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文 文伊
媽媽說:“從小你就是個有心氣兒的孩子?!?/p>
她說的“有心氣兒”,是指我在考試發(fā)揮失常后,靜靜伏在書桌前的姿態(tài)。我把卷子放在面前,和自己賭氣,握緊拳頭,末了,拿出一張白紙,認認真真寫下目標(biāo):我下次要考入前三名。還用小字補充:每天做課堂筆記,回家后做20道題,整理錯題……
這張紙,貼在我起床一眼就會看到的地方。
那時,我剛上初中。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我對此深信不疑。我知道爸媽工作辛苦,我也深知自己對家庭的命運有一份責(zé)任。
每天在課堂上記錄的筆記、認認真真做完的20道練習(xí)題,碼放得整整齊齊的錯題集,讓我的成績漸漸好起來,也讓我看到了一點希望。那時,我們一家住在48平方米的房子里。我參觀過同班同學(xué)的家,150平方米的大房子,大屏幕電視,走樓梯才能到達的客廳,占據(jù)半面墻壁的書架——那是離我2公里的地方,卻完全像另一個世界。我第一次知道人與人的命運有分別,于是我很努力很努力地,想讓全家人住在那樣的房子里。
初三時,成績倒數(shù)的同桌,利用中考倒計時的一個月,考入了全班前五名。這個同桌后來和我上了同一所高中,高考時成為全校狀元,考入清華大學(xué)。那些擁有某些天分的同學(xué),他們輕輕松松就可以到達我奮力攀爬的頂峰。
我早早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聰明的孩子,但那張貼在臥室墻壁上的讓我的成績從倒數(shù)第三名升到正數(shù)第一名的A4紙,至少向我證明:勤奮,是可以彌補一些東西的。
后來,我總是習(xí)慣靠量化自己的努力,來達成目標(biāo)。
高考前,每天一套英文試卷,讓我順利地被心儀的專業(yè)錄取。
上班后,每周讀兩本書,每天練筆,終于讓我從一個打工妹變成“寫字人”。
當(dāng)你對人生進行“數(shù)字化”的規(guī)劃時,你便有了更大的動力實現(xiàn)它,比如那張貼在墻上的A4紙,每時每刻都在提醒我,自己和目標(biāo)的距離,是要一步一步去接近的。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新華社”2018年1月23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