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星
摘 要:《歷代名畫記》有著“畫史之祖”的美譽,它是我國第一部繪畫通史巨著,有著很獨特的寫作體例方式和精辟的繪畫觀點,對后世人們的畫史著作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作為對《歷代名畫記》的續(xù)編,郭若虛做到了“繼而不同”,既有對前人優(yōu)秀畫論等方面的繼承,也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之處。
關(guān)鍵詞:《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繼承;發(fā)展
一、《歷代名畫記》與《圖畫見聞志》的研究現(xiàn)狀
關(guān)于《歷代名畫記》與《圖畫見聞志》這兩部對中國美術(shù)史有重大影響力的著作,后世的不少學者都對這兩部著作分別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將這兩部著作放在一起作系統(tǒng)比較的研究還寥寥無幾?!稓v代名畫記》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繪畫通史巨著。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張彥遠對前人的畫論和畫評,還記載了他對前人繪畫理論的總結(jié),以及對自己一些繪畫觀點的闡釋。這部著作對后人在畫史的寫作方面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其中受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宋代郭若虛所撰寫的《圖畫見聞志》。它雖然是繼承《歷代名畫記》而作的,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許多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處,記錄了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秷D畫見聞志》在我國畫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國內(nèi)外對于這兩部著作進行研究的文章很多,其中有很多學術(shù)性較高的文章,而且主要是從繪畫史、畫理、畫論等角度來研究的。比如陳池瑜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彭萊的《〈圖畫見聞志〉研究》,而對于這兩部著作作對比的研究并不多,在俞劍華注釋的《圖畫見聞志》中的導言部分,從體例、內(nèi)容、觀點等方面將兩部著作作了對比研究,這是目前將兩者作對比的最重要的文章,所以筆者從體例、品評方式、寫作內(nèi)容、藝術(shù)思想等方面來將兩者進行對比研究,一方面以增補這方面的研究不足,更為以后學者的研究提供理論幫助。
二、《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的繼承
《歷代名畫記》與《圖畫見聞志》這兩部著作的繼承關(guān)系,首先從時間上來看,《圖畫見聞志》是接著《歷代名畫記》時間斷點之后續(xù)寫的,體現(xiàn)了時間上的延續(xù)性。而且《圖畫見聞志》在編纂、品評、思想等方面也都跟《歷代名畫記》非常相似。
宋代當時有偃武修文這樣的政策,郭若虛當時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他曾在《圖畫見聞志》的序中說:“昔唐張彥遠字愛賓嘗著《歷代名畫記》,其間自黃帝時史皇而下,總括畫人姓名,絕筆于永昌元年;厥后撰集者率多相亂,事既重疊,文亦繁衍,今考諸傳記,參校得失,續(xù)自永昌元年后歷五季,通至本朝熙寧七年,名人藝士,編而次之?!痹谶@段序中,郭若虛很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續(xù)寫的意思,希望讓畫史能夠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歷代名畫記》一共分了十卷,第一、二、三卷都是總論的性質(zhì),主要是從畫學和畫論這些方面來講的。其中后面七卷都是按年代順序排列,主要寫畫家傳記這方面。所以從內(nèi)容上來看,這十卷其實只分了四個部分,第一、二、三卷一共是三個部分,后面七卷都屬于第四部分。因此張彥遠在卷四上有標題和注釋:敘歷代能畫人名(自軒轅至會昌凡三百七十二人),單單從內(nèi)容上來看,恰好卷四至卷十闡述的都是自軒轅至會昌的三百七十二人,這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部分其實是一個整體。從這樣的情況來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其實一共分了四個部分。而在《圖畫見聞志》中,從編纂方式上來看一共分了六卷,而內(nèi)容上分為敘論、紀藝、故事拾遺、近事這四部分。所以從結(jié)構(gòu)分析上可以看出《圖畫見聞志》在編纂方式上的繼承。在編寫安排上,《圖畫見聞志》卷一的內(nèi)容是十六篇短文,屬于敘論,這正好與《歷代名畫記》中前三卷的內(nèi)容安排非常相似。在全書的前部分主要寫繪畫理論方面的,而在后部分則是主要記載一些畫家的傳記。
從郭若虛的品評方式來看,他受傳統(tǒng)的品評思想影響比較大,他在“氣韻”和“用筆”上的看法受張彥遠的影響最大?!皻忭崱辈粌H是評論家論畫的第一要,也是畫家們致力所要達到的高度。郭若虛在其著作中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凡畫,必周氣韻,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這些觀點不僅把“六法”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而且還表明,一幅圖即使有很巧妙的構(gòu)思和精進的技法,如果沒有“氣韻”,也并不是一幅成功的作品。張彥遠重視“氣韻”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中也有所表明。他認為“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未非妙也”,意思就是現(xiàn)在的繪畫如果只是追求畫得像,畫得寫實,就會忽略所描繪物象本身的氣韻和風格。但是如果追求的是對象本身的氣韻和風格,那么所描繪的對象也就自然而然呈現(xiàn)出來了。從張彥遠的這些言論就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氣韻”在繪畫中的表現(xiàn)。
從繪畫的用筆上來看,張彥遠曾在其著作中談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畫家想要把描繪對象的形態(tài)、氣韻以及本身的意思表達出來,都需要通過用筆才能完成。一般繪畫功力深厚的人在書法方面也會有很高的造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于書畫用筆相同這方面作了闡述,他把顧愷之的畫和張芝的草書作對比,把王子敬的“一筆書”和陸探微的“一筆畫”作對比等,都體現(xiàn)了“書畫用筆同”的結(jié)論。而郭若虛的“用筆全類于書”這一觀點與之非常的契合。郭若虛在“論用筆得失”一文中也提到了王獻之的“一筆書”和陸探微的“一筆畫”,而這里所說的“一筆”,并非真的是一筆完成,而是自始至終的氣息連綿不斷。他還提到了繪畫在用筆方面有三病——版、刻、結(jié),這正是繼承了張彥遠所說的“死畫”這一觀點。
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在編纂方式、寫作體例以及品評方式上,都體現(xiàn)出了《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的繼承之處。
三、《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的發(fā)展
《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不僅僅只是繼承,更重要的是在繼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對繪畫史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編纂方式上,雖然對《歷代名畫記》有所繼承,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在人物目錄安排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歷代名畫記》卷一部分的畫家目錄是作為一個整體單獨列出來的,而《圖畫見聞志》則是把畫家目錄放在每個時代和門類傳記之前。相比而言,郭若虛的這種安排方式更便于讀者的查閱。在分卷方式上《歷代名畫記》的前部分分三卷,其中包括了十五篇小文章,在畫家傳記這一部分是按照朝代來劃分的,全書一共分了十卷,在每卷的內(nèi)容安排上都比較勻稱。而《圖畫見聞志》的第一卷是有關(guān)繪畫理論的十六篇小文章。畫家部分則按朝代分門類記載,這樣的安排稍顯不平衡。
郭若虛在繪畫觀點方面的創(chuàng)新,首先體現(xiàn)在他的品評觀上,在他之前的畫史畫論書籍都幾乎定了品第。而郭若虛在他的自序中明確說明了“不復定品”,其原因就是“今之作者,各有所長,或少也嫩而老也壯,或始也勤而終也怠”,但并不是說真的不定品,對于有些畫家的品評他是通過他人的言論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并不是說他沒有自己的觀點,他的品評標準基本繼承了謝赫“六法”,張彥遠“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等前人的品評法則,并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和發(fā)展。他在繪畫觀點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僅表現(xiàn)在對事物的客觀態(tài)度上,在人品和氣韻上也有獨特見解。他的觀點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表現(xiàn)在他對“氣韻”作了新的解釋,并且后世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他是第一個將人品和氣韻相提并論的人。但是實際上并非是郭若虛第一個提出來,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已經(jīng)說過“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寇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也”。由此可以看出并非是他首創(chuàng),但是把“人品”和“氣韻”兩者相提并論的卻是他的創(chuàng)新之處。
在寫作內(nèi)容上,《圖畫見聞志》與《歷代名畫記》在最后兩卷的安排上截然不同,郭若虛在對記載會昌至熙寧七年間的畫家記載完后并沒有完全結(jié)束,二是又增加了兩卷“故事拾遺”和“近事”,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在《歷代名畫記》中并沒有,這不僅是對畫史的補充,也正是他寫作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
四、對后世的影響
《歷代名畫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繪畫通史巨著,在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后世畫史的寫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而《圖畫見聞志》對于《歷代名畫記》既有繼承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處,這兩本書記載了從軒轅黃帝開始至北宋中期的繪畫史,而南宋的鄧椿連接了《圖畫見聞志》的斷點把繪畫史又延續(xù)到了南宋乾道三年。《圖畫見聞志》對《歷代名畫記》的續(xù)寫,影響了很多人,除了南宋的鄧椿,還有元代的盛熙明所著的《圖畫考》很明顯也受到了這兩者的影響。所以《歷代名畫記》和《圖畫見聞志》在畫史上能有如此高的地位,有了他們對繪畫史的貢獻以及對繪畫史的記載,后世的創(chuàng)作者們才有了更好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他們所獨創(chuàng)的寫作體例以及精辟的繪畫觀點,至今都還無人超越。
參考文獻:
[1]宗白華.張彥遠及其《歷代名畫記》[J].學術(shù)月刊,1994,(01):5-13+50.
[2]畢斐.《歷代名畫記》校箋與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3.
[3]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