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講好老人故事,必須要有“大老齡”意識,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從讀者需求出發(fā),調整傳播策略,堅持務實創(chuàng)新的方法,選好視角,講好故事,推動老年事業(yè)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大老齡”意識 深度報道 老人故事
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報道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增信釋疑、凝心聚力。事實上,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是我們新聞媒體最重要的責任。對于老年專業(yè)報來說,講好老人故事、傳播老人聲音、解決老人困惑,推動老齡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是我們的辦報宗旨和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在媒體融合發(fā)展階段最為迫切的任務。
那么,什么是老人故事?老人故事的內涵和外延究竟有哪些?如何講好老人故事,才能營造出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才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探尋新媒體融合發(fā)展階段老年專業(yè)報的傳播走向。
一、講清形勢,提高認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必勝信心
目前,我省戶籍老年人口已達925.3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21.7%,《遼寧老年報》作為省級老年媒體,要切實辦好這張報紙,及時傳達黨和國家的涉老政策,普及法律知識,講好老人故事,傳遞老人心聲,反映老人生活,使它真正成為豐富全省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陣地。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要想推進老齡事業(yè),首先應該立足更高更準的站位,深刻領會人口老齡化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戰(zhàn)略定位,提高新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認識。發(fā)揮媒體宣傳工作的影響力,對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進行分析和理解,在全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老齡政策法規(guī)教育。
十九大召開之后,我們用整版的篇幅解讀了十九大報告中的亮點,重點關注了有關老齡工作的論述;及時報道老齡工作會議活動以及各地區(qū)、各部門加大投入、扎實推動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經驗做法;開辟“關愛老年人,歡慶十九大”專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規(guī)劃》出臺后,本報以8個整版的篇幅宣傳“規(guī)劃”亮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了深入解讀。講清了形勢,使全社會各個層面清楚認識到老齡工作的緊迫性,認識到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希望和未來,從而增強全社會接納、尊重、幫助老年人的關愛意識。
二、講好涉老惠老政策,幫助老年人解決實際問題,為老年人排憂解難
近幾年,一系列涉老惠老政策相繼出臺,不斷完善老年人家庭贍養(yǎng)和扶養(yǎng)、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yōu)待、宜居環(huán)境、社會參與等政策,這為老年人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對于這些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關系老年人民生大事的相關政策,我們要及時發(fā)布,并做好深度解讀,發(fā)布中將國家政策與老年生活相結合,突出專業(yè)性和權威性,兼具實用性與可讀性。如我們國家連續(xù)11年調高養(yǎng)老金,每年我們都對此進行解讀,普調多少、何時開始、怎樣計算、哪些特殊人群有特殊調幅、遇到問題找哪個部門等等,報紙不惜版面將相關內容一一解讀,讓每個老年讀者都能對號入座,一目了然?!哆|寧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頒布實施以來,我們專門開辟欄目,在“普法維權”版請專家逐條解讀,并結合案例,讓老年人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權益,讓老年人有尊嚴地生活。
三、講好典型故事,以點帶面,營造良好的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環(huán)境
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維護老年人尊嚴和權利,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才能發(fā)展老齡事業(yè),推進老齡事業(yè)。我們在講形勢、宣講政策主張的同時,不斷挖掘工作亮點,持續(xù)宣傳為老齡事業(yè)奉獻的老干部工作者、老齡工作者、企業(yè)家和社會上敬老助老的先進典型;我們專門設立“老年工作”版面,持續(xù)宣傳全省各地各部門老齡工作先進經驗和創(chuàng)新成果,特別是為老服務、默默奉獻的工作者,“生命擺渡人——中國醫(yī)大醫(yī)養(yǎng)病房主任王玉梅投身臨終關懷事業(yè)”“結對子幫扶失能孤寡老人——中石油錦西石化公司”等等;我們還連續(xù)十年評選“尊老敬賢十大新聞人物”,聯合有關部門,對勇于投身老年事業(yè)、扶貧助老的典型人物進行表彰,塑造一大批為老年人辦實事好事、為老服務的生動典型。此外,我們還刊發(fā)國內、國外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如北京推行的智能養(yǎng)老驛站,德國流行的同居式養(yǎng)老、抱團式養(yǎng)老等,為我省各級老齡部門謀劃、決策提供了不同視點,也開闊了老年人視野。
四、講好老人故事,反映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引領演繹文明風尚,讓夕陽更美好
講好具有典型意義的普通老年人的故事。講老人故事,一定要講好有血有肉、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故事,通過故事打動人、感染人,傳遞出主流價值觀,突出時代質感。今年年初開始,我們本著這個基調,在頭版頭題的位置陸續(xù)刊登一批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退而不休,家風建設,懂生活、會生活、樂晚年等老人故事,每期一個,個個有亮點,篇篇有新意,不僅具有時代特色,還具有親和力、人情味,充分反映了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如:“當好家風家教的掌門人”“94歲老兵衣桂香辦畫展”“耄耋老人徐守林的退休情趣”“66歲老人免費教踢踏舞12年”“15對銀發(fā)伉儷浪漫走紅毯”……這些有溫度、接地氣的好故事,宣傳了新思想、新理念,反映了當代老年人的新活法、突出了幸福感,引領老年人將晚年生活活出質量,活出新滋味。
講老人故事,不僅講現在的故事,還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講好老人過去的故事,講好老人家里家外的故事。老年人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喜歡講歷史、回憶往事,這種迷戀往事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回歸心理”。這種“回歸心理”與他們豐富的閱歷和經歷有關。漫長的人生路上,每位老年人都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有過歡喜也有過悲傷,他們總是希望把自己的酸甜苦辣、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傳授給年輕的下一代,讓下一代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他們也愿意將他們年輕時候的光榮歷史講出來,與晚輩分享,從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谶@種心理需求,我們開辟“往事寫真”版面,讓老年讀者盡情地講訴,重提曾經的過往,以此滿足老年人,啟迪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