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宸,鄭國慶,周惠子,姜宏瑤
同性戀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精神現(xiàn)象,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社會和醫(yī)學問題.[1]隨著社會文化發(fā)展愈加多元化,同性戀的曝光率升高,國內外的研究者開始陸續(xù)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然而,已有的研究結論卻沒有更多關注和討論社會關系中社交距離對態(tài)度的影響.同時,盡管社會的包容性不斷增加、公眾對同性戀的認識不斷進步,對同性戀的不理解、排斥、恐懼乃至歧視的觀念依然大量存在,這不僅會導致同性戀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更會增加同性戀群體內部的心理壓力,從而也疊加身處這一群體中的個體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2]
態(tài)度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三個主要因素分別為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排斥態(tài)度屬于態(tài)度的一種,也即對于某人或某事的反感程度.前人研究顯示,社會的排斥,將引起個體強烈的消極行情感反應,并進一步導致攻擊行為或攻擊傾向的增加.[3]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可塑性較強,所身處的文化環(huán)境更為先進和開放,更易于接受新的觀念影響,他們對同性戀的認知與態(tài)度,可有代表性地反映社會整體的認知和態(tài)度.[4]因此,本研究擬編制的同性戀排斥態(tài)度量表,由認知贊同、情感認可、行為接納三個維度構成;同時以完全陌生、比較熟悉和比較親密三種社會關系距離作為因子進行輔助分析.
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 特征 n %大二 91 34.5大三 18 6.8大四 38 14.4民族 漢族 197 74.6回族 35 13.3維族 2 0.8壯族 2 0.8其他民族 23 8.7現(xiàn)狀 有對象 89 33.7沒有對象 171 64.8性取向 異性戀 222 84.1同性戀 6 2.3雙性戀 30 11.4
采取整群抽取的方式,抽取北京體育大學各專業(yè)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初始測量及正式測量兩次,共發(fā)放490份問卷.初測問卷發(fā)放230份,剔除無效的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190份.初測問卷經修訂后進行正式測試,發(fā)放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47份,回收率95%.正式施測中男生136人,女生124人;年齡為17-23歲,平均年齡21.7±1.241歲.
1.2.1材料
①ATLG量表(Attit udes Towar d Lesbians and Gay Men Scale)
②同性戀態(tài)度量表
③大學生對同性戀矛盾態(tài)度量表
1.2.2統(tǒng)計處理采用的工具
采用SPSS22.0與A MOS21.0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
1.3.1建構維度
已有的研究基于態(tài)度三維度模型,一般認為,態(tài)度由3種成分構成:情感、認知和行為,它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對特定對象產生預先反應傾向.
本研究以情感、認知和行為三個維度作為基本結構,同時結合社會距離的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把由社會距離的不同造成的差異納入到問卷結構中.在參考國內外已有的同性戀態(tài)度問卷的基礎上,修改編寫個別題項,形成的問卷共計51個題項,各維度題項隨機排列.采用李克特式5點記分的方式,其中,14道為正向題,12道為反向題;得分越高表示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越是排斥,得分越低表示越包容.
1.3.2篩選條目
篩選的條目,遵循著重要性大、敏感性高、獨立性強、代表性及確定性好的原則,對初始條目結合多種方法進行篩選:
①t檢驗法:以上下27%的比例對測驗總分進行高低分組,刪除組間差異過大(P>0.05)的條目;
②相關系數(shù)法:刪除條目得分與初始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小于0.6的條目;
③因子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和方差極大旋轉法提取單一共同因子,刪除因子負荷小于0.5的條目.[5]
同時,達到以上3種方法中任意兩條的條目也予以刪除.統(tǒng)計分析之后,按照上述標準刪除25項條目,形成的初測量表共計26個條目.
1.3.3形成初測量表
根據(jù)理論構想,先查閱了國內外關于同性戀矛盾態(tài)度量表、大學生對同性戀內隱外顯態(tài)度比較研究、大學生對同性戀認知、歸因、態(tài)度探究和同性戀的角色區(qū)分研究等相關文獻資料,初步建立了條目池,由51個條目組成初選的條目池.經過預測試,調整、修改了不容易理解、易產生歧義的部分條目.形成的初始量表計26個條目,維度一14條、維度二9條、維度三3條.
大學生排斥態(tài)度量表中各題項得分的均值和標準差如表2.
表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N Mean Std.Deviation t13 262 2.17 1.515 t14 262 2.17 1.193 t15 262 2.35 1.307 t16 261 2.46 1.431 t17 261 2.17 1.191 t18 259 2.42 1.385 t19 261 2.09 1.083 t20 261 2.23 1.411 t21 260 2.45 1.252 t22 262 2.18 1.120 t23 260 2.19 1.452 t24 262 2.34 1.436 t25 260 2.32 1.378 t26 262 2.17 1.429 Valid N(list wise)250
對于問卷來說,要求項目得分標準差大于0.5,因此可以看出該量表沒有分布特別集中或特別分散的項目.
以每個項目得分與總分間的相關系數(shù),用于項目分析篩選,對初測問卷進行項目分析,刪除相關系數(shù)小于0.6的題項.[6]隨后對正式問卷進行分析,以題總相關為項目區(qū)分度指標,結果各項目與總分相關系數(shù)在0.24—0.83之間,且多數(shù)在0.6左右,具有較高的相關性,p<0.01.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項目 t p t20 -19.714 .000 t21 -16.893 .000 t22 -11.022 .000 t23 -20.729 .000 t24 -18.024 .000 t25 -19.112 .000 t26 -19.214 .000
總量表的Cr onbach’sα系數(shù)為0.956,三個維度(認知贊同、情感認可和行為接納)的Cr onbach’sα系數(shù)分別為0.967,0.928,0.803.
2.4.1各維度與總分之相關
認知贊同、情感認可、行為接納這三個維度,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23,0.796,0.606,三個維度間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18,0.630,0.352,均小于與總分之相關(P<0.001)符號研究要求.[7]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4-9.
表4 維度一與總分的相關
表5 維度二與總分的相關
表6 維度三與總分的相關
表7 維度一與維度二的相關
表8 維度二與維度三的相關
表9 維度一與維度三的相關
2.4.2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對由51個條目構成的初測量表進行測驗,Bartlet球形檢驗所得Bartlet值為7231.345,P<0.001,說明51個變量間存在顯著相關;其適當性度量值K MO系數(shù)為0.935,大于0.80,這說明取樣的適當性良好,適合做進一步的因子分析.
隨后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對初測問卷作初步分析,提取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3個,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67%,其中第1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32.5%.將因子負荷過低及于不同因子上負荷差異較小的25個題項刪除;剩余的題項為26個,抽取其中3個因素,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7.185%、26.413%、5.108%,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8.706%.其中認知贊同包括條目3、6、9、11、13、15、16、18、20、21、23、24、25、26,情感認可包括條目2、4、8、10、12、14、17、19、22,行為接納包括條目1、5、7.最后,對形成的量表進行極大方差旋轉;旋轉之后各因子負荷量均在0.5以上.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0.
表10 轉軸后因子負荷
圖1 碎石圖
2.4.3驗證性因子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極大似然法,對正式量表的數(shù)據(jù)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各項擬合指數(shù)如下:χ2=719.26,df=189;NFI=0.870,IFI=0.915,CFI=0.875,均大于0.80;且RMSEA=0.073,小于0.08,說明模型與數(shù)據(jù)擬合良好.[8]詳細數(shù)據(jù)見圖2.
圖2 驗證性因子分析
①性別差異
由數(shù)據(jù)結論,男生和女生對同性戀的排斥態(tài)度存在著性別差異,女生在對同性戀排斥態(tài)度的得分比男生更低,進行差異檢驗得達到了顯著性水平,t(245)=11.698,p=.000<.001.說明女生比男生對同性戀者持有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更加寬容、更能理解同性戀者.本研究的結論同國內其他研究者的結論一致.
②專業(yè)差異
major M SD N文史類 48.91 20.233 101理工類 64.81 23.990 104其他 67.79 20.215 42 Total 58.81 23.339 247
由上表可得,相較于理工類及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文史類專業(yè)的學生對同性戀更為包容;不同專業(yè)大學生間的態(tài)度差異顯著,F(2,244)=6.811,p=.001<.05,η^2=.046.
③現(xiàn)階段有無戀愛對象
relationship M SD N有62.87 25.071 83沒有 57.02 22.435 164項目 有M(SD) 無M(SD) t p得分62.87(25.071)57.02(22.435)-0.241 0.809
由上表可得,現(xiàn)階段已有戀愛對象的同學與沒有戀愛對象的同學相比,對同性戀更為包容、理解.但均值差異檢驗顯示差異并不顯著.
④性取向自評
preferance M SD N異性戀 62.07 22.598 209同性戀 43.00 28.503 6雙性戀 40.77 19.152 30 Total 59.00 23.470 245
由上表可得,異性戀群體對同性戀的排斥態(tài)度最強,而雙性戀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甚而高于同性戀對其群體本身的認同.這也為以后的研究開辟了一條的道路——雙性戀與同性戀的認知及態(tài)度差異.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關于態(tài)度的三維模型基礎上,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上,建立了初始量表.篩選條目時,綜合使用了t檢驗法、協(xié)方差分析法、相關系數(shù)法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4種方法,最終形成了在校大學生對于同性戀排斥態(tài)度的正式量表共計26個條目.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56;所有項目區(qū)分度在0.63以上,因子采用最大旋轉后的結果與理論構想基本一致.因此,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為測量工具使用.
3.2.1取樣偏差
本研究限于時間、地點等客觀因素,取樣只局限于北京,調研參與者以在校大學生為主,尚未能覆蓋更豐富多樣的社會群體.而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在不同區(qū)域與社會人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影響因素包括社會的發(fā)展程度、文化觀念的開放程度等.因此,本研究的外部效度如何,也即能否在其他地區(qū)和人群具備同樣良好的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考量.
3.2.2信效度方面
由于數(shù)據(jù)整理時的偏差,本研究未將重測問卷單獨拿出,尚未進行重測,量表缺少重測信度.且由于相關文獻中并未提供可供參考的效標,本研究未進行效標關聯(lián)效度的考察,尚無法進一步明晰量表對排斥態(tài)度的具體預測情況.
參考文獻:
[1]何氏秋海.越南大學生對同性戀認知的調查[D].重慶:西南大學,2015:43.
[2]張 涵,孫婷婷,王 鵬.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tài)度調查[J].中國性科學,2008(9):9-12.
[3]鄭國進.大學生對同性戀的矛盾態(tài)度量表編制[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62.
[4]李 放,鄭 雪,鄧琳雙,鄔俊芳.大學生同性戀偏見程度及其社會支配傾向的關系[J].中國性科學,2012(9):79-82.
[5]庚 泳,肖水源,向 瑩.同性戀態(tài)度量表的構建及其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2):174-176.
[6]鄭小蓓,張秋媚,陳岳標,詹海都.大學生對同性戀態(tài)度問卷的初步編制[J].心理測量與評估,2007(7):456-458.
[7]吳 薇.社會支配傾向與階層刻板印象對社會距離的影響[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67.
[8]李 瓊,郭永玉.社會支配傾向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8(4):6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