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南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橋城中學,廣東廣州 511400)
番禺區(qū)進行了多年研學后教模式的研究,而本次研究就是在研學后教模式中常采取以研學任務為方式進行探究。研學任務的設計就是一種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實施中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和地理教學、研學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課堂形式的呈現(xiàn)。研學任務設計和實施目的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與技能水平。
學習“中國人口”新課中,要求課前做一個有關學生家庭人口情況的調查,并設計了以下研學任務。
(1)本人有( )個兄弟姐妹?我家以父輩以下計算共有( )個人口?而以祖父輩以下有( )個人口?
(2)按照人口變化趨勢,估算未來人口變化趨勢。
(3)中國人口是否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有什么危害?
小組1:
小組2:
實施反饋:
對于課前的研學任務,既可獨自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總體任務難度不大,其目的主要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任務內容與課程內容緊密銜接,容易拉近書本知識和生活常識,所以在研學任務實施中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學習中已走進了“生活”。由此可見,課前研學任務能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興趣,能引領學生的主動學習。
學習中國“工業(yè)基地”一課時,設計了“我來當國家領導人,為國家工業(yè)基地進行選址”的系列任務。
“我來當國家領導人,為國家工業(yè)基地進行選址”系列任務
(1)從“中國地形圖”中,你認為圖中數(shù)字處的哪些地方比較適合建設國家級工業(yè)基地,請在圖中劃圓作為標記,并說說理由。
(2)從“中國交通圖”中,你認為圖中數(shù)字處的哪些地方不適合建設國家級工業(yè)基地,請在圖中劃掉,再說說理由。
(3)讀“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請說出你選擇建設國家級工業(yè)基地要綜合考慮哪些地理因素?
圖1 中國地形圖
圖2 中國交通圖
圖3 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
實施反饋:
“世界工廠”是中國的名片,“因地制宜”的地理學科思想在城市農業(yè)分類布局上學過。然而,這思想不但對城市農業(yè)布局有實際意義,而且對國家工業(yè)布局都有實際指導意義,但必須要有學生的主體思考或體驗。這個研學任務設計,提高了學生的光榮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識別地圖中有效信息的能力及把書本知識向生活知識遷移的能力;給予了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和體驗的場景,體驗了“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使學生的學習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
這個研學任務,使學生體驗了應用地理思想可以為生活服務,還指導了以研學任務為教學方式的研究,使得地理課堂充滿了感性和理性的魅力。由此可見,研學任務的探究具有漸進式指導課堂探究學習的重要功能。
在七年級上冊“地球與地圖”一課教學中,在不同類型的地圖有不同判斷方向的方法,所以靈活使用判斷方向的方法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百度地圖中下載打印了廣州地圖,并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單。
任務記錄:
(1)在《廣州交通地圖》上找到:中華廣場、天河城廣場、廣州塔。
判斷:中華廣場在天河城廣場的什么方向?天河城廣場站在什么方向?廣州塔在中華廣場什么方向?
定向方法:
(2)在校園平面圖上(有指向標)找南門、圖書館、1號樓。
判斷:南門在1號樓什么方向?1號樓在圖書館什么方向?圖書館在南門什么方向?
定向方法:實施反饋:
本次研學任務通過生活場景拓展課程資源,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本次研學任務中用鄉(xiāng)土地圖取代課本中的《北京地圖》以及《北京動物園旅游圖》,符合“學習就是為了生活”的教學原則,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親切、實用、貼近生活,學習起來就會輕松、愉快。如此研學任務,彰顯了“學習生活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在進行“世界氣候”專題復習時,實施課前完成的研學任務,了解學生對之前學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1)以下四項中請選出天氣和氣候的選項?
A.昆明四季如春
B.東北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
C.臺風
D.夜來風雨聲
(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找出年均溫低于20℃高于0℃的主要緯度范圍?
(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請對比在溫帶地區(qū)大陸東、西岸降水的差異?溫帶地區(qū)沿海和內陸地區(qū)降水的差異?
(4)在山地地形中,是背風坡多降水還是迎風坡降水?
(5)根據(jù)寒、溫、熱帶三幅景觀圖片,判斷影響三帶氣候的因素?
實施反饋:
“世界氣候”專題復習包括氣候的常識、世界氣候知識和區(qū)域氣候知識,以上的研學任務只是氣候常識的復習。根據(jù)反饋,有知識掌握不牢固或概念模糊等問題,就要改變以后教學和復習策略,相應地增加復習梯度性的內容;如果氣候常識掌握較好的話,則直接開始世界氣候知識和區(qū)域氣候的復習。因此,根據(jù)反饋的情況,使復習目標更為清晰、準確,減少了簡單重復的復習,避免了迷失在題海中。
在完成八年級上冊“農業(yè)地區(qū)分布”后,設計了如下研學任務,供學生課后探究。
請根據(jù)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1:山地海拔高度。
材料2: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對應植物活動積溫。
材料3:不同植物需要不同活動積溫溫度。
大麥 1000、小麥 1100~1200、玉米 2200、水稻2500~3400。
問題: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區(qū),以上幾種農作物熟制如何?該如何安排農作物種植?
實施反饋:
在學習我國植物熟制后,本次研學任務就是對學生對平面上的南北方植物熟制外,立體上的垂直作物熟制掌握的檢測。本次任務中選取四種糧食作物,設計了課后探究糧食作物熟制的研學任務。開放課堂,提供了課后探究所必需的知識基礎和方法指導,目標就是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及在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研學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不只是為達到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不只是為課堂教學呈現(xiàn)過程的漂亮課件,而是設計和實施能服務和應用于生活的教學方式。
研學任務的設計和實施,不但有反饋學情、拓展教材、指導探究、激發(fā)興趣等功能,還有使學生熱愛地理、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等功能。當然,設計時和實施中也要注意研學任務的范圍局限性,要碎片化的研學任務課堂及課程的整體性的影響,所以,在堂課和課程的整體知識建構時要進行研學任務學習整體規(guī)劃和配合。
總之,研學任務的設計與實施都要“因地制宜”。
[1]邢翠微.初中地理“學習任務單”設計與應用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周菊.初中地理學習任務單的形式與功能例談[J].初中生世界,2015(20):50-51.
[3]王步興.任務型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探究[J].新課程),2014(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