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探析

      2018-04-11 23:01:04吳文新
      東岳論叢 2018年6期
      關鍵詞:信仰整體

      吳文新

      (山東大學(威海) 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山東 威海 264209)

      信仰是有根的。根深才能葉茂;人心、人性的根基深厚,信仰才能生成、發(fā)展壯大而且堅固。王陽明心學又被稱為“培根之學”,是具有深厚意味和深遠意義的,而“心學”實際上就是“信仰之學”,因為心學所培之“根”正是信仰之根,信仰之根無疑是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俗地說,信仰之根,就是信仰之存在論意義上的根本、根基或基礎,或稱信仰的本體基礎。據(jù)此,本文試圖探討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

      一、信仰之本體基礎:天人整體性

      (一)宗教信仰基于神—天—人的神秘整體性

      從歷史看,最典型的信仰,當然是宗教信仰。一般而言,一個宗教信徒,由于對教義的盲目迷信或理性誠服而發(fā)自內心地虔誠與恭敬,并在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恪守教規(guī)、戒律,并日日誦經(jīng)懺悔、發(fā)愿改過行善,成就教義所設定的信徒的理想存在狀態(tài)。我們不妨想想,宗教信仰對于信徒個人而言,何以有如此巨大而真實的力量?為什么我們的共產主義信仰教育,除了特殊情況下,卻一般很難對所有的共產黨員起到這種效果?這里不能不考慮到宗教信仰的對象的神秘性、彼岸性、虛幻性,并且其神秘而神圣的禮節(jié)和儀式,或者類似祈禱或懺悔那樣的祈福法會、祭祀典禮等,其無比莊嚴的肅穆氛圍、沉抑悲壯的音樂和裝飾冷郁的色彩等,造成身在其中的信徒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情感共鳴和生理反應,身心整體受到顯著的觸動,從而引發(fā)深層的心靈體驗和智慧覺悟。信徒由此而逐漸深信不疑地服膺于此種狀態(tài),進而篤信并躬行教義的一切戒律和規(guī)范。

      可以想到,宗教信仰的本體基礎正是宗教神秘主義的神我一體、神我整體(空間整體),以及由因果聯(lián)系形成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渾然一體的時間整體,信徒在其中感到自己和那神秘的信仰對象融合為一體了,從而達到那種神秘、神圣、莊嚴以至令人恭敬、畏懼的神、我和天地萬物的整體狀態(tài)。簡言之,宗教信仰的本體基礎就是神—天—人的神秘整體性;宗教教義的本體論基礎就是這種神—天—人融合為一的神秘整體觀。這個神可能是“外在神”(比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國“一神”宗教的“唯一神”),也可能是內在神(比如佛教、道教等東方或中國宗教,往往是“多神”宗教)。我們從《傳習錄》、《了凡四訓》以及其他中華文化典籍里,也都能看到這種類似的信仰狀態(tài)或境界,也能發(fā)現(xiàn)這種神秘整體觀的基礎性或決定性作用。歷史上能夠流傳千百年而被傳頌不朽的圣賢、君子以及大德英豪,看看他們的人生歷程,不乏這種對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對象的那種整體性的神秘體驗和智慧覺悟,由此而生發(fā)起信仰的神圣感、敬畏感、崇拜感和仰望之心,有了此種深刻的整體性的生命體驗、情感共鳴和智慧覺悟,信仰便深刻地穩(wěn)固下來,成為此后人生戰(zhàn)勝一切困難、勇往直前,并最后做出偉大事業(yè)的不竭動力。

      (二)世俗信仰基于天人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

      那么,脫開宗教信仰,我們無神論者世俗信仰的基礎應該是什么呢?那就應該是祛除了“神”媒的人與世界的關系或相互作用之關聯(lián)的整體性,或曰“天人整體性”,古人謂之“天人合一”,故世俗信仰的本體論基礎就是“天人整體觀”,或曰“天人辯證整體觀”。那么,這種天人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是個什么樣子呢?可以被實證嗎?我們從科學的宇宙概念說起。

      “宇宙”這一概念就是“宇”(空間)“宙”(時間)混化為一形成的整體,即“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的時空整體,其中包含了宇宙誕生以來所演化生成的所有物質及其能量和信息;宇宙,既是一個空間整體,也是一個時間整體(比如一個瞬間蘊含了自始至今、甚至自始至終的信息),整個說來是一個全息性的時空整體。基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宇宙學研究成果,比如“量子糾纏”現(xiàn)象、引力波的存在等等,雖然并不像有些人夸張宣傳的那樣,科學證明了佛家和道家思想的科學性、正確性,但是,確實證明了佛家、道家很早就發(fā)現(xiàn)的這種宇宙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

      就具體物質形態(tài)而言,古人早有天地萬物均有“形”、“氣”、“質”三要素構成的理論(參見《管子》),道家和中醫(yī)有關于“人三寶精、氣、神”的說法,對應而言,“形”為有形實體即物質之質,在人為身體、身形或精,“氣”為元氣、能量等場性、波性的物質存在形態(tài),而前面的“質”和人之“神”,則是信息的物質存在形態(tài),在人為意識或精神活動。萬物都是形、氣、質的混元整體,或者以形為顯態(tài)存在,呈現(xiàn)為肉眼可見的物體;或者以氣為顯態(tài),形、質處于隱態(tài),比如能量及其場;或者以質為顯態(tài),形、氣處于隱態(tài),比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信息,科學尚無法觀測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或有超弦理論所探討的終極存在“弦”等。對于人就更加明顯,中醫(yī)認為人的很多疾病屬于氣和神的無形的方面,除非是外傷直接傷害或損毀身體(精),身體疾病往往只是人的氣和神之失衡、虧缺的變相而已,因此中醫(yī)特別強調通過調理人的氣和神來養(yǎng)生保健乃至康樂長壽。古人各種成圣作佛的修煉均是在精氣神這三個方面下功夫,比如儒家更加注重“神”中的道德修養(yǎng),佛家更加注重“神”的整體涵養(yǎng),道家更加注重“氣”的修煉和提升,武術則更加強調“形”或“精”的鍛煉和修養(yǎng),中醫(yī)更多從人的氣入手調節(jié)人的神和精。而且儒釋道醫(yī)武等各家也都高度重視天人合一的整體認知、體驗和運用。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體現(xiàn)了人的內在自然及其與外在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的有機統(tǒng)一,特別是強調人的本質就是現(xiàn)實的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他人和社會也都是內在于人的本質的,人的社會整體性、人與社會性的文化和自身精神世界的高度統(tǒng)一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是一種具有個體性特征的人性整體性。這與中華文化關于人的精氣神混元整體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參見吳文新:《人性與人生:新人生學導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頁,亦可整體地閱讀該書第三章《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性的基本觀點》和第四章《復雜系統(tǒng)思維方式下的人性》。。而需要說明的是,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哲學看來,這種整體性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個體意義上,這種整體性依然具有某種神秘性和外在性,不容易被人感知、體驗到以至最終誠敬信服。比如,對于人自己身心整體或精氣神整體性的認識就非常困難,否則人們就不會違背這種整體性的生命運動規(guī)律而生活了,也就不會得病或很少得病了;身心分裂、人格分裂(兩面人等),精神碎片化、外在化、物質化,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飲食和作息方式,等等,都表明人們對自身整體性認知和把握得很不好。比如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雖然生態(tài)科學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生態(tài)層面、資源環(huán)境方面的整體性,但是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依然難以形成這種整體性的參照系,依然是在人與自然分割、對立乃至對抗的意義上發(fā)生相互作用,人們生活中的很多災禍都與此有直接關系。再比如對待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們依然習慣于把他人和集體、社會等當成是外在于自己的存在,甚至多數(shù)時候是當成反對自己的存在,于是“個人至上”、“人性自私”乃至“他人就是敵人”、“社會就是地獄”的觀念便大行其道,于是也造成社會上諸多的不和諧、對抗和斗爭。違背人性整體、自然整體、天人整體的本質和規(guī)律,那是不能不受懲罰的。

      (三)確立信仰的基礎:天人整體性的實在體認

      那么,能否在人的身心受用的意義上,體驗到這種整體性的客觀存在呢?試想,我們的古圣先賢,之所以特別講求道德和意識修養(yǎng),強調天地鬼神與人的高度統(tǒng)一,甚至追求天人合一,要具備“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培育“民胞物與”的胸懷,那一定是他們深刻地體驗到了這種整體性的客觀存在,及其能夠給人帶來吉兇禍福的無比巨大的力量。

      其實,我們現(xiàn)代人,從看似天災實為人禍的自然或生態(tài)危機中,就不難體認到人與大自然的整體性;從人身體的各種疾病也不難體驗到人的情緒情感、道德涵養(yǎng)乃至飲食作息等生活方式所啟示的人的身心或精氣神的整體性;自己人生的成敗、順逆乃至毀譽、禍福等的發(fā)生緣由和深遠影響等,也都深刻地提醒人們那種人與社會、與集體、與他人的普遍聯(lián)系及其一體性。我們認為,一個勤于自我反省和善于自我鞭策的人,是很容易經(jīng)驗性地體認到這種客觀存在的整體性的,更不用說通過古人那種所謂神秘的身心和天人合一的修煉體悟來實證這種整體性了——這是一種內向型運用意識的、超驗性的實證這種天人整體性的直覺證悟方式,古代科學不發(fā)達,我們的古圣先賢在經(jīng)驗層面難以現(xiàn)實地把握這種極為廣闊深遠的天人整體性,因此更多地采用這種反求諸己、以心觀物見道的方式,來體察和證悟這種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而這些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正是我們必須修養(yǎng)意識、涵養(yǎng)道德、去除私念、廓然大公的本體依據(jù)。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信仰——特別是世俗信仰,必須、而且只能建立在人性整體性和天人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的基礎上*本文通常也把具有個體性的人性整體性放置在具有最廣闊深遠的天人整體性之內來言說,因此,在沒有單列人性整體性的語境中,“天人整體性”一語也涵蓋了“人性整體性”。,沒有對這種整體性的發(fā)現(xiàn)、認知和體驗,乃至刻骨銘心的虔敬恭信,那就沒有信仰行為的發(fā)生。當然,這里的“天”是相對于單個人之人性的所有外部環(huán)境,社會的、自然的、文化的等等。

      當然,如果再深入細致地考察,這個客觀實在的天人整體性,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層次,可以由近及遠、從小到大加以概述,我們也可一層層去感知、去經(jīng)驗、去體會、去領悟。試舉例而言:首先是人自身的整體性,這個應該是最容易感知到的,比如人的身體的整體性,雖然一旦我們生病,現(xiàn)代醫(yī)學總是針對病灶而施治,但如果你找到中醫(yī),無論是針灸、推拿,還是號脈開藥,你會發(fā)現(xiàn)人的身體通過經(jīng)絡氣血而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性,比如“腳疼醫(yī)頭,頭疼醫(yī)腳”,比如手、腳、臉、耳等對于身體的全息性等。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人的身心的整體性,比如你發(fā)怒了就會臉紅脖子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兩脅或肝區(qū)疼痛,說明人的情緒對生理活動的影響;再比如當你看中醫(yī)時,醫(yī)師會告訴你不要生氣、不要憂慮、不要悲傷,要想得開、放得下,要心情愉快、心境開朗,等,豈不說明這些情緒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個家庭是一個整體,家中一人有身體或心理問題,全家人必然跟著緊張,甚至發(fā)生沖突或更嚴重的事件。一個社會組織或工作單位是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分工合作、互補協(xié)調、不可分離,而其領導或管理者則必須時時處處事事站在這個集體的整體性的高度來看待和處理一切事情,否則這個單位的整體性或集體感就會分崩離析。一個階級是一個整體,所謂每個階級成員之間共同的階級利益、階級意識,以及基本相同的命運前景等,體現(xiàn)的正是整體性;與此相應,一個政黨具有整體性,政黨的每個成員都離不開這個整體,并時時處處體現(xiàn)著這個整體的靈魂和形象。一個國家是一個整體,雖然它的構成成分層次多樣、其間關系也非常復雜,但是國家的整體性依然在這個國家內每個社會成員的文化—利益的共同性方面,形成國家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利益,這是具有超越于每個社會成員個體利益的整體性。進而全人類是一個整體,國與國之間相互聯(lián)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惠、共同發(fā)展,凸顯出全人類是一個利益和命運的共同體,這就是全人類的整體性。再進一步在大自然本身的整體性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而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發(fā)生整體性的關系——大自然的無限豐富的多樣性滿足了人類同樣無限豐富的需要,人類離不開大自然,以至于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人類只是大自然的兒子,在吮吸著自然母親的乳汁甚至血液而生存和延續(xù)著,由此,人與自然之間不僅存在科學認知、技術改造、質能交換等方面的物質性聯(lián)系,而且還有類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性、精神性的聯(lián)系,這就是天人整體性的豐富含義*筆者在給理工科研究生講授《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時,曾做過這樣一個“思想實驗”:我不經(jīng)意中在威海街道上隨手扔掉了一個塑料袋子,它偶爾被風吹到了海里,然后隨著海風海浪漂流到了太平洋中央?yún)^(qū)域,不料被一個鯨魚吞食,不知什么原因,這塑料袋從里面堵塞了鯨魚背部的出水口,致使鯨魚窒息而死,最后鯨魚歷經(jīng)“磨難”而被海浪沖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被漁人發(fā)現(xiàn)并屠宰,之后把鯨肉賣給居民食用,不料由于鯨魚死亡有段時間,加上各種因素而使其肉質腐爛,居民食用后發(fā)生莫名其妙的疾病,多名居民不治而亡……。雖然只是虛構,但在現(xiàn)實中并非不可能;但這或許就是“蝴蝶效應”,我在威海的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行為,卻造成了地球另側多人失去生命。這不正深刻地體現(xiàn)了人與地球自然的整體關聯(lián)性嗎?其實,量子糾纏現(xiàn)象更能證明物質宇宙乃至跟人的意識之間的整體性。可參見:“大數(shù)據(jù)實驗室”微信公眾號2015年8月6日文章,孔俊涵《量子糾纏:科學與信仰交界》。?!梢哉f,人生在世,紛繁復雜的一個個人生—社會事件,都會使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體會到上述不同層次的整體性存在。由此可知,承認這個整體的客觀實在性,尊重和敬畏這個整體性,把自己的一切置于這個整體性之中,在這個整體性之中去從事自己人生的一切活動,并且無論如何不要去破壞這個整體性,反倒要想方設法維護和完善、提升這個整體性,這也正是我們世俗信仰的基礎。

      由此也不難看出,共產主義信仰,作為一種科學的世俗信仰,也正是基于這種人性整體性和天人整體性的科學揭示和邏輯呈現(xiàn),它不僅對個人的人性有一個深刻的整體性的解析,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一個本質層面的體認和判斷,而且對人與外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人與外部和內在文化與精神的固有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歷史的、辯證的和實踐性的揭示和論證。這種信仰體系,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強大嚴謹?shù)倪壿嬃α浚疫€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和道德震撼。要體認到這一點,關鍵還在于對上述天人整體性的深刻認知和心靈體驗。

      二、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之本體基礎的差異

      以上論述了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的本體基礎,那就是(神)天人整體性的存在。但是,“神—天—人”整體性不全是客觀存在,還有宗教神話中的虛幻的存在,那就是“神”及其與“天人”關系的虛幻性,因為這是在宗教信仰中。但如果是世俗信仰或無神論的信仰,那么就剩下天人整體性的存在了,而且是客觀存在。

      世俗信仰包括了中國的儒家信仰和現(xiàn)在我們探討的“共家*清華大學韋正翔教授曾經(jīng)倡導建立“共家學派”即“共產主義學派”,“這個學派需要有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終生的學者”,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術版”;它“以孔子和馬克思作為學術上的主要資源”,并以此“把孔子和馬克思的思想及其他偉大思想家的思想融匯在其中”。參見:韋正翔,《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1-3頁。其基本精神與本文所論“當代中華信仰”的內容有極大相同之處?!毙叛黾垂伯a主義信仰。儒家信仰雖然在歷史上曾經(jīng)被神秘化、教條化和宗教化,但本質上它是一種世俗世界的人倫—社會(包括政道與治道)信仰,儒家所拜之“神”都是歷史上“立功、立言、立德”方面成績卓著的圣賢大德,這樹立了儒家“內圣外王”人生修煉的榜樣、目標和境界,形成了儒家信仰的“群神譜”或“圣人家族”。儒家信仰在人格境界方面的確有非常高遠的追求,特別表現(xiàn)為通過每個人“內圣外王”的修養(yǎng)而實現(xiàn)“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之“大同盛世”的終極理想上。閱讀儒家典籍,經(jīng)常看到儒士們對“仁”、“公”、“道”的執(zhí)著和激情,而其核心“公”的道德和政治理念、以及個人“大公”修養(yǎng)的追求,都令人驚嘆和敬仰!但是,遺憾的是,儒士們“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大公”、“大道”之理想難以實現(xiàn),追溯原因,我們發(fā)現(xiàn),最根本的就是與“公”相應的社會基礎——公有制之完全缺失。惟其如此,在個人德行修養(yǎng)極高的情況下,他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yún)s一一化為泡影,令人不勝唏噓、無限慨嘆。在私有制乃至大資本私有制所決定的階級分化和對立沖突的社會存在里,何以容得“大公之道”的踐行?私有制把整體性的人性和天人關系給撕得粉碎,而那些圣賢大德所追求的大公之道卻是地地道道的人性和天人整體性,二者的矛盾顯而易見。

      據(jù)此可以說,私有制通過階級分化和對立把本來是整體的社會撕裂了,并通過分析性解構性的科學技術把大自然撕裂了;而私有觀念則把完整的人性或身心整體性撕裂了,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整體性撕裂了,也就把人的本質撕裂了;基于這種撕裂了的人性和社會、乃至撕裂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的信仰要么是加劇這種撕裂,要么是在虛幻的“彼岸”或“來世”來實現(xiàn)某種虛幻的“整合”,形成某種泡影般的“整體性”,誰來實現(xiàn)這種被撕裂了的“現(xiàn)世”整體性的復歸呢?那只有想象中的“神”了,于是乎,“一神教”的宗教信仰便具備了厚實的社會基礎。這一點,看看世界各大宗教產生的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就知道,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觀點是多么符合實際。宗教信仰是私有制的產物,是階級分化和斗爭的產物,也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是人類自我撕裂進而自我對立對抗的工具,它的一切美好的德性和理想都具有非現(xiàn)實的“彼岸性”和“虛幻性”。而世俗的儒家信仰之悖論和困境恰在于,它要在一個小生產—私有制基礎上、階級分化甚至尖銳對立的小農專制社會中,實現(xiàn)其大公大道的理想;那些可敬的圣賢大德們在自己內圣外王的人生修養(yǎng)中,懷抱著拯救黎民百姓、造福天下蒼生的大公之志,憧憬并追求著“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是為大同”(《禮記·禮運》)的崇高理想,但實際的最終結果往往是維護了剝削階級的利益和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特權,最廣大的勞動群眾依然處在被壓迫、被剝削的狀態(tài)而難得幸福;這不能怪他們個人,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們的大公懷抱和大道追求。

      因此,我們認為,像實現(xiàn)儒家這樣古老的中華世俗信仰的理想,都必須有大公的社會存在作基礎,就更不用說,本身就直接表明自己就是要實現(xiàn)公有制的共產主義信仰呢!眾所周知,共產主義信仰沒有公有制是不可能最終實現(xiàn)的。共產主義的一切理想追求無不建立在公有制的社會制度基礎之上。在還沒有公有制的時候,共產黨人領導廣大勞動人民推翻基于私有制的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直接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全新的公有制,從而為共產主義理想打下堅實的社會存在基礎。一旦實現(xiàn)了公有制,接下來的任務,主要就是通過發(fā)展生產力、全面改造舊的社會制度、改善社會環(huán)境,營造全民信仰共產主義的社會氛圍,從內在的身心整體上造就全新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某種意義上說,公有制不僅體現(xiàn)了人的社會存在——人的社會關系的整體性,而且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的整體性;這或許才是一切世俗信仰得以實現(xiàn)的社會本體基礎;或者說,只有公有制的社會存在,才能建構起真正的天人整體性。

      由此可見,像儒家和“共家”(共產主義)這樣的世俗信仰,真正地實現(xiàn)都要依賴于現(xiàn)實生活中生產資料公有制這種社會存在的誕生和發(fā)展,而公有制其實是實現(xiàn)人性和社會整體性的制度基礎和技術手段,是一種符合整體主義世界觀和系統(tǒng)整合方法論的整合性、建構性“社會技術”;前述所謂天人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也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才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每個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并可能在這種體驗和覺悟中不斷提高其層次和境界,才可能在最廣泛的人類成員中普及,并促使每一個人類成員都自覺地遵循這個天人整體性的本質和規(guī)律來發(fā)展自己的人生,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天人合一—公道民本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把基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以最廣大勞動人民為能動因素的人性及天人整體性,概括為“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體性,并把它作為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對于“天人合一”,已經(jīng)有了很多的論述,無論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的意義上(側重于形下層面),還是在中華人格修養(yǎng)的“天地境界”或“宇宙境界”的意義上(側重于形上層面),都體現(xiàn)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整體性,故此不贅論;但需注意的是,這里的“天人合一”,已經(jīng)不是中華先賢所自覺體悟到的那種依然處于模糊和輪廓狀態(tài)的整體性,而是基于現(xiàn)代科學中系統(tǒng)科學、生態(tài)科學等復雜性科學(比如系統(tǒng)論、耗散結構理論、自組織理論、協(xié)同學、混沌理論等),乃至具有更高層次整體性的相對論及量子宇宙學等,融入了中華文化中佛道醫(yī)等天人整體的理念。這顯然是現(xiàn)代的科學的天人合一的高級整體論。這里的“天”就不再具有以前不大能說清楚的那種人格化、超自然的神秘的含義了,而成了存在于人之外并與人緊密相關的一切客觀環(huán)境(宇宙自然和生態(tài)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下面重點談談“公道民本”何以與“天人合一”形成整體,并成為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

      (一)“公道”:通往大公之道,奔向大道之公

      “公道”不只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公平正義意義上的“公道”,而是包含并遠遠超越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的“大公—大道”之意,在中華文化中,有多種說法來表達基本相同的含義,比如“大同”、“大通”等,其核心含義是“公”或“大公”。中華先賢對于“公”有著深刻的闡述,至今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公”是通往“大道”之路。為公是修行“大道”的切近之路。從修道的角度看,要往根本大道上提升自己,不實現(xiàn)“公”是不可能的?!兜赖陆?jīng)》云:“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币馑际牵夯貧w到根本就是靜,寧靜安詳了就恢復了生命活力,生機恢復就能達到恒常不變,當你懂得了恒常不變、堅持不懈,就能達到寬大包容、海納百川了;具有了如此能容得下天地萬物的大胸懷了,也就實現(xiàn)了“公”;至此還沒有結束,“公”并不是目的,還有更高的境界需要爬升,那就是在實現(xiàn)“大公”之后,天下蒼生就生命力旺盛,國家就能興旺發(fā)達,天下就繁榮太平(“王”)了;進而就可以符合宇宙大自然的規(guī)律(“天”),再往上走就可以符合宇宙根本之“道”,這才是根本“大道”;而不管對于個人修道,還是家國天下的齊治安平,順乎“大道”,必然能夠健康長壽、長治久安了。

      其次,“公”是得道后對客觀規(guī)律的態(tài)度,能“公”即可“得道”。人們對“道”感到非常神秘、不可思議,但是在古人看來,并不那么深奧難懂,當一個人能懷抱“公心”,踐履“公行”,便自然“得道”了。馬王堆出土黃老帛書《精法》中講“故知道者觀天下也,無知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說,得道之人看天下事事物物,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也不占有那些東西,不為什么特殊目的去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自私、無自我的;可見得道者做到了“公”。接著,“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智”,就是說,能夠做到公,就會明白通達,不偏愎、不遮掩,亦即“無私”;私心、私欲往往使人糊涂愚笨,此所謂“利令智昏”;最明白通達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夠成功;非常端正的人往往能夠寧靜安詳,不會浮躁輕狂,而能夠達到非常寧靜的人便達到了圣人的境界;同時,像這樣無私的人必然具有高度發(fā)達的智慧和能力。由此可見“公”的威力!《呂氏春秋·貴公》講“故老聃者至公也”,說老子達到了最為大公的程度;《荀子·修身篇》云“君子能以公義勝私欲”,能克己奉公的就是君子。

      其三,“公”作為中華信仰的高級內容,要讓人踐行,必須具有踐行者個人身心受用的效益。這樣,“公”便在人的身心整體和日常生活中有種種表現(xiàn)。道家《金丹心法》說“何為道?天下之所公”,這與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道理完全一致。宋儒理學家二程提出人的涵養(yǎng)里面最高的工夫就是“廓然大公”,亦即心胸開闊、時時處處為公,這就是一種人性“精氣神”的涵藏育養(yǎng);古時很多修道者把“廓然大公”當成修煉之要訣。儒家理想“大同”實際也是“為公”、“大公”的意思,“大同”即“同于大道”,與大道相同;“大通”即“通于大道”,與大道相通?!秴问洗呵铩氛f“天地萬物,一人自身也,謂之大同”,那就是把天地萬物都結合到自己身體里面來了;這個觀念正是陸王心學“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源頭,人要把自己的心量敞開,要包容萬物,與萬物混化為一體——體會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整體景象;在道家修煉中,往往能夠體驗到這種境界,比如道家四大名人之一的譚峭在其《化書》中說“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虛實相通,是之謂大同”,這可謂古人修煉人性、涵養(yǎng)道德的高級境界。

      第四,“公”的最終目標是讓天下人都身心受益,都獲得幸福和自由。最為典型的當屬孔子的那個“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大道盛行之時,人人為公,選擇德才兼?zhèn)洹⒋蠊珶o私的人做事情,他們講信用,善修養(yǎng),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在家里,人們不只孝敬自己的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還像贍養(yǎng)自己的老人一樣贍養(yǎng)別的老人,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哺育別的孩子;在社會上,人人各有所安,老人能夠安度晚年,有力氣者有活可干,年幼者能夠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能得到扶助恤養(yǎng),男人盡其能力做適當?shù)墓ぷ?,女人生活上都有安頓和歸屬;至于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那就要做到不隨便丟棄、不私自藏匿財物,有力氣都很高興地使出來,不會偷奸?;?,凡事只為自己打算;能做到這些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沒有坑蒙拐騙、偷盜搶劫的了,那就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這就是大同世界。這一思想到了清末,被康有為集大成,形成了中華文化范疇內最接近馬克思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在他的大同之世里,“天下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公者,人人如一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分等殊異,此狹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此廣大之大道也。無所謂君,無所謂國,人人皆教養(yǎng)于公產。……故外戶不閉,不知革兵,此大同之道,太平之世行之?!?康有為《禮記·禮運》注)而在《大同書》的序言里,則概述得相當清楚:“夫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既無專制之君主,亦無民選之總統(tǒng),……人民皆自由平等……沒有失業(yè)之人……私產制度可廢,資本主義自煙消云散……人類既安居樂業(yè),思想日新……愛物為大同之至仁。于斯時也,人物平等,是之謂大同矣。”(康有為《大同書·序》)

      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論述,這里的“公道”就是通往大公之道,也是奔向大道之公,實際上,共產主義就是這樣的大公大道,而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正是通往共產主義大公之大道。這里的“道”既是境界,也是通往境界的光明道路。

      (二)“民本”:人民是社會之根、國家之本

      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民本”傳統(tǒng),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也曾經(jīng)倡導“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和以民為本的差異正在于,前者更多地強調人的個體性,盡管這個個體也是存在于社會之中的,但是歸根到底一切以個體為中心,而且很容易抽象化、孤立化。但用諸未來,在普遍公有制的社會里,“人”則更具有個性,而且是自由的個性,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講,在未來的那個自由人聯(lián)合體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也就是說,未來社會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將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上來,因而,那是真正的“人本文明”。但回到現(xiàn)實社會,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依然是一個階級分化和對立的社會,抽象的、一般的“人”并不存在,現(xiàn)實的人總是與種種復雜的物質利益和物質性的社會關系糾纏在一起,事實上,也只有少部分人在享受著大部分權力和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絕大多數(shù)“紅利”,而真正創(chuàng)造這些“紅利”、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大多數(shù)人,卻在默默無聞地勞動著、奉獻著,難以或很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調“以民為本”有著特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中華文化的“民本”范疇表明,中華先賢在世界文明史上,最先認識到這些處于社會最底層默默無聞卻又不可忽視的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渡袝酚醒裕骸懊裎┌畋?,本固國寧”,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還有“民存則社稷存,民亡則社稷亡”(荀悅《申鑒》),“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論。而荀子所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更是被后世明君念念不忘,視為座右銘;說明古人已經(jīng)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漢代劉向干脆把百姓比作“天”:“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擁戴他)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說苑》)一代明君唐太宗深刻地意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割股以啖腹”,意思是:好像割自己的大腿填飽自己的肚子。,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君道第一》)可以設想,如無此等覺悟,便不可能開創(chuàng)震爍千古的貞觀之治。像明代大儒王陽明還在讀《大學》時頗有感慨地作《親民堂記》,表達其民本思想,他說:“政在親民”,親民就要“明明德”,而明明德的目的意在親民,“明德,親民”“一也”,“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對己之稱也;曰民焉,三才之道舉矣。是故親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親矣;親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兄弟莫不親矣?!侵^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謂家齊國治天下平?!?《王文成公全書》卷七)陽明一生也是心系百姓,為官期間推行古之良法,確實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極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但還是那句話,由于私有制的社會基礎,這些民本思想——實際上是“畏民”、“愛民”和“主民”而非“民主”的思想,除了個別人作為人生修養(yǎng)的行善、個別帝王推行“仁政”而局部短暫地實行過以外,在整體上、普遍的意義上從未真正地推行過;即使做到,也根本上、總體上是為了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真正的民本仁政,還需要在公有制下才具有現(xiàn)實性。

      顯然,“民本”之“民”,是一個集體性概念,體現(xiàn)了“民”內部個人之間關系的共同性和整體性,同時它還有相對于“官”場精英而言的草根性、鄉(xiāng)野性,突出強調的是通過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歷史的那部分占人類成員最大多數(shù)的人;當他們被組織起來,有序地參與社會革命和社會建設時,他們就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爸挥薪M織起來,才有人民,才有人民的權力和權利?!绻挥袀€人、沒有人民,只有‘以人為本’而不‘以民為本’,基層群眾……不能全方位地‘參與’,也就無法回歸‘人民政治’,無法落實基層直接民主”*鄢一龍,白鋼等:《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頁。??梢?,現(xiàn)代的“民本”就是要首先把由私有制、小生產所割裂的原子化的個人組織起來,一起從事社會化大生產、從事人民共同的公共事務,最終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民本”,意味著人民是社會一切發(fā)展的根基、根本,既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fā)展成果的享受者,人民既是歷史創(chuàng)造的手段,更是歷史進步的目的,此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就是共產黨人“民本”思想的核心含義。

      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本”是共產黨人的民本,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概念,它蘊含并可引申出現(xiàn)代“民主”觀,在這里,人民不僅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主人、歷史主體,而且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解放自己、自己造福自己的主人,所以,任何社會制度、任何執(zhí)政集團、任何領導人、管理者,都要基于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去組織、引導和幫助人民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人民乃社會之根、國家之本的原因,正是基于人民主人地位和作用這一事實。共產黨人之畏民、敬民、愛民、為民,是把人民當主人,而自己當公仆,服務于人民群眾,也就是推動歷史進步、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人民幸福?;诿癖纠砟?,“公”的時空層次表現(xiàn)為:從公心的個人出發(fā),歷經(jīng)家庭—集體*“集體”從其形態(tài)上看,就是從超越家庭的社會組織,包括社區(qū)、各種勞動或工作組織(企業(yè)、學校、政府機構、非政府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等)、社團、學會(協(xié)會)、政黨,以及各種合法的宗教團體等;從其歷史形態(tài)看,集體就是共同體(比如利益共同體、理想志趣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再發(fā)展就是聯(lián)合體(從勞動者聯(lián)合體到自由人聯(lián)合體等),理想志趣共同體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現(xiàn)實形態(tài)、胚胎或雛形;未來的各種勞動或工作組織也逐漸演變躍升為這種理想志趣共同體,那就是真實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獓摇祟悺煜?天地萬物);其核心價值觀就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天人主義”*“天人主義”即超越人類福利眼界而追求人與萬物平等共存、和諧共榮的思想觀念,就是我們的天人合一整體觀,“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圣人情懷,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般若智慧。。

      (三)公道—民本是一種具有顯著實踐性和人民性的社會歷史整體性

      合而論之,“公道民本”就是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歷史創(chuàng)造活動推翻私有制(特別是大資本私有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廣和普及勞動人民公有制,從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大公大道。共產黨人是來自于人民并融入人民之中,組織和領導人民完成這些歷史使命的先進的信仰共同體。公道民本是一種整體性,其中包含了大公這種形而下的整體性,包含大道這種形而上的整體性,包含了人民這個組織起來的集體的整體性,包含了國家、人類社會基于人民創(chuàng)造實踐的整體性;比如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大力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這種全世界全人類的時空整體性)。而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公道民本將處于手段和目的、過程和結果、主體和對象等等關系螺旋上升的辯證統(tǒng)一狀態(tài),這也是一種歷史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和天人合一一起,共同構成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

      不能忘記的是,在馬克思主義“靈魂”的作用下,“天人合一—公道民本”的整體性之客觀實在,具有實踐性、唯物性、辯證性、社會性、歷史性和人民性的特征。實踐性表明這個整體基于人類特別是人民的歷史實踐,實踐是這個整體的直接的和現(xiàn)實的源泉;唯物性表明這個整體的客觀實在性,而不是像宗教信仰那樣“神—天—人”的神秘虛幻的整體性;辯證性表明這個整體內部的各個要素是相互作用、混化融通的;社會性表明這個整體是基于對人的社會關系本質的把握,透顯著“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歷史性告訴我們這個整體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發(fā)展的,具有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性和歷史進步的階梯或層級性;人民性,明確指出其中的“人”和“民”的高度統(tǒng)一,這個整體是人民的整體性、組織性,是占人類成員絕大多數(shù)的人民群眾的集體特性的突現(xiàn)?!叭嗣裥浴卑恕皠诠ば浴?、“民族性”和“人類性”的三重內涵及其歷史的、辯證的統(tǒng)一,是一個社會和歷史高度統(tǒng)一的時空整體性范疇。人民首先是指占人口最大多數(shù)的勞動人民,其次是與現(xiàn)代國家制度相聯(lián)系的民族共同體,比如中華民族,最后再延伸到全人類,因為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是通過解放勞動人民(即現(xiàn)代無產階級或產業(yè)工人階級)而解放全人類,或者在全人類獲得解放的過程中實現(xiàn)勞動人民的解放。

      綜上所述,當代中華信仰的本體基礎,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天人整體性,其次是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性,廣義來說,二者其實具有修養(yǎng)境界的高度一致性和價值意涵的深層相通性。因此,進行信仰教育,必須厚植其根、堅固其本,也就必須從信仰的本體基礎入手,讓人們首先自覺到天人合一、公道民本這種整體性的客觀實在性,有了這種本體基礎的體認和感悟,信仰的確立和穩(wěn)固、堅挺和強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猜你喜歡
      信仰整體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歌曲寫作的整體構思及創(chuàng)新路徑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0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因式分解中的整體思想
      鐵的信仰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不滅的信仰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伊春市| 宾川县| 驻马店市| 保亭| 黄骅市| 台州市| 绥江县| 兴安盟| 息烽县| 宜兴市| 沙坪坝区| 卓尼县| 徐州市| 广平县| 余姚市| 高要市| 夏河县| 渝中区| 宣威市| 板桥市| 微博| 长治市| 临江市| 肥东县| 新密市| 青田县| 苗栗市| 溆浦县| 临高县| 鹤峰县| 赫章县| 金华市| 泗洪县| 寿阳县| 花莲县| 云龙县| 崇州市| 兴国县| 宁武县| 濮阳市|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