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苗族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腰胯動律是苗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腰胯的運用貫穿了整個苗族舞蹈的發(fā)展,它不僅賦予了苗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增添了幾分獨特的藝術審美。
關鍵詞:苗族舞蹈;舞蹈藝術;地域風情
我國各個民族的舞蹈,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代表形態(tài)和特有的敘事方式,蘊含的信息和內(nèi)容極其豐富,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與各民族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苗族舞蹈也是如此。
苗族舞蹈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里,湘西苗族人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壓迫,生活于荒山峽谷之中,過著不僅生活勞苦,精神生活也極其貧乏的原始農(nóng)耕生活。然而淳樸勤勞的苗族人民樂于勞作,堅韌不拔,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執(zhí)著追求,于是在日常勞作或閑暇之余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舞蹈藝術,即形成了獨特的湘西苗族舞蹈。苗族舞蹈之所以“獨特”,一是由于苗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而舞蹈作為一種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藝術,是最能夠?qū)⒈久褡逦幕瘋鞒邢聛淼囊环N藝術形式。二是由于苗族的生活習慣、人文風俗、地域風情、宗教歷史等對苗族舞蹈有著很大的影響,使其形成了強烈土風氣息的舞蹈動律,從而展現(xiàn)了獨特的舞蹈風格。所以本文將通過對湘西苗族舞蹈比較突出的三大動律的分析,來了解苗族舞蹈以及其動律的形成因素。
一、 苗族“肩”動律特征及形成因素
通過苗族訓練組合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苗族肩動律特征是從整個身體重量的下沉開始,腳腕、膝蓋松弛有力地上下顫動,是一種垂直動律加之重心左右橫移的運動,身體從肩部開始進行垂直、橫狀各方向同時擺動,節(jié)奏由緩到急、由弱到強,使舞蹈形成多節(jié)奏多曲線的土風氣息的動律和舞姿。其形成因素有以下幾點:
1. 生活習俗。苗族人民追崇喜慶,作為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重大的節(jié)日中喜好舞龍舞獅。特別是在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jié)這天要進行“燒龍”——也就是苗族傳統(tǒng)的求雨的祭祀活動。首先是給龍點睛,然后從龍身上開始點火,接著十幾個男人們手拿著木棍奮力地擺動著雙臂,搖晃著身體,使身體從肩部開始進行垂直、橫狀各方向同時擺動。由此可知,苗族的生活習俗同樣是肩動律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2. 生活習慣。苗族生活在大山深處,一切都倚靠大山的給予,所以苗民們對大山有股莫名的熱愛之情。但由于山高,所以苗民們運輸生活用品、食物、水等,都需要靠自己背背簍,把東西背上山,背回家。因此在背背簍上山的時候,背簍里的東西很重,會左右搖晃,也就會造成肩的左右擺動。由此可見,苗族的生活習慣是肩動律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服飾。服飾是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舞動的時候也都必須是身穿苗族服裝,因此服飾對苗族舞蹈動律的形成有著很大影響。
二、 苗族“腰胯”動律特征及形成因素
扭腰擺胯是苗族舞蹈中主要的動律之一,主要是由腰胯的擺動,隨著節(jié)奏帶動全身的運動。這一動律形成了輕快活潑、跳躍歡愉的舞蹈風格和灑脫飄逸之美,其動作具有“脆”、“穩(wěn)”、“靈”、“健”的特點,同時脆而不拖、穩(wěn)而不沉、健而不俗。在苗族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腰胯動律是苗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腰胯的運用貫穿了整個苗族舞蹈的發(fā)展,它不僅賦予了苗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增添了幾分獨特的藝術審美。其形成因素有以下幾點:
1. 宗教信仰。苗族是蚩尤的后裔,在古代的時候,蚩尤先后戰(zhàn)敗于炎帝、黃帝,蚩尤戰(zhàn)死后,苗族便開始了多苦多難的遷徙史。在長時間的遷徙中,人口的減少是必不可少的。戰(zhàn)爭、疾病、食物短缺等讓苗族人口在遷徙過程中逐漸減少,也就導致了苗族對生殖的崇拜。為了延續(xù)子孫、增加人口,對生殖的崇拜也就注入了苗族舞蹈中胯部動律的運用。簡而言之,腰胯動律的形成因素離不開苗族的宗教信仰。
2. 地理環(huán)境。湘西是一個四面群山圍繞的地區(qū),苗族人民為了躲避戰(zhàn)爭,大多生活在高山中。在日常的生活中,苗族人民主要靠雙腳作為交通工具,靠雙腳上山下山,每天面對的都是嚴峻的山峰、陡峭的山路。再加上每日必須穿梭于高山峻嶺之間勞作,苗族人民為了保持重心的穩(wěn)定,胯的運用也就適時地產(chǎn)生了。在上山時胯的一進一出,胯的左右擺動,讓苗族人民在崇山峻嶺與陡峭的山路面前更安全。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這種生活的體態(tài)與運動特征也就貫穿于他們的舞蹈動律和舞蹈動作中,自然形成了苗族舞蹈中豐富的胯部動律特點,并且這一舞蹈特點貫穿于苗族的各個舞蹈形式之中。由此可知,苗族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是腰胯動律形成的必然因素。
3. 服飾。苗族女性服飾大多以裙子為主。苗族舞蹈中強調(diào)腰、胯的靈活擺動,這些舞蹈動作也使得姑娘們在舞動時因胯部的扭動而引起人們對用五彩繽紛的顏色織成的裙圍的注目,突出了百褶裙上閃閃發(fā)光的飾物。
三、 苗族“踩踏”動律特征及形成因素
苗族舞蹈中有很多甩手和擺腰的動作,然而舞蹈動作的變化主要在雙腳。通過苗族訓練組合表演中可以看出,踩踏動律是身體保持“仰”的一個體態(tài),手上做甩手動作,雙膝大幅度的屈伸,和垂直往下的顫蹲,跟隨著鼓點,腳下進行有節(jié)奏、有力地踩、踏地面。從而形成了穩(wěn)而不沉、健而不俗、輕快活潑的舞蹈風格。其形成因素有以下幾點:
1. 山地文化。湘西多奇特、險峻之山,生活在大山里的苗族,因受著山地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其文化及藝術形式都不可避免且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山”的印記,表現(xiàn)出了獨特的“山地文化”特征,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語言。由此可知,山地文化是形成踩踏動律的必然因素。
2. 生活習慣。藝術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活的源泉,苗族人民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對苗族舞蹈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如苗族婦女洗搓衣服時,常常是用雙腳的腳跟進行搓或跺。藝術家們也抓住這么細小的一些典型的形象動作,把它提取出來,運用到舞蹈當中,不斷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踩踏動律。簡而言之,生活習慣是形成踩踏動律的必要因素。
3. 服飾。服裝、銀飾是形成踩踏動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節(jié)日盛典時,苗女們從頭至足的銀飾就重達十幾公斤,在這種重量壓力下,舞動時整個身體下沉就形成了一種深沉有力的強勁動律和曲線舞姿。這也造成踩踏動律只限低空而沒有高空的動作。簡而言之,服飾是踩踏動律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湘西苗族舞蹈作為獨特的少數(shù)民族舞蹈,其民族本身的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都深深地影響了其民族舞蹈的形成與發(fā)展。大到宗教歷史,小到日常耕作,都能在成形的舞蹈中體現(xiàn)一二,展現(xiàn)出了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風貌與精神面貌,表現(xiàn)出了湘西苗族舞蹈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楊詩雨,遼寧省沈陽市,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