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芬 溫秀榮 趙 露 李艷艷 李佃萍 盧 婕
(保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保定071051)
大蔥為綠體春化型植物,幼苗長到3片真葉以上、莖粗大于0.4 cm、株高高于10 cm時,于2~5℃條件下經(jīng)60~70 d可通過春化階段[1]。大蔥通過春化后,在長日照條件下,頂芽分化花芽,抽薹開花。大蔥抽薹開花后,生長點受到抑制,失去頂端優(yōu)勢,莖盤形成新的生長點,刺激側芽萌發(fā)生長,造成分蘗[2]。為防止大蔥分蘗,促進提早收獲,從而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我們以寒青巨蔥為試驗材料開展了不同播種期對大蔥分蘗影響的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供試大蔥品種為山東科豐種業(yè)有限公司選育的寒青巨蔥。
2016年8月~2017年6月試驗設在保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內(nèi)實習農(nóng)場。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2016年8月26日播種、2017年4月12日定植,2016年9月2日播種、2017年4月19日定植,2016年9月9日播種、2017年4月26日定植,2016年9月16播種、2017年5月3日定植,2016年9月23日播種、2017年5月10日定植。按行距10 cm開溝,溝內(nèi)均勻播種,播后覆蓋細土厚0.3~0.5 cm,大蔥于田間自然越冬。定植行距60 cm、株距10 cm,小區(qū)面積4 m2,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5個小區(qū)。
2016年11月17日調(diào)查取樣,每小區(qū)選10株,分別測量株高(自假莖基部至葉尖)、莖粗(假莖基部)、葉片數(shù)(綠色的功能葉),取平均值。2017年5月大蔥開始分蘗,每3 d調(diào)查1次分蘗植株,統(tǒng)計初始分蘗期與計算分蘗率。初始分蘗期:群體內(nèi)出現(xiàn)第1株分蘗植株的日期;分蘗率(%):分蘗植株占總植株的百分率。采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分析。
由表1可知,大蔥播種越晚,冬前苗齡越小,定植后分蘗越晚,分蘗率越低。2016年8月26日播種的,冬前苗齡為株高39.30 cm、假莖直徑0.46 cm、葉片數(shù)4.20片,2017年5月8日開始分蘗,分蘗率為100%;2016年9月16日播種的,冬前苗齡為株高16.17 cm、假莖直徑0.32 cm、葉片數(shù)3.00片,初始分蘗期明顯延遲,2017年6月4日才開始分蘗,分蘗率明顯降低(24.22%);2016年9月23日播種的,冬前苗齡為株高11.34 cm、假莖直徑0.24 cm、葉片數(shù)2.90片,2017年6月4日開始分蘗,分蘗率最低(3.51%)。不同播種期處理大蔥分蘗率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2016年8月26日播種、9月2日播種、9月9日播種處理與其他處理之間差異達到顯著和極顯著水平,但此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2016年9月16播種與9月23日播種處理之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由此可見,不同播種期對大蔥分蘗影響較大,2016年8月26日、9月2日、9月9日播種的大蔥分蘗早、分蘗率高,2016年9月16日、9月23日播種的大蔥分蘗晚、分蘗率明顯降低,2016年9月23日播種的大蔥分蘗率最低,為3.51%。
表1 各處理大蔥的生育性狀
試驗結果表明,大蔥秋季育苗,播種期對大蔥的分蘗影響較大,播種越晚,冬前苗齡越小,分蘗越晚,分蘗率越低,對大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影響越小。2016年8月26日播種的,分蘗率最高,達到100%;2016年9月23日播種的,分蘗率僅為3.51%,分蘗率明顯降低,產(chǎn)生的細蔥和廢蔥較少,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
造成大蔥分蘗的原因很多,如品種本身特性、秋季播種時期、播種量、苗床基肥的種類和施肥量、苗期管理、定植密度、田間管理等。其中,秋季播種時期、播種量對分蘗的影響最大,播種越早,播種量越少,冬前幼苗越大,通過春化過程的時間越短,分蘗越早,分蘗率愈高,單株分蘗數(shù)愈多。苗床基肥一次性施用過多磷酸二氫鉀、稀植、培土淺也會明顯增加分蘗發(fā)生的比例。大蔥分蘗后收獲期延遲,外部葉鞘干枯,假莖不緊實,細蔥和廢蔥增多,從而影響了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1]陳杏禹.蔬菜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2]崔冬梅,孫文彬,李志民,等.大蔥分蘗原因探討[J].北方園藝,20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