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近日,北京公證協會公布5類警示案例,提醒人們注意公證欺詐行為。同時,該協會表示,今后凡發(fā)現涉及提供虛假證件、證明文件騙取公證書,或偽造、變造公證書、公證機構印章,或使用偽造、變造公證書實施詐騙的,一律列入個人誠信檔案。
劉某做生意急需資金,想將妻子王女士婚前所購的房產變賣,遭反對。劉某瞞著妻子,將房產在中介公司掛牌出售。劉某向購房人吳先生出示了偽造的妻子委托其售房的授權委托公證書。吳先生與劉某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交付了首付款100萬元。
王女士獲知真相后將購房人吳先生和劉某起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兩人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此后,吳先生以偽造公證書詐騙為由報警,劉某被抓獲歸案。最近,法院以劉某構成合同詐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1年6個月,并處罰金2萬元。
【法官說法】
身份證、戶口本、房產證和結婚證等是重要證件,不能借給他人使用。
購買房產時,一定注意核實對方的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房產證以及購房合同等文件的原件,并向不動產登記部門核實房產登記情況,審慎選擇房產中介機構及人員。在確定當事人真實身份、婚姻和房屋產權人真實情況后,再簽署房屋買賣合同。
如有委托出售情況,還要向委托當事人核實委托是否屬實,或向出具公證書的公證處核實公證書情況。
孫大爺的房子價值400多萬元。近日,鄰居趙大媽向其推薦了一款高息理財產品,并向他介紹了理財公司的小王。
小王對他說:“您只要將房屋抵押,就能借出好幾百萬!然后把借出來的錢投入理財,就能每月領取高額的利息。借款由理財公司還,房子您照住,可以說是高回報、無風險?!?/p>
聽后,孫大爺同意用房產證抵押借款280萬元。為防止公證機構識破理財產品真相不予公證,小王哄騙孫大爺以兒子做生意缺錢為由,到公證處辦理了借款合同、委托書公證。
借款一到賬,孫大爺就按小王要求將錢轉到了理財公司。起初3個月,孫大爺每月能收到3萬多元的高息。此后,卻是債主登門討債,要求償還借款。
孫大爺去找趙大媽時,才發(fā)現趙大媽跟自己一樣受了騙。很快,債主因孫大爺、趙大媽未能到期還款,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借款合同、拍賣抵押的房產。
【法官說法】
購買理財產品要通過銀行等正規(guī)渠道購買。當有人推銷明顯高于銀行同期理財收益的產品,一定要提高警惕。
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多與子女家人溝通商量,多做法律咨詢。特別是涉及重大財產處分行為,如進行房產抵押時要格外謹慎。做公證時,要向公證員充分說明真實情況,以防上當受騙。
若有人要求進行虛假陳述或提供虛假材料欺騙公證處,要堅決拒絕。因為,這是違法行為。
蔣某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他還有個姐姐。為獨占父母名下的房產,他雇傭兩位老人假扮其父母,到公證處辦理了“父母”全權委托蔣某妻子代為出售房屋的委托書公證。
隨后,蔣某的妻子作為代理人將房子賣給了蔣某自己,并將房產過戶到了蔣某名下。不久,被其姐姐發(fā)現。
其姐找到公證處,出示了父母的死亡證明。公證處核查后發(fā)現辦理出售房產委托書公證的“父母”是冒名頂替的,撤銷了公證書。
此后,公證處將蔣某及其妻子告上法庭,要求二人對其欺騙行為以書面形式向公證處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經法院調解,二人賠償了公證處經濟損失并道歉。
【法官說法】
《公證法》規(guī)定,當事人在辦理公證時,應向公證機構如實說明申請公證事項的有關情況,提供真實、合法、充分的證明材料;對于當事人虛構、隱瞞事實,或者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公證機構依法不予辦理;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的,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毛某名下有一套房產,屬夫妻共有財產。因與妻子關系惡化,他打算將房產出售。為此,他攜帶偽造的離婚證、離婚協議書和戶口本到公證處申請辦理出售房產的委托書公證。
在毛某提供的文件中,戶口本上婚姻狀況記載為離婚;離婚證上的離婚登記時間為2016年12月22日;離婚協議書約定用于出售的房產歸毛某個人所有。
受理毛某申請后,公證人員核實得知其婚姻狀況為已婚。無奈,毛某承認了騙取公證書事實。根據相關規(guī)定,公證處將其列入不良記錄名單。
【法官說法】
利用“假人”、“假證”欺騙公證人員、騙取公證書的行為嚴重損害權利人合法利益,擾亂公證執(zhí)業(yè)秩序。今后,公證機構一旦發(fā)現涉及提供虛假證件、證明文件騙取公證書的;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使用騙取的居民身份證、房產證,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房產證的;偽造、變造或者買賣偽造、變造的公證書、公證機構印章的;使用偽造、變造的公證書實施詐騙的;中介組織等機構的人員,教唆、引誘他人進行以上違法行為的及公證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其他不誠信行為的,均會將其錄入個人誠信檔案。
對上述行為中情節(jié)惡劣、嚴重觸犯法律的,司法機關將對責任人依法懲處。
陳老板的公司出現資金困難。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譚某。譚某自稱是某香港集團上海代表處的聯絡人,可為陳老板提供2億元的借款。
經上網查看,陳老板發(fā)現這個香港集團確實存在且實力雄厚,于是同意簽約。簽約后,譚某表示集團總部同意借款,但需陳老板預先支付保證金、考察費和評估費等共計200萬元。
為了穩(wěn)妥,陳老板來到公證處咨詢。公證員告訴他,為防范交易風險,可以對預付費用辦理提存公證。
于是,陳老板向譚某提出到公證處辦理提存協議公證,將評估費、考察費和保證金存在公證處賬戶,以表明其借款誠意和履約能力。待融資成功后,香港公司可向公證處申請?zhí)崛∵@200萬元。
譚某見此情景,離去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事后,陳老板得知,譚某用此方法已經詐騙多人。
【法官說法】
融資借款的企業(yè)應通過銀行等具有金融許可資質的金融機構辦理。向非金融機構融資借款時需謹慎。
另外,提存公證是保護公民、法人融資業(yè)務中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手段,正確使用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債務糾紛。
(摘自《勞動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