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貴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朝末年,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他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25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742年(唐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quán)貴讒毀,僅一年余他便離開長安。晚年,他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30卷行世。
724年(唐開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得到司馬承禎贊賞。后唐玄宗命司馬承禎到王屋山建立道觀,并題寫匾額,即陽臺觀。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有關(guān)記載,司馬承禎不僅道術(shù)精深,而且詩、書、畫皆有極高造詣,曾在陽臺宮內(nèi)作山水壁畫,畫高16尺,長95尺,畫中仙鶴、云氣、山形、澗壑一一畢呈??梢?,此人的藝術(shù)造詣和社會地位之高?!渡详柵_帖》為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游王屋山陽臺宮時所作。李白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后,方知司馬承禎已經(jīng)仙逝,無緣再見。不見其人,唯睹其畫,有感而作《上陽臺》。
《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此帖為紙本,縱28.5厘米,橫38.1厘米。草書5行,共25字。加上后人的題跋,帖長約3米。作品內(nèi)容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山高水長,物象千萬”之意境,猶如一見其人,一見其詩,一見其醉,蒼勁雄渾之氣撲面而來,筆落處真氣彌漫,蒼茫從容?!胺怯欣瞎P”何能臻此,一“老”字更加重力量,縱逸拓放,形成了與首字之呼應(yīng),賦予老筆紛披,老辣清健,老而彌壯之功夫?!扒鍓芽桑ê危└F”四字聚散開合,大起大落,連綿貫氣,一任自然。落款“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與正文一氣呵成。此作,通篇給人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視覺效果。全篇寥寥25字,足見其豪邁氣概,筆墨酣暢之神韻,豪放而不輕浮,沉著而不呆滯。
此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于蒼勁中見挺秀,意態(tài)萬千,可以說是李白性格的絕佳寫照;結(jié)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作品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書卷氣”,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韻律,可比江河之水連綿不絕……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啟功認為:“此帖有李白題款,有宋徽宗親自鑒賞的題跋、題簽,并且與李白豪邁之風相符,鑒定為李白真跡?!崩畎滓栽娙酥Q,書法師張旭草書,元鄭杓《衍極》稱其書“得無法之法”。惜其書名為詩名所掩,故其書法作品極為少見,因此,此帖更顯珍貴。
字帖引首為清乾隆皇帝楷書題寫的“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為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其中,帖中有宋徽宗題跋:“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通名)也?!贝嗽凇缎蜁V.卷九》中也有記載。元代張晏跋曰:“謫仙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云之態(tài),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痹鷷覛W陽玄在其上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梢娢萘好髟律沼嗪材茻??!?/p>
《上陽臺帖》唐·李白 28.5cm×38.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其上還有元代杜本、王馀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的題跋和觀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nèi)府,以及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清安岐《墨緣匯觀》、內(nèi)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有著錄。
由其上鑒藏印可見,《上陽臺帖》是一件流傳有緒之作:其曾入北宋宣和內(nèi)府,后歸賈似道;元代經(jīng)張晏處;明代藏于項元汴的天籟閣;至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nèi)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期被張伯駒收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伯駒寫信“現(xiàn)將李白僅存于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1958年,毛主席曾立下規(guī)矩: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所收禮品一律繳公。于是,這件《上陽臺帖》就被轉(zhuǎn)交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并被完好無損地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