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玥
玻璃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各界藝術家,不斷地被探索、創(chuàng)新。公元前16世紀埃及人發(fā)明了制造玻璃容器的方法象征著玻璃藝術的起源;而玻璃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形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玻璃工作室運動”(The Glass Studio Movement),從此玻璃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造和情感表達的載體。
對玻璃藝術的研究,不單是始于當下終于當下,更應結合當代藝術梳理玻璃藝術發(fā)展的蹤跡,這對于玻璃藝術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玻璃藝術在推動手工藝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其傳統(tǒng)的身份與當代藝術進行對話和結合,這便需要玻璃藝術家努力將玻璃作為載體推動藝術發(fā)展進程。
Glass art in the promotion of handicraft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its traditional identity and dialogue and union with Contemporary Art,this requires the efforts of glass artists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modern arts and crafts, glass as a carrier to promote the art development.
阿爾托作品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通過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實現(xiàn)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相互對象化。它是人們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映,也是藝術家直覺、情感、認知等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玻璃藝術的誕生便是藝術家的心靈能以直覺超越理性,是藝術家感受周圍事物而產生的審美靈感來源,是藝術家通過自己的直觀經驗自由涌出、非有序的素材,這些素材傾瀉著、述說著藝術家的個人感情。玻璃作為一種媒介是藝術家情感符號的表現(xiàn)。藝術與設計一直是我們的熱議話題,雖然兩者之間在目標上有差異,藝術解決的是個人情感和對世界的看法問題,而設計解決的則是市場的問題,但兩者在追求美和表達美的過程中是沒有界限和區(qū)別的。其中審美的體驗不僅僅是對形式美的追求,更要與藝術家的感受相結合,這便需要一件作品包含審美價值、道德價值、價值尺度等因素在內。
讓我們尋著探索玻璃藝術的腳步及其歷史發(fā)展,探究享有國際地位的大師是如何以玻璃為載體,展現(xiàn)他內心深處的個人情感和直覺體驗的。
斯堪的納維亞,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的設計就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設計美學和傳統(tǒng)手工藝相結合,也體現(xiàn)了設計中市場價值和審美價值相結合。在斯堪的納維亞等國中,丹麥、瑞典和芬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芬蘭設計積極地探索,造就了現(xiàn)代設計中的經典案例。他們將傳統(tǒng)手工藝與美學創(chuàng)新和諧互相結合。芬蘭雖然是北歐最遲進入現(xiàn)代化的國家,但是它對傳統(tǒng)手工藝并沒有守舊,因此沒有受到傳統(tǒng)的過多束縛,能夠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芬蘭的設計師也會使用多種材料來進行設計,再加上對設計作品精益求精的嚴謹態(tài)度、高水平的設計鑒賞能力,因此60年代芬蘭設計成為世界設計中異軍突起的力量,成為現(xiàn)代設計追捧和不可忽視的對象。
20世紀30年代在斯堪的納維亞有兩位深具影響的設計師,其中的一位是丹麥的凱爾.柯林特(kaare klint,<1888-1954>),另一位則是芬蘭的阿爾瓦·阿爾托 (Hugo Alvar Herik Aalto ,<1898-1976>)。阿爾托本人愛好用有機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和設計,他的作品便具有一種溫馨的、人文的、優(yōu)雅的情懷,而且有機材料也有助于降低生產的成本。阿爾托也長于玻璃制品設計,無論在不規(guī)則的形狀上還是在結構上,他所設計的作品都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和隨意性,表現(xiàn)出簡潔、實用的設計特點。其中阿爾托曾為赫爾辛基甘藍葉餐廳(Ravintola Savoy)設計了一款玻璃花瓶作為裝飾品之一,這便是后來以其名字命名的經典玻璃作品。這不僅在1937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示了芬蘭的設計水平,還成為世界眾多博物館的收藏品,并在1988年獲得國際桌上用品獎?;ㄆ康脑O計展現(xiàn)出隨意、有機的曲線波浪輪廓,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對稱玻璃器皿的設計方式。人們按照其輪廓的形式猜測,花瓶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芬蘭星羅棋布的湖泊。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設計師因受到芬蘭北部極地圈里叫做薩米的愛斯基摩婦女,用木棍撐起麋鹿的皮做皮衣的方法啟發(fā)。設計師在芬蘭的時候看過這種土著的皮衣,叫做“Eskimkvinnans skinnbyxa”,英語翻譯應該是“Eskimo woman's leather breech”。阿爾托看見婦女們用這種方式制作皮衣,因此而聯(lián)想到用類似的方法去制作玻璃瓶。首先,他將好幾根木棍插入地里并掏出一個小坑,其次再把滾熱的玻璃溶液吹到木棍所撐開的孔里,因此滾熱的玻璃瞬時就能把木棍燒成灰燼,這樣玻璃就會被吹得積壓到孔的周邊,從而得到這種非規(guī)則的形狀。最后,待玻璃冷卻后,從地里取出已冷卻的玻璃花瓶。但是無論是用何種方式,阿爾托作為國際大師的藝術水平仍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他的設計對現(xiàn)代設計也有著較大的影響,這也推動了藝術與設計的“軟”趨勢,并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xiàn)代主義”的基本特征。
這是藝術美學與設計功能作為同一概念中的兩個方面,阿爾托做到了藝術與設計兩者之間美妙的和諧,這也是藝術與設計將以嶄新的面貌、以巧妙的創(chuàng)作手法,通過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展現(xiàn)出來,對推進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阿爾托作品
設計的靈感無疑來源于藝術家自身。具體來說,設計靈感不僅僅是來源于藝術家的審美傾向、生活方式、文化底蘊,更是這三者的綜合體現(xiàn)。藝術家對生活、審美、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都作為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內容,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題材作為構成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基本因素,是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而綜合形成了藝術作品的形式。藝術設計是人們?yōu)樽约荷畹乃囆g化而設計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亦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而理解純藝術、進入藝術境界的一種普及化的方法。阿爾托的玻璃花瓶不僅僅傳達了作為藝術家的內在情感因素,并且通過設計同時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家對設計作品中各尺度合理的掌握。通過作品不僅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傳達了構成人們觀察方式和接受方式的自然尺度,而且傳達了藝術作品的價值尺度、道德尺度和審美尺度等。其中道德尺度則是表現(xiàn)關于善的價值,這便是藝術家高尚的道德行為、道德品質和道德理想同時產生的一種精神價值,這是由產品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綜合體現(xiàn)出來的。阿爾托玻璃花瓶的審美體驗以其線條的流暢、形式的簡潔、富有動感的造型、有機的設計理念和豐富的色彩表現(xiàn)形式進入我們的視野,打破我們對傳統(tǒng)花瓶的習慣性思維。
莊小蔚 作品
阿爾托的玻璃花瓶使我們感受到國外玻璃藝術的表現(xiàn)特點,他們的表現(xiàn)方式,他們的情感表達無不散發(fā)著西方人的熱情和自由。
玻璃藝術傳入中國便逐漸“入鄉(xiāng)隨俗”。中國人內斂含蓄的個性和文明古國的氣質影響著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莊小蔚教授作為中國玻璃藝術的領軍人物,他對玻璃藝術的獨到見解深具感染力,他的玻璃藝術作品神形俱美。莊小蔚教授說,“當我們的視線在賦予詩意的玻璃作品上悄然停留時,我們能感受它的每一個面都擁有的無庸置疑的獨特性和藝術深度,玻璃的光線在作品內部折射和反射——輕松而迷人,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地表達著作者的情感和精神。每一個作品起初都來自于一個特別的要素,來自于一個連續(xù)的、無限的感覺需要,經驗和感受并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作為藝術家自己的精神深深地融合在材料里,是精神創(chuàng)造的努力與嘗試”。莊教授的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對應其生活方式和長期醞釀的文化底蘊,從他的玻璃藝術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個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他在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直都遵循著“藝術無國界”,“藝術是藝術家內心的情感表達”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其以馬為題的系列作品,靈感來源于曾經在西安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的過程中,了解到秦始皇有八匹好馬,其中一匹名為“追風”。莊小蔚教授因此對其產生了情感共鳴,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玻璃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其作品外形極為簡潔精練,完全表現(xiàn)出了“追風”的形態(tài)特征。
無論是阿爾托大師亦或是莊小蔚教授,他們對玻璃藝術的探索,讓我們感受到了玻璃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特征展現(xiàn)出的藝術魅力;同時藝術創(chuàng)作沒有國界區(qū)別,在現(xiàn)代科技的推動下,玻璃藝術作為現(xiàn)代手工藝其中的一員,將引領著我們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的需求,緊跟時代的步伐。同時,玻璃設計師也應該在其設計過程中將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提升到視覺審美享受的層面,這不僅要求創(chuàng)作者關注產品的實用性,更需要創(chuàng)作者以追求美感體驗的角度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玻璃藝術作為藝術欣賞,不僅僅需要藝術作品具有審美觀賞價值,也同時要求作品走向平民化和實用化,使玻璃藝術能被更多的人欣賞和喜愛。這便是對未來的玻璃藝術家和玻璃設計師的設計要求,也是為追求玻璃藝術能無限發(fā)展而放眼未來。
參考文獻:
〔1〕陶瑛、王承遇,藝術玻璃和裝飾玻璃[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2〕莊小蔚,鑄造詩意: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論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4〕何人可,工業(yè)設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6〕周楠,經典阿爾托花瓶[OL] .廣東:今日惠州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