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朋愛 李羅
摘 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主要闡述了行政訴訟第三人相關制度該制度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行政訴訟 類型劃分 舉證責任 訴訟地位 權利義務
作者簡介:駱朋愛,湘潭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李羅,湘鄉(xiāng)市一中,高職教師。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60
(一)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概念
從法律的規(guī)定來看,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與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并沒有起訴或者與本案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通過主動申請或者法院通知形式參與到訴訟活動中來的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人。根據(jù)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9條的規(guī)定構成要件主要有:
一是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部分抽象行政行為。
二是利害關系,必須與案件的訴訟標的存在利害關系或同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
三是參與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新的行政訴訟法與之前的相比訴訟范圍擴大了,使得與行政案件的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相關主體可以參與到訴訟中來。
(二) 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法律特征
從《行政訴訟法》第29條的規(guī)定來看,要成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一是同被訴的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且未起訴。
二是與被訴的行政案件的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
這兩個標準是認定行政訴訟第三人重要依據(jù),而這兩個標準中如何確定利害關系是個關鍵。關于利害關系這個問題,學界有很多的學說,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直接利害關系說、直接利害關系和間接利害關系說、獨立利害關系說、行政法律關系說、綜合關系說、多元標準說。
本文比較認同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說,因為行政案件錯綜復雜,而且行政訴訟中原告和被告訴訟地位不平等,保護力量較弱的當事人,應該將與具體行政行為有間接利害關系的相關主體作為訴訟第三人。
(一) 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不明確
目前我國行政訴訟的相關立法并沒有明確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劃分。由于學界對行政訴訟第三人認定標準不一,主要體現(xiàn)在利害關系的認定多元化上,由此必然導致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劃劃分不明確。每一種學說可能都有代表著一種利益考量,而且毋庸置疑的是,每一種學說對我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的發(fā)展都有促進作用,但是不管站在何種角度都應當對立足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司法實務。我們應當用批判的眼觀來審視國內(nèi)已有的理論成果,對域外的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立法和司法實務的相關成果進行學習和借鑒,并立足于本國的具體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找到一條合適的關于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區(qū)分方法。
(二)行政訴訟第三人享有訴訟地位和權利義務不明確
目前我國行政訴訟的相關立法并沒有明確行政訴訟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和訴訟權利。由于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確定依據(jù)的多元化,導致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因此會造成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義務不明確。法律作為公民預測自己行為的重要依據(jù),如果說法律比較混亂,語義規(guī)定比較模糊,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話,那么這樣的法律將不具有生命力和權威性,必將對司法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削弱。因此在當前全面推動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大方針下,對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的法律規(guī)定應當趨于完善,特別是在行政訴訟第三人訴訟地位和權利義務法律規(guī)定。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舉證責任不明確
從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來看,有關行政訴訟第三人舉證責任的立法規(guī)定非常的少。主要體現(xiàn)在《行政訴訟法》第34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第7條,這是關于行政訴訟第三人舉證責任僅有的兩條規(guī)定,而且第34條并沒有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舉證責任,僅僅涉及到了行政訴訟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承擔舉證責任;《規(guī)定》第7條也只是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舉證時間做出了一定的補充。因此在實踐中司法實務處理會比較混亂,法院審理的案件適用的三段論邏輯推理,其中法律規(guī)定是大前提,沒有大前提,法官無法審理案件,而行政訴訟案情一般比較復雜,因此有關第三人舉證責任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應當更加的完善,這樣將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保障更有利。
(一) 加強對行政訴訟第三人類型劃分
通過相關文獻研究,我認為可以將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作出必要訴訟第三人、普通訴訟第三人和行政機關輔助參加第三人三種類型的劃分。必要訴訟第三人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認為對該行政案件的裁判結果會對案件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產(chǎn)生影響,所以需要將案件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和本案當事人合一進行審理和裁判,而因為于案件有利害關系的訴訟主體通過參加訴訟,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所以該第三人必須要受到該裁判的約束和影響,該第三人就是行政訴訟的必要訴訟第三人。普通訴訟第三人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認為對該行政案件的裁判結果會對案件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權利義務產(chǎn)生影響,法院通過職權或依據(jù)其申請參加到行政訴訟中來,其權利和義務受該案裁判結果影響的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普通訴訟的第三人。行政機關輔助第三人是指法院為了更好的審理案件,使得裁判結果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將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其他行政機關,通過裁定的方式或著自己主動申請參加案件開庭等一系列的訴訟活動,該案裁判結果對其具有約束力和影響力,而參與案件審理訴訟的行政機關就是行政機關輔助第三人。通過法律行政訴訟第三人的類型劃分更加具體化,使得參加訴訟的第三人可以學習參照法律,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預測,更好的行使自己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彰顯了法律的進步。
(二)細化行政訴訟第三人享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和義務
明確行政訴訟第三人訴訟地位和權利義務是研究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完善和發(fā)展整個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之前的論述中,通過對行政訴訟第三人進行類型性的劃分,主要分成了三種類型,以下就針對該類型進行分類闡述。首先是必要訴訟第三人,由于其和原被告雙方當事人的形成了合一確定的訴訟法律關系,在訴訟地位上與原告和被告雙方當事人相類似,但是畢竟又不是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其有自身的獨特的特點,參加訴訟是為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可以提出不同于原被告雙方當事人的獨立主張,與原被告的關系也是處于變換之中,可以在同一時段交替對抗原告一方當事人和對抗被告一方。并且在之前的訴訟中第三人未參與的,但是有利于第三人的應當對其發(fā)生效力,對其不利的也應當發(fā)生效力。而普通訴訟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和法律地位受到裁判結果對其合法權益受到裁判結果的影響有關系,該第三人參與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與原被告雙方當事人的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他們之間并不是合一確定的關系,必須要踐行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不能超出其權利范圍行使權利。與前面兩種類型的行政訴訟第三人相比而言,行政機關輔助參加第三人的權利義務和訴訟地位比較的簡單一些,該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使得行政機關相互之間不要權限劃分不是特別具體明確而讓司法權過度干預行政權,在某種層面上來說,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就是幫助當事人一方的被告進行訴訟活動,一般情況下不會與被告行政機關有沖突,但是在其受到法院判決的不利影響的情形下具有相當與本案原告和被告當事人享有的上訴的權利。
(三)加強對行政訴訟第三人舉證責任的立法規(guī)定
目前我國關于行政訴訟第三人舉證責任的規(guī)定并不是特別明確具體,由于行政訴訟第三人的類型劃分多元化,那么其舉證責任也具有多元化。如上所述,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與本案的原告和被告雙方當事人之間有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由于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和訴訟地位,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向法院提出于原被告雙方當事人不同的訴訟請求,所以當必要訴訟第三人提出與原被告雙方當事人不同的訴訟請求的時候,其享有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相當于原告,那么其舉證責任也應相當于原告,此時就可以按照行政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原告的舉證責任進行舉證,若其無法就其主張承擔舉證責任,那么就有可能承擔敗訴的風險。普通訴訟第三人與原告和被告雙方當事人之間沒有合一確定法律關系,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和訴訟地位就隨時處于變換之中,該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其享有訴訟權利和義務會隨著其訴訟法律地位不斷發(fā)生變化,如果合法權益的維護與原告進行的訴訟目標一致,那么該第三人舉證目標就是輔助原告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此時可以說該第三人的訴訟地位與原告相類似。但是如果該第三人合法權益的維護與被告進行的訴訟目標一致,那么該第三人舉證目標就是為了輔助被告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此時可以說該第三人的訴訟地位與被告相一致。因此普通訴訟第三人享有的訴訟地位決定其享有的訴訟權利,若其訴訟地位與原告相一致,那么其就按照行政訴訟法關于原告舉證的規(guī)定進行,若其訴訟地位與被告相一致,那么其就按照行政訴訟法關于被告舉證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對于行政機關輔助參加第三人,由于其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輔助被告一方當事人,也就說被告行政機關,那么其享有的訴訟地位與被告相類似,此時該第三人的舉證目標就是幫助被告行政機關進行訴訟,如若舉證不能,被告行政機關敗訴,那么其也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
目前我國行政立法體系中,對于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舉證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相當不精細,僅僅對行政訴訟第三人舉證責任相關舉證時間和舉證的證據(jù)證明力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制,這樣使得司法實踐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導,不利于法官進行司法審判,不利于司法為民的政策要求的實現(xiàn)。
[1]劉江春、孔衛(wèi)新.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研究.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1).
[2]馬懷德.行政法制度建構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楊勇萍.論行政訴訟第三人的資格要件及其種類.律師世界.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