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區(qū)植物葉片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及其影響因子

      2018-04-13 00:36:54戚德輝郝咪娜溫仲明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計量葉片化學

      戚德輝, 郝咪娜, 溫仲明

      (1.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shè)計院,浙江杭州 310002; 2.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楊凌 712100;3.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陜西楊凌 712100)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近年來新興的運用生態(tài)學和化學計量學基本原理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平衡、多重化學元素平衡以及元素平衡對生態(tài)交互作用影響的一種理論[1-2]。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有助于解決植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養(yǎng)分供應(yīng)與需求平衡等方面的難題,對于研究植物通過改變養(yǎng)分利用策略來適應(yīng)環(huán)境變化的機制具有重要意義[3]。因此,目前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成為生態(tài)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內(nèi)容[4]。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在不同時空尺度、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功能群以及種內(nèi)、種間水平上得到了廣泛研究,但是植物葉片化學計量特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目前尚無一致結(jié)論[5]。如He等對中國草地213種優(yōu)勢植物的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草地植物氮(N)、磷(P)及氮磷比(N/P)與溫度和降水的變化沒有顯著關(guān)系[6-7]。Zheng等對黃土高原植物研究發(fā)現(xiàn),位于34°~38°N的植物葉片碳氮比(C/N)、碳磷比(C/P)與緯度和年均氣溫不相關(guān),N/P與緯度呈正相關(guān),但與年均氣溫不相關(guān)[8]。丁凡等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化學計量特征與土壤養(yǎng)分有關(guān)[9],也有研究表明葉片化學計量特征不受氣候和土壤的限制[10]。延河流域地形復雜、支離破碎、起伏較大,地形對降水、溫度等氣候因子具有強烈的再分配作用,使得該區(qū)植被生境復雜多樣[11],在不同環(huán)境下植物營養(yǎng)限制狀況可能會存在較大差異。了解該流域不同植被區(qū)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研究植物對氣候、地形和土壤等極端環(huán)境的響應(yīng)與反饋機制、揭示延河流域植物營養(yǎng)的限制情況以及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區(qū)優(yōu)勢物種葉片為對象,測定并分析不同植被區(qū)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及其與土壤、氣候因子的關(guān)系,目的在于了解延河流域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變化特征、揭示延河流域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子,以加深對該流域植物生存策略和功能特性的了解,為揭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區(qū)植物養(yǎng)分限制因子提供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延河流域(36°23′~37°17′ N,108°45′~110°28′ E)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qū)域之一。延河流域?qū)儆诖箨懶约撅L氣候,海拔495~1 795 m,平均海拔950 m,年平均氣溫 9 ℃,年平均降水量約500 mm,年均水面蒸發(fā)量約1 000 mm。該流域地形復雜、支離破碎、起伏較大。地形對降水、溫度等氣候因子具有強烈的再分配作用,使得該區(qū)植被生境復雜多樣,受氣候影響,該區(qū)從北到南依次為草原區(qū)、森林草原區(qū)、森林區(qū)[11]。

      1.2 野外調(diào)查與樣品采集

      本研究于2014年7—9月進行調(diào)查,在3個植被區(qū)分別選取3個人為干擾較少、植物發(fā)育良好的完整斷面,即在每個植被區(qū)選擇3個陽坡、3個陰坡,然后在陽坡和陰坡按照峁頂、上坡、中坡、下坡等不同坡位選擇樣地,在每個樣地選擇 1~2個樣方,共選擇樣地57個,其中,森林區(qū)和森林草原區(qū)各21個、草原區(qū)15個。共采集植物52種,其中喬木占7.9%、灌木占17.8%、草本占74.3%,樣點分布見圖1。樣品采集采用典型樣方法,喬木10 m×10 m、灌木5 m×5 m、草本1 m×1 m。對樣方進行群落學調(diào)查,包括蓋度、豐富度、多度、高度以及生物量等信息。確定每個樣方內(nèi)的優(yōu)勢植物,選取長勢良好、沒有遮陰、大小基本一致的植株采集葉片,選定的每株植物采集完全伸展、沒有病蟲害的成熟葉片足量,帶回室內(nèi),葉片于105 ℃殺青15 min,然后于65 ℃烘干至恒質(zhì)量。在樣方內(nèi)分別取0~20、20~40和40~60 cm土層土樣,每個土層以“S”形采樣,重復6次,土壤樣品用冷藏箱低溫帶回實驗室,挑出其中的石礫和植物根系,土壤自然風干,之后研磨并過篩,裝自封袋待用。

      1.3 樣品測定

      將烘干的葉片用植物粉碎機粉碎,磨成0.15 mm粉末后測定粉碎樣品中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葉片和土壤全碳含量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全氮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全磷含量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12]。

      1.4 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的提取

      氣象數(shù)據(jù)是通過手持GPS在野外記錄各樣點的經(jīng)緯度信息,然后從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因子專題圖中提取得到。各專題圖基于25 m×25 m的DEM數(shù)據(jù),采用薄板樣條函數(shù)進行插值生成,具體專題圖的生成方法見文獻[13]。主要包括年均降水量(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簡稱MAP)、年均溫(mean annual temperature,簡稱MAT)、年均蒸發(fā)量(簡稱ET)。坡向(aspect,包括陽坡、陰坡2個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在野外實測得到。

      1.5 數(shù)據(jù)處理

      首先用Excel對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使其滿足正態(tài)分布,然后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不同植被區(qū)間的植物葉片化學計量特征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及多重比較,探討不同植被區(qū)間的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差異,對植物葉片C、N、P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與土壤因子、氣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回歸分析,分析影響植物葉片養(yǎng)分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的主要因素,從而深入探討各影響因子與植物葉片養(yǎng)分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植被帶間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葉氮含量(LN)、葉磷(LP)含量、葉碳氮比(LC/LN)、葉氮磷比(LN/LP)在部分植被帶間差異顯著(P<0.05),而葉碳(LC)含量、葉碳磷比(LC/LP)差異不顯著。森林草原區(qū)、森林區(qū)葉氮含量分別為(19.834±0.818)、(19.070±0.781)g/kg,顯著高于草原區(qū)葉氮含量的(14.496±0.784)g/kg;森林草原區(qū)、森林區(qū)葉磷含量分別為(1.528±0.085)、(1.233±0.077)g/kg,顯著低于草原區(qū)葉磷含量的(1.782±0.220)g/kg;森林草原區(qū)、森林區(qū)葉碳氮比分別為24.951±0.994、28.788± 1.753,顯著低于草原區(qū)葉碳氮比的39.703±2.302;森林草原區(qū)、森林區(qū)葉氮磷比分別為15.351±1.041、16.554±1.317,顯著高于草原區(qū)葉氮磷比的10.102±0.856。

      表1 不同植被帶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

      注: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2.2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氣候、地形、土壤因子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結(jié)果表明:葉碳含量與年均溫和4—10月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guān);葉氮含量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1月平均氣溫和年均溫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4—10月平均氣溫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年均蒸發(fā)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葉磷含量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年均蒸發(fā)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葉碳/葉氮比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1月平均氣溫、年均溫和4—10月平均氣溫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葉氮/葉磷比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1月平均氣溫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年均溫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年均蒸發(fā)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葉碳含量與坡度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坡位呈顯著正相關(guān);葉氮含量與海拔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葉碳/葉氮比與海拔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葉氮/葉磷比與坡度呈顯著負相關(guān)。葉氮含量與土壤全碳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葉碳/葉氮比與土壤全碳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

      2.3 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與影響因子回歸分析

      2.3.1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氣候因子間的關(guān)系基于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氣象因子的數(shù)學模型。從表3可以看出,影響葉碳含量的主要氣象因子是4—10月平均氣溫,影響葉氮含量和葉碳氮比的主要氣象因子是年均蒸發(fā)量,影響葉磷含量的主要氣象因子是年均降水量,影響葉氮磷比的主要氣象因子是7—9月平均降水量,這些影響都達到了顯著水平。

      表2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氣候、地形、土壤因子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注:“*”“**”分別表示在0.05和0.01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rain7-9為7—9月平均降水量;tem1為1月份平均氣溫;tem4-10為4—10月平均氣溫;EL為海拔;SL為坡度;SPO為坡位;SA為坡向;SC為土壤全碳含量;SN為土壤全氮含量;SP為土壤全磷含量;下同。

      表3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與氣候因子的回歸分析

      2.3.2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地形因子間的關(guān)系基于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地形因子的數(shù)學模型。從表4可以看出,影響葉碳含量的主要地形因子是坡度和坡位,并且坡位影響大于坡度,影響葉氮含量和葉氮/葉磷比的主要地形因子是坡度和海拔,并且坡度影響大于海拔,影響葉碳/葉氮比的主要地形因子是海拔,這些影響都達到了顯著水平。

      表4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地形因子的回歸分析

      2.3.3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土壤因子間的關(guān)系基于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土壤因子的數(shù)學模型。從表5可以看出,影響葉氮含量和葉碳/葉氮比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磷含量和土壤碳含量,并且土壤磷含量大于土壤碳含量,這些影響都達到了顯著水平。

      表5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土壤因子的回歸分析

      2.4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與氣象、地形、土壤因子綜合關(guān)系

      基于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與綜合因子的回歸模型。從表6中可以看出,影響葉碳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坡度和坡位,并且坡位的影響大于坡度,葉碳含量隨坡度的增加而減少,隨著坡位的升高而升高;影響葉氮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坡度和年均蒸發(fā)量,并且坡度的影響大于年均蒸發(fā)量,葉氮含量隨坡度和年均蒸發(fā)量的增加而減少;影響葉磷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年均降水量,葉磷含量隨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影響葉碳/葉氮比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磷含量和年均蒸發(fā)量,并且土壤磷含量的影響更大,葉碳/葉氮比隨土壤磷含量增加而降低,隨年均蒸發(fā)量的增加而增加;影響葉氮/葉磷比的主要因子中,土壤碳含量影響最大,7—9月平均降水量次之,坡度影響最小,葉氮/葉磷比隨土壤碳含量和坡度的增加而減少,隨7—9月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這些影響都達到了顯著水平。

      3 討論

      3.1 不同植被帶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

      在不同植被帶,葉氮含量、葉磷含量、葉碳/葉氮比和葉氮/葉磷比差異顯著(P<0.05),而葉碳含量、葉碳/葉磷比差異不顯著。葉碳含量在3個植被帶間差異不顯著,可能是因為葉碳含量主要受坡度和坡位的影響,受降水和溫度的影響相對較小。森林草原區(qū)和森林區(qū)葉氮含量分別為(19.834±0.818)、(19.070±0.781)g/kg,顯著高于草原區(qū)葉氮含量(14.496±0.784)g/kg。從本研究可以看出,葉氮含量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1月平均氣溫和年均溫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4—10月平均氣溫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年均蒸發(fā)量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而從草原帶到森林帶,降水和溫度逐漸增加,蒸發(fā)量減少,因此葉氮含量的這種變化規(guī)律主要與各植被區(qū)的氣候條件相關(guān)。而葉磷含量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年均蒸發(fā)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因此森林草原區(qū)和森林區(qū)葉磷含量分別為(1.528±0.085)、(1.233±0.077)g/kg,顯著低于草原區(qū)葉磷含量(1.782±0.220)g/kg。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氮元素來自于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養(yǎng)分釋放[14-15],草原帶較低的降水量和溫度制約分解的速度進而導致養(yǎng)分可利用性降低,進一步影響植物體內(nèi)的氮含量。從北向南,自草原帶到森林帶,降水逐漸增多,土壤淋溶嚴重,有效養(yǎng)分含量低,從而導致植物葉片P含量較低[16]。森林草原區(qū)和森林區(qū)葉碳/葉氮比分別為(24.951±0.994)、(28.788±1.753),顯著低于草原區(qū)葉碳/葉氮比(39.703±2.302),這主要是由森林帶和森林草原帶葉氮含量顯著高于草原帶造成的。森林草原區(qū)和森林區(qū)葉氮/葉磷比分別為(15.351±1.041)、(16.554±1.317),顯著高于草原區(qū)葉氮/葉磷比(10.102±0.856)。有研究表明:氮/磷比的臨界值可以作為判斷氮和磷相對限制的指標[17],當?shù)?磷比小于14時,認為植物生長主要受氮的限制;當?shù)?磷比大于16時,認為植物生長主要受磷的限制;當?shù)?磷比大于16小于14時,則植物生長同時受氮、磷兩者的限制或者均不缺少[18]。由此可以認為,森林區(qū)植物生長主要受磷的限制,草原區(qū)植物生長主要受氮的限制,而森林草原區(qū)植物生長受氮、磷兩者的共同限制。

      表6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與綜合因子逐步回歸分析

      3.2 植物葉片C、N、P含量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的影響因子

      回歸分析表明,葉碳含量受坡位影響最大,坡度次之,這是因為地形的變化會形成不同的氣候和土壤小環(huán)境[19]。研究表明,不同坡位形成的小生境差異較大,如上坡位具有太陽輻射和紫外線照射強、土層薄、土壤貧瘠、土壤含水量低、溫度較高等特點[20],相關(guān)分析和回歸分析表明,葉碳含量與坡位呈正相關(guān),因此,在上坡位,植物通過投入較多的干物質(zhì)以保護自身不受損傷來抵御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葉氮含量主要受坡度的影響,其次是年均蒸發(fā)量,并且葉氮含量與二者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葉氮含量與年均降水量、7—9月平均降水量、1月平均氣溫和年均溫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這與施宇等對黃土丘陵區(qū)植物的研究[21]一致,植物通過較高的葉氮含量在有限生長季內(nèi)產(chǎn)生較高的光合作用生產(chǎn)力來維持植物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葉氮/葉磷比受土壤碳含量影響最大,7—9月平均降水量次之,坡度影響最小。即葉氮/葉磷比受土壤、氣候、地形因子的綜合影響。

      參考文獻:

      [1]Elser J J,Dobberfuhl D R,Mackay N A,et al. Organism size,life history,and N ∶P stoichiometry[J]. Bioscience,1996,46(9):674-684.

      [2]賀金生,韓興國.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探索從個體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化理論[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0,34(1):2-6.

      [3]李從娟,雷加強,徐新文,等.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及土壤CNP的化學計量特征[J]. 生態(tài)學報,2013,33(18):5760-5767.

      [4]Elser J J,F(xiàn)agan W F,Denno R F,et al. Nutritional constraints in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ood webs[J]. Nature,2000,408(6812):578-580.

      [5]陶冶,張元明.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4種草本植物葉片與土壤的化學計量特征[J].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15,26(3):659-665.

      [6]He J S,F(xiàn)ang J,Wang Z,et al. 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 of China[J]. Oecologia,2006,149(1):115-122.

      [7]He J S,Wang L,F(xiàn)lynn D F,et al. Leaf nitrogen: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J]. Oecologia,2008,155(2):301-310.

      [8]Zheng S X,Shangguan Z P. Spatial patterns of leaf nutrient traits of the plant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Trees,2007,21(3):357-370.

      [9]丁凡,廉培勇,曾德慧. 松嫩平原草甸三種植物葉片N、P化學計量特征及其與土壤N、P濃度的關(guān)系[J]. 生態(tài)學雜志,2011,30(1):77-81.

      [10]Bowman W D,Bahn L,Damm M. Alpine landscape variation in folia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elation to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J]. 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2003,35(2):144-149.

      [11]王婧,溫仲明,張春梅,等.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高度變化與群落構(gòu)建[J]. 水土保持通報,2011,31(2):181-185.

      [12]鮑士旦. 土壤農(nóng)化分析[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3]溫仲明,赫曉慧,焦峰,等. 延河流域本氏針茅(Stipabungeana)分布預測——廣義相加模型及其應(yīng)用[J]. 生態(tài)學報,2008,28(1):193-201.

      [14]Elser J J,Bracken M E,Cleland E E,et al. Global analysi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imitation of primary producers in freshwater,marin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Ecology Letters,2007,10(12):1135-1142.

      [15]Craine J M,Morrow C,Stock W 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ratios and co-limitation in South African grasslands[J]. New Phytologist,2008,179(3):829-836.

      [16]Reich P B,Oleksyn J. 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30):11001-11006.

      [17]Thompson K,Parkinson J A,Band S R,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a regional herbaceous flora[J]. New Phytologist,1997,136(4):679-689.

      [18]Tessier J T,Raynal D J. Use of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in plant tissue a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nitrogen satur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3,40(3):523-534.

      [19]劉旻霞. 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組成及其氮磷化學計量學特征的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3.

      [20]祁建,馬克明,張育新. 北京東靈山不同坡位遼東櫟(Quercusliaotungensis)葉屬性的比較[J]. 生態(tài)學報,2008,28(1):122-128.

      [21]施宇,溫仲明,龔時慧,等. 黃土丘陵區(qū)植物功能性狀沿氣候梯度的變化規(guī)律[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07-111.

      猜你喜歡
      計量葉片化學
      月季葉片“雕刻師”
      兩種噴涂方法在TRT葉片上的對比應(yīng)用及研究
      《化學分析計量》2020年第6期目次
      關(guān)注日常 計量幸福
      特別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6
      計量自動化在線損異常中的應(yīng)用
      消費導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33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基于CFD/CSD耦合的葉輪機葉片失速顫振計算
      航空學報(2015年4期)2015-05-07 06:43:30
      巴南区| 东乡| 弥勒县| 教育| 汨罗市| 赤峰市| 濉溪县| 宜君县| 周至县| 疏勒县| 安远县| 屏东市| 修武县| 称多县| 宝丰县| 乌恰县| 阆中市| 长阳| 乌兰浩特市| 通渭县| 定兴县| 海安县| 孟州市| 福海县| 扎赉特旗| 望江县| 蒙城县| 舞阳县| 德庆县| 紫金县| 辛集市| 成安县| 长治市| 清水河县| 德州市| 长泰县| 齐齐哈尔市| 泰顺县| 阜城县| 板桥市|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