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淼, 張 莉, 秦 兵, 胡道軍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 檢驗科, 上海, 20215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 2型糖尿病(T2DM)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胰島素抵抗(IR)是T2DM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之一,表現(xiàn)為機體對胰島素反應性降低的一種異常狀態(tài)[1]。IR發(fā)生的具體原因尚不明顯,近年來研究[2]發(fā)現(xiàn)其與脂代謝紊亂關系密切,其中游離脂肪酸(FFA)在IR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討T2DM患者血清FFA水平與IR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診治的106例T2DM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60例,女46例,年齡38~73歲,平均(51.2±12.3)歲,空腹血糖(FPG)平均為(8.2±1.4) mmol/L。納入標準: ① 年齡≥18歲; ② 符合T2DM診斷標準[3]; ③ 同意納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② 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的患者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 ③ 服用降脂藥物者。隨機選擇同期與觀察組患者臨床資料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未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代謝性疾病)106例為對照組,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齡30~71歲,平均(48.7±13.2)歲。
2組受檢者入組當日晚19: 00開始禁食,次日晨抽取空腹靜脈血,空腹胰島素(FINS)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采用Elisa法測血清FFA水平,并測定甘油三酯(TG)、FPG、總膽固醇(TC)、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FINS×FPG/22.5。
比較2組受試者體質量指數(shù)(BMI)、FPG、FFA、HbA1c、TG、TC及HOMA-IR水平; 將106例T2DM患者根據(jù)血糖控制水平分為控制良好組(n=56)和控制不良組(n=50)??刂屏己脴藴? FPG<7 mmol/L, 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 HbA1c<8%。比較2組T2DM患者FFA 及HOMA-IR水平。
觀察組BMI、FPG、FFA、HbA1c、TC、TG、HOMA-I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指標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血糖控制不良組T2DM患者FFA及HOMA-IR水平均顯著高于控制良好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血糖控制水平T2DM患者FFA及HOMA-IR水平的比較
與控制不良組比較, *P<0.05。
相關性分析顯示, T2DM患者血清FFA與HOMA-IR水平呈正相關性(r=0.621,P<0.05)。
2型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內分泌代謝紊亂疾病,在中國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目前其總患病率約為9.7%, 成年人總患病人數(shù)高達9 240萬[4]。T2DM主要表現(xiàn)為血糖增高,以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和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為特征,并呈進行性發(fā)展[5]。IR是指機體出現(xiàn)的一種異常生理狀態(tài),以一定量的胰島素反應性減低為特征; 此階段胰島素水平可正常甚至升高,但是胰島素與受體結合的能力及受體后效應則明顯減弱,如機體不能代償時可出現(xiàn)血糖升高。因此, IR在T2DM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之一,并且是多種代謝性疾病(如肥胖、T2DM、脂代謝紊亂、高血壓等)的共同特征[6-7]。
近年來,研究[8]發(fā)現(xiàn)肥胖是導致IR的重要原因,而肥胖者其脂肪氧化水平相對較高,進而升高了非酯化的FFA水平。FFA在體內由甘油三脂水解產生,通過與清蛋白結合后由循環(huán)系統(tǒng)輸送到全身各組織,供心、肝、骨骼肌等進行攝取和利用。已有資料[9]證實T2DM患者血清FFA水平普遍明顯升高,而且認為在IR早期FFA升高就已經開始發(fā)揮作用。本研究對T2DM與健康對照組血清FFA及HOMA-IR等指標水平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T2DM患者BMI、FPG、FFA、HbA1c、TC、TG、HOMA-I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血糖控制不良組T2DM患者FFA及HOMA-IR水平均顯著高于控制良好組(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 T2DM患者血清FFA與HOMA-IR水平呈正相關性(P<0.05)。說明了T2DM患者FFA、HOMA-IR等指標明顯增高,且血糖控制不良者其IR更加嚴重,同時血清FFA升高更加明顯, T2DM患者FFA水平與IR關系密切。分析其原因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 胰島素可以發(fā)揮較強的抗脂解作用,降低激素敏感性脂酶(HSL)的活性進而使脂解減少; 當胰島素活性不足時,則增加了HSL的活性引起FFA水平升高; 另一方面,胰島素可促進血糖進入脂肪細胞進行代謝而使TG的合成增加,對FFA的再脂化有促進作用,而IR狀態(tài)下產生的葡萄糖利用發(fā)生障礙,降低了抗脂解作用而使FFA水平升高[10-11]。
綜上所述,血清游離脂肪酸水平與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程度關系密切,且可以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1] 李華順, 查曉娟, 文育鋒. 蕪湖市中老年人群胰島素抵抗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 皖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2(2): 154-157.
[2] 陸秋涯, 遲貞旎, 陸怡德. 空腹血清游離脂肪酸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J]. 檢驗醫(yī)學, 2012, 27(9): 725-727.
[3] 錢榮立. 糖尿病臨床指南[M]. 北京: 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001: 7-12.
[4]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090-1101.
[5] 王環(huán)君, 皮銀珍, 楊騰舜, 等. 新發(fā)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時間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J]. 海南醫(yī)學, 2016, 27(24): 3991-3993.
[6] 張艷紅, 馮明.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 15(2): 167-169.
[7] 王桂荷. 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胰島素抵抗和左室肥厚的相關性[J]. 海南醫(yī)學, 2013, 24(20): 2983-2985.
[8] 陳效琴, 俞安清, 張博林, 等. 肥胖及腹型肥胖人群的血清游離脂肪酸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研究[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5, 12(19): 2917-2918, 2921.
[9] 白月霞, 韓春光, 胡明, 等. 游離脂肪酸受體的組織分布及GPR40配基對胰島β細胞胰島素分泌功能的影響[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2, 47(11): 1295-1299.
[10]陳效琴, 任靜. 游離脂肪酸、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綜合征相關因素的關系[J]. 檢驗醫(yī)學, 2016, 31(7): 553-558.
[11]陳永清. 糖耐量減低患者胰島素抵抗與血脂變化的臨床觀察[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3, 20(33):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