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傳浩(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
在2001年的玉門關外,矗立著一座刻著毛驢“孝”字樣的殘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在茫茫的荒漠中,一個帶著幼崽的驢媽媽生命垂危,最后倒下了,傷心欲絕的小驢獨自守護在一旁,用它弱小的身軀溫暖著母親的身體,七天七夜,寸步不離,滴水未進,最后母子雙雙逝去……這個故事,讓人感動于母子情深,感嘆于驢子之孝。
“孝”不是人類的專利,“孝”乃天性,“孝”乃自然界萬物之間關系之根。孝觀念萌芽于原始社會末期,《孝經·開宗明義》開卷便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把孝看作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源頭,是道德的根本,其他一切道德都是從孝開始并演化而來的,是由孝行派生出來的。
“此時,小驢不時用舌頭溫順地舔舔媽媽的腰,舔舔媽媽的頭,舔舔媽媽的眼睛和嘴巴,又用嘴堅持不懈地拱媽媽的脊背,希望能把媽媽拱起來?!薄靶◇H仍守著母驢不停地轉圈兒,不停地舔媽媽的毛皮,小舌頭已沒有了津液,完全干了,有的地方已舔破了,流著血。”在《驢之孝》故事中,我們讀到這樣一段話,母親陷于窘境,小驢心甘情愿、不離不棄守護母驢身邊,這正是小驢深懷感恩之心孝敬父母的表現。子女對父母的愛與感恩之心,是一個人最早的道德萌芽,是一個人道德的生長點、發(fā)育點,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開端。
養(yǎng)親、敬親是中國孝道的最基本要求,對父母盡孝,不僅僅是要做到物質上的供養(yǎng),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精神上的尊敬與發(fā)自真心的愛戴。順親,無違本心,無違其心。在侍奉父母時要心甘情愿,對父母的孝順完全出于本心,出于良知與自覺,而非做作之情。小驢到死也不忘養(yǎng)育自己的母親,小驢之于母驢本心侍養(yǎng),愛戴即孝道。
小驢的種種舉動,無不表現對母親愛的深沉,即是盡孝。本固則葉繁,源遠則流長。孝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至誠的愛,一個人具有孝心,那么便會把這種愛衍伸到兄長身上,便會尊敬兄長,就是“悌”;推廣到朋友身上,就會以真誠對待朋友,就是“信”;推廣到社會中的眾人身上,就會以禮待人,和諧謙讓,就是“仁”;推廣到天地萬物,就不忍傷害一草一木、一蟲一蟻,就是慈愛??梢哉f,孝穩(wěn)定著整個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
毛驢本性溫良敦厚,吃苦耐勞。在古代,作為詩人坐騎,無論是跋山涉水,還是風餐露宿,都會伴詩人于左右,成為詩人情感的寄托。毛驢深懷仁愛之心,無怨無悔付出,即至性至善。
各種美德、善行都根源于孝心,毛驢厚德載物,胸懷寬廣本性即源于孝道。孔子提出的“仁”,也源于孝的理念,儒家認為人人都以事親之情對待其他人,就能達到“泛愛眾而親仁”,便會有一顆仁愛之心,便會心胸寬廣、容納百川。優(yōu)秀人格的特質,如仁愛敦厚、守信溫順、愛好和平,也都凝結于孝道觀念。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有陌生人接近驢駒時,母驢就會用驢蹄子踢向陌生人,即常言所說“母驢護駒子”,這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中國孝道并非是單向維度的,不是單向的子女對父母的義務與要求,還包括父母對子女的義務與要求,是子女與父母的雙向維度。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言傳身教影響著子女的修身立業(yè)。子女的行孝思想與行為來源于父母的行孝行為和教導。因此,孝道是由父母與子女的雙向維度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