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
摘 要:酷兒理論,別于異性戀文學和同性戀文學,挑戰(zhàn)社會“常態(tài)”,其解構(gòu)了傳統(tǒng)西方性別思維方法,挑戰(zhàn)男性和女性的兩分結(jié)構(gòu)。通過解構(gòu)“宏大話語”、傳統(tǒng)兩分法,從而解構(gòu)了所有現(xiàn)實斗爭的可能性??醿豪碚摼哂袕姶蟮母锩?,它的最終目標是創(chuàng)造新的人際關(guān)系格局,創(chuàng)造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做法是向所有的傳統(tǒng)價值挑戰(zhàn)。本文從酷兒理論入手解讀邁克爾·坎寧安的代表作《時時刻刻》中同性戀情節(jié),探究當代文學作品中特殊的情感世界。
關(guān)鍵詞:《時時刻刻》;酷兒理論;解構(gòu);女性生存狀態(tài)
酷兒理論,作為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postmodern feminism)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其尊重個人性別選擇的特征于“20世紀90年代逐漸在西方興盛起來”??醿海╭ueer)一詞有“奇怪的”“異常的”“與預期不同的”意思?!翱醿豪碚摗边@一說法是由美國女同性戀學家(Teresa de Lauretis)于1991年率先提出?!翱醿豪碚摗闭J為:“在一個男人不壓迫女人,異性戀不壓迫同性戀的社會中,性的表現(xiàn)可以跟著感覺走,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分類將最終歸于消亡;男性和女性的分類也將變得模糊不清。這樣,性別和性傾向的問題就得到了圓滿地解決?!彼鼜娬{(diào)具有強烈政治性的性別傾向,宣稱“性別(gender)與性(sexuality)乃一種‘行為(performances)”,可以偽裝、模仿、夸耀、混淆及嘲弄,它被視為一種“性別反叛的女性主義”(gender rebellion feminism)。本文從酷兒理論入手,分析邁克爾·坎寧安的代表作《時時刻刻》中同性戀情節(jié),探尋當代社會中這群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1952—),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曾被《洛杉磯時報》譽為“我們時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以其處女作《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1990)而蜚聲美國文壇??矊幇灿?999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說《時時刻刻》(The Hours),作者以其萬花筒般多視角的敘事技巧,復雜而極具美感的文筆獲得了當年“筆會/??思{小說獎”(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獲得“普立策小說獎”(The Pulitzer Prize)和石墻書獎(Stonewall Book Award)。作為雙性戀者的坎寧安,他的作品不同于女性主義作家作品中單純的女性主義解讀,其題材和視野相比較更為廣闊和自然。
《時時刻刻》講述了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小說由以下三個故事構(gòu)成。第一部分發(fā)生在1923年倫敦郊區(qū),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她郊外宅邸休養(yǎng),在治療精神衰弱所引起的頭痛病的同時構(gòu)思著她那部非同尋常的小說《達洛維夫人》,家庭瑣事的乏味和壓力,與她內(nèi)心真正的自我相悖,她把她內(nèi)心真正情感寄托在小說的主人公達洛維人物刻畫上。第二部分的背景是1949年美國洛杉磯,布朗夫人在家中閱讀著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懷孕的她擁有一個看似無可挑剔的家庭——一個忠誠的丈夫,一個可愛而又敏感的兒子。閱讀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使布朗夫人對平凡的家庭生活深感痛苦,以至于在她丈夫生日那天她無心慶祝,急于逃離家庭,獨自一人躲進旅館,想象伍爾夫那樣躺在床上,讀著《達洛維夫人》,然后自殺。而第三部分則發(fā)生在20世紀末的紐約,名叫克拉麗莎(因名字與伍爾芙小說中《達洛維夫人》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相同,被朋友們戲稱為“達洛維夫人”)的女編輯,正要買花為其幼時戀人朋友理查德籌備獲獎的晚宴,然而身患愛茲病的理查德厭倦了生活,當天下午從家中窗口飄然而下,結(jié)束了生命。小說的結(jié)尾,克拉麗莎面對已取消了的晚宴而深感憂傷孤寂。深夜,已是耄耋之年布朗夫人造訪,把分離的三條線索串聯(lián)起來,原來自殺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兒子。作者以此獨特的手法把生活在不同時空的三個女人聯(lián)系到了一起,不同的時空地域,不同的人物情節(jié),相同的抑郁情懷,時時刻刻縈繞在她們的世界中。
酷兒理論重大的意義在于它的出現(xiàn)造成了所有的邊緣群體能夠聯(lián)合起來采取共同行動的態(tài)勢??醿豪碚摯蚱颇信畠尚缘男詣e劃分,強調(diào)一種在“非性”或“去性”的存在方式,酷兒理論相信民主原則在個人和個性的發(fā)展中也同樣適用。在《時時刻刻》里,作者刻畫的主要人物不是同性戀就是雙性戀,他們混淆的性向是他們對那個壓抑人性的社會的反叛。例如,小說中,伍爾夫與姐姐、勞拉與基蒂間的親吻,這看似純潔而又叛逆的吻中蘊含著無限的情感,體現(xiàn)她們對純真愛情的渴望,對精神寄托的追尋。
作品里對同性戀情節(jié)的描寫體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guān)懷與理解,同性戀也是人,也有著對生活的渴望,小說里作者著力描寫女性之間的懷著情愫的吻。精神上的孤寂使伍爾夫?qū)憬阃吣崴_產(chǎn)生的依戀:“……弗吉尼亞探身向前親吻了瓦尼薩的嘴唇,盡管她們之間根本沒有這個習慣。這是一個純潔的吻,夠純潔的,但是剛才,在這個廚房里,背著耐莉,卻使她感到這是最甜蜜愉悅的禁果。瓦尼薩回吻了她?!边@個同性間甜蜜的禁果成為弗吉尼亞情感的釋放,在吻里情感得到了升華。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都有著吳爾芙的影子,她們是伍爾芙精神世界的綜合再現(xiàn)。在《時時刻刻》中,作者同樣通過同性間的擁抱、親吻描述了布朗夫人朦朧的同性戀傾向,“……它就在這里,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勞拉的懷抱里。勞拉并非有心,但卻不由自主地親吻著基蒂的額頭”“……基蒂抬起臉來,她們的嘴唇接觸在了一起。她倆都知道她們在做什么。她們嘴碰著嘴,唇挨著唇,但是并沒有真正接吻”。盡管她們都為自己這種親密的舉動而深感不安,但其觸動了彼此的心靈,撫慰了她們疲憊的精神世界。而到20世紀末女編輯克拉麗莎身上,作者索性將她塑造成雙性戀者,在克拉麗莎的故事中,克拉麗莎與理查德、薩莉、路易斯的關(guān)系是微妙復雜的。他們間那種非常態(tài)的愛情,體現(xiàn)了酷兒理論對傳統(tǒng)同性戀的挑戰(zhàn),徹底打破了性別和性傾向的區(qū)分,它既包括異性戀,又包括同性戀,作為后現(xiàn)代理論的酷兒理論不僅解構(gòu)異性戀的中心地位,也建構(gòu)了一種多樣的情感表達方式。
酷兒理論主要探討含混性別問題,旨在建構(gòu)一個自由的社會空間問題?!翱醿豪碚摫砻鳎瑐€體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無序和性別的不穩(wěn)定性,從而展示了社會變化方式?!弊髌贰稌r時刻刻》在關(guān)注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同時,也影射了當時病態(tài)的社會現(xiàn)狀,如富足的物質(zhì)世界下精神的壓抑、情感的缺失、自殺的傾向,而同性戀或雙性戀成為這種現(xiàn)狀的間接產(chǎn)物。在男性霸權(quán)統(tǒng)治下社會里,單純物質(zhì)上的富足不能填補女性精神上的空虛,她們自然而然地在同性之間尋求理解與心靈的慰藉。而同性戀文學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男性霸權(quán)的同時,也注重對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性戀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注與人文關(guān)懷。
《時時刻刻》中作者結(jié)合了碎片式的描寫技巧、意識流的敘述方式和蒙太奇的寫作手法,深入到三位不同時代女性心靈世界,他以其精湛的寫作技巧、交錯的敘事手法,再現(xiàn)三位女性的心靈鏡像,并“以類似超現(xiàn)實手法將吳爾芙傳記片段與美國中期和晚期兩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復調(diào)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作者將同性戀情節(jié)與女性的生存狀況相結(jié)合,不僅挑戰(zhàn)既定的性的本質(zhì)劃分,同時也提倡建立尊重個人性別選擇的自由空間或建立相互關(guān)愛的情感空間。
參考文獻:
[1]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D].成都:四川大學,2003.
[2]葛爾·羅賓.李銀河,譯.酷兒理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3]Judith Lorber. Gender Inequality: Feminist Theory and Politics[M].California: Roxbuu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4]邁克爾·坎寧安.王家湘,譯.時時刻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