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董瀟
人生何為幸福滿足?我想是見不同的風景,認識不同的人,一起走過一段旅程,讓每一個時間點都充滿小驚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終于有了一個假期。喝了杯強烈的Espresso,我決定去領略托斯卡納艷陽下的郁郁蔥蔥,聽翡冷翠的低聲吟唱,去看那打翻了調色盤的五漁村,還有那迷人的水上之城威尼斯。重溫旅行帶給我的幸福感。
對于歐洲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兒時看的那些電影。公主們華麗的長裙,層層相疊的宮門,莊園巨大的拱門之外,開闊的碧綠草坪和無限高遠的湛藍天空。草坡起伏著向兩邊延伸,中間一條寬闊整潔的甬道,通向前面的金色宮殿。草坪上,湖岸邊,殿堂下,陽光明媚......
我喜愛一切古老繁復的東西,無論是中式的還是西式的,因為它們精雕細琢,工匠們用盡才華耗時良久才能完成,而意大利到處都可以看到前人們的藝術結晶,因為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
從十八世紀開始,去意大利游學成了英法貴族子弟的文化必修課之一,而威尼斯往往是這一偉大旅行的第一站。幾百年來,同樣的河道、同樣的建筑,歷經時代變遷,呈現(xiàn)給了世人各不相同的威尼斯。
這次威尼斯之行幸運地趕上了威尼斯狂歡節(jié)的最后一天。在酒店辦理好入住,立馬隨著人流走入威尼斯的小巷。之前聽酒店服務人員說:“威尼斯密密麻麻的小巷很容易讓游客迷路?!焙托∠镆粯臃爆嵉氖峭崴沟乃罚?00多條,星羅密布。貢多拉是威尼斯傳統(tǒng)的交通工具。2月的威尼斯依然很冷,這個時間段正是旅游的淡季,但是狂歡節(jié)卻讓這冷冷的溫度增加了一絲火熱,仿佛空氣中都充斥著興奮劑。到處是身著宮廷裝的路人,當你走過他們身邊的時候,總有一種恍惚感,仿佛你身處在舊時的威尼斯,看到和感受那時繁華的舊日時光。
走不多遠,見到兩根白色石柱立于岸邊,柱頂分別是圣狄奧多和圣馬可的飛獅,兩者都是威尼斯的守護神。威尼斯既是水中之城,城門便也獨具一格,由這兩根石柱象征,凡來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
穿過城門,左前方是圖書館和鐘樓,右前方是總督府和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大教堂正門前的廣場,就是曾被拿破侖譽為“歐洲最美的客廳”的圣馬可廣場。這里是這次狂歡節(jié)閉幕式的場地。廣場上人山人海,圣馬可大教堂是必入之地。教堂最初建于公元九世紀,經過歷次重建和改建,現(xiàn)在的外觀,融羅馬式拱門、哥特式尖塔和伊斯蘭圓頂于一身,再加上巴洛克的華麗裝飾,這樣的組合,體現(xiàn)了西方建筑的歷史變遷。走進圣馬可大教堂,仿佛時光倒退千年。教堂內部,完全的中世紀拜占庭風格:墻壁、柱子、天花板,鋪滿了覆蓋著金箔的馬賽克鑲嵌畫,就連地板上也是細致的馬賽克拼圖。圖畫的主題不外乎基督、先知和圣人。然而,教堂中殿的兩個大講經堂卻頗有名堂。一個用于宗教講演;另一個則專門留給總督。
威尼斯于公元687年建立共和國,第一位總督上任,那時它還隸屬于東羅馬帝國。在總督的帶領下,經過近三百年的努力,威尼斯終于在10世紀末獲得獨立。威尼斯人向來被認為是意大利人中最缺乏宗教情感的,在威尼斯人的心目中,他們首先是威尼斯人,再是基督徒。因此,代表世俗權力的總督才會在精神地標的圣馬可大教堂占據(jù)一席尊貴之地。當年,威尼斯面臨外敵入侵的威脅,總督就站在講經堂上宣布,威尼斯不會屈服于任何人,無論皇帝、國王,還是教皇。也許,這正是威尼斯能從一個避難者聚居的小漁村,到十二世紀開始崛起為歐洲的重要商貿中心的主要緣由之一吧。
傲氣和暮氣主宰著威尼斯。他們抗拒鐵軌長堤,抗拒工業(yè)化,拒絕汽車,拒絕改變。保護主義者和現(xiàn)代主義者激烈爭論,最終保護主義者勝出。威尼斯的口號是“原來怎樣,保持怎樣?!?/p>
翡冷翠,只一眼就愛上。它的文藝氣息滲入骨子里,發(fā)散在滿城紅色屋頂和爛漫小巷中。初到翡冷翠,就被它復古又藝術的建筑吸引,粗獷的石墻搭配鮮活的壁畫,斑駁的百葉搭配絢麗的鮮花,一個鐵藝的陽臺就是一處風景。人們在這里邂逅,在這里狂歡。有數(shù)不清的展覽,也有對藝術朝圣的人們。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的博物館,對歷史保護并尊重著。文藝復興從這里興起,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但丁,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侄几獯罄倪@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佛羅倫薩是個不大的城,如果你想在老城逛街,用地圖也許都會成為負擔。因為這里的道路太細密、太復雜。這里充斥著滿滿的文化氣息,如果你是學美術的或者學習歐洲建筑歷史,又或者你是個詩人,也許轉一個月都舍不得離開翡冷翠。我沒有這么重的文藝標簽,也被這里的建筑、文化和故事所吸引。佛羅倫薩擁有世界上舉世聞名的作品,尤其是在老橋附近。這些遺跡相互可見并且與周圍的廣場、城市和托斯卡那鄉(xiāng)間相呼應,構成了都市與藝術風景的起點。而老橋,這座建于1345年佛羅倫薩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從羅馬時代以來在這里接連修建起的橋梁中老橋是最后一座,歷盡戰(zhàn)火的洗禮和洪水的侵襲始終保持屹立。但丁與他的摯愛貝特麗絲就是在這座橋上相遇的,因此它也就被天下人熟識了,所以現(xiàn)在仍有許多情侶在橋的欄桿上鎖上同心鎖以表真愛。老橋的一個特別之處在于橋上建有店鋪,是佛羅倫薩最著名的黃金珠寶店鋪聚集地。
圣母百花大教堂也是佛倫倫薩比較著名的景點之一。先前看到的其他教堂大多是石頭本身的色彩,但這座使用白、紅、綠三色花崗巖貼面的美麗教堂將文藝復興時代所推崇的古典、優(yōu)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它的原址建于4世紀的圣·雷帕拉塔教堂。1296年,喬凡尼·美第奇出資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時間才最終建成。天才建筑師菲利浦·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仿造羅馬萬神殿設計的教堂圓頂,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古典藝術與當時科學的完美結合,連教皇也驚嘆為“神話一般”。后來米開朗基羅又模仿它設計了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卻不無遺憾地感嘆:“可以建得比它大,卻不可能比它美?!弊畈豢伤甲h的是,布魯涅內斯基沒有畫一張草圖,也沒有寫下一組計算數(shù)據(jù),仿佛整座圓頂已經在心里建好了。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廣場上他的塑像手指著心愛的圓頂。
比薩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市,而著名的比薩斜塔是意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它位于比薩大教堂的后面,是奇跡廣場的三大建筑之一。鐘樓始建于1173年,設計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開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而傾斜,1372年完工,塔身傾斜向東南由于它的傾斜以及建筑特色使得比薩斜塔有著獨一無二的美麗。相傳在公元1590年,伽利略曾經在比薩斜塔上做了一個自由落體實驗,并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1987年它和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一起因其對11世紀至14世紀意大利建筑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當我在登頂比薩斜塔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比薩斜塔傾斜嚴重,爬著階梯都能讓我感覺暈眩。
在比薩斜塔前的草坪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紛紛擺出各種姿勢來和這一著名的斜塔合影,真是讓人不禁一笑。
一千多年前,人類將利古里亞海邊陡峭的山坡改造成適合耕種的田地,并在此壘起石墻而居,這就是五漁村。如今五漁村民居立于峭壁上背山面海的美麗景色,受到無數(shù)旅游者的青睞,而它那人類和自然共同創(chuàng)造的獨特風景,也深深地震撼著世界各地的來訪者。五漁村由蒙特羅索(Monterosso)、韋爾納扎(Vernazza)、科爾尼利亞(Corniglia)、馬納羅拉(Manarola)及里奧馬焦雷(Riomaggiore)五個村莊組成,村莊之間由棧道和鐵路相連。
五漁村內共有50多條徒步棧道,總長超過120公里,但是最有名的是連接5個村莊的4條“藍色小徑”,行走在峭壁和海洋之間,風光無限。我選擇了兩條徒步路線,一條是從蒙特羅索(Monterosso)到韋爾納扎(Vernazza),而另一條是韋爾納扎(Vernazza)到科爾尼利亞(Corniglia)。我想這就是自助游的幸福所在,可以真正讓你融入進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可以選擇更多的方式去體驗這個新的城市。第一條徒步路線2.3公里,但是我用時接近2個小時,因為大部分是山路,比較崎嶇,但是相比意大利的其他城市這里更接近自然。滿山的野花、清澈的小溪,路邊的景色總讓我流連忘返。住在五漁村的意大利人依然以農業(yè)為主,許多葡萄園就在我走過的小路邊上。五漁村在2011年曾經歷過泥石流,馬納羅拉(Manarola)到里奧馬焦雷(Riomaggiore)的棧道最著名的“愛之路”現(xiàn)在依然沒有開放。看到五漁村現(xiàn)在的平和,從沒想到這里的人們也曾經歷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