了它們的需要。
選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