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福清市康輝中學,福建 福清 350300)
問題式教學一般是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思考、探索、求知。它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被廣泛地應用于眾多學科的課堂教學上,并不斷得到深化和發(fā)展。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jù)、檢驗假設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僅進行淺層次的學習。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在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策略?,F(xiàn)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的“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學為例,闡述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實踐。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的衰老和壽命息息相關,學生對此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且本節(jié)學習內容直觀、淺顯及易懂,有利于開展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
1.充分的課前準備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實施的基石。首先,學生搜集、學習有關細胞衰老和凋亡的資料。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有關內容、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并借助教輔材料,自學有關細胞衰老和凋亡的知識。
其次,開展小組合作方式設計問題。六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共分八組。每組選舉一位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以分工、合作與交流分享學習收獲的方式,共同參與發(fā)現(xiàn)問題、設計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要求每一小組設計1—2道問題,題型不限,可以是問答題、選擇題或填空題,可以是原創(chuàng)題也可以是改造題,但不要出偏題或怪題,強調問題要有一定的綜合性、靈活性,以便比較相近或易混淆的知識。
2.有效的教學組織
有效的教學組織是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實施的關鍵。課堂教學時,要求每組派一位代表展示所設計的問題。小組代表和負責人應是不同學生。每個學生手里都有四個分別寫有A、B、C、D的牌子。若小組代表展示的是選擇題,則其他小組學生在認真思考得出答案后舉起手中相應的牌子,并在表格中填寫答案。待大多數(shù)學生舉起牌子后,小組代表公布答案,并對其中高頻的錯誤選項進行分析講解。若小組展示的是問答題或填空題,在同學認真思考討論后,小組代表隨機提問。教師要認真傾聽小組代表的解析,如果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出現(xiàn)錯誤,應給予適當幫助或糾正。
例如,某小組學生展示的是一道有關細胞衰老的問答題:衰老的細胞內水分減少,減少的這部分水在細胞內以什么形式存在?衰老的細胞中的線粒體可被哪些細胞器清除?老年人的白發(fā)和白化病人的白發(fā)原因一樣嗎?此題將細胞衰老的特征與之前學習過自由水和結合水、溶酶體的功能有機地結合,引導大家回顧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同時將老年人白發(fā)和白化病患者白發(fā)的原因進行了比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家積極討論,課堂氣氛十分的熱烈。而該小組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對白化病患者表現(xiàn)出的白發(fā)原因做了較深入的了解。通過這個問題不僅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遷移應用,而且將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拓展了知識。
又如,另一小組學生展示了一道關于細胞凋亡的選擇題。
下列關于細胞凋亡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的生長發(fā)育中
B.凋亡細胞中的酶活性均下降
C.細胞死亡分為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
D.細胞凋亡受環(huán)境影響大,機體難以控制
通過課前的預習,大部分學生很容易就判斷出D選項是錯誤的。但是對B選項的正確性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學生認為凋亡細胞內所有酶的活性都下降了,另一部分學生認為在細胞凋亡過程中,與凋亡相關的酶活性應該是增強的,如溶酶體中的水解酶。在雙方激烈爭論的過程中,該小組的學生也意識到B選項可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此時,教師要及時發(fā)揮“解惑”的作用,對凋亡細胞內酶的活性進行了解析。雖然這道題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反而對細胞凋亡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該小組的學生也從這次“事件”吸取了寶貴的經驗教訓,表示今后會以更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來對待學習。
3.客觀合理的評價
合理的評價是推動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實施的動力。要求各組代表展示、講解題目時,其他小組的學生不僅要認真思考與討論,而且要對問題的科學性、綜合性以及語言表述、儀表儀態(tài)等進行綜合評分,并將得分填寫在表1中。每項評分均采用10分制,“很好、好、一般、較差、差”分別對應10分、8分、6分、5分、3分。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小組成員不對本組代表進行評分。
表1“細胞的衰老和凋亡”問題評價表
課后,小組長要將本組學生對其他小組的評分匯總取平均值,上報給科代表??拼斫y(tǒng)計出各個小組評分的平均值,最后按照學生評分×60%+教師評分×40%,算出每個小組的最終得分,填寫在表2中。
表2各小組最終得分
通過贊賞和鼓勵為主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充分肯定學生認真的課前準備,精彩的課堂表現(xiàn)。同時對不足之處如有的小組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或不夠嚴謹?shù)忍岢龈倪M意見。
4.恰當?shù)恼n堂小結
恰當?shù)恼n堂小結是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的點睛之筆。課堂小結是對零散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使模糊不清的知識清晰明朗,錯誤的認識及時得到糾正。在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生生評價和師生評價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共同回顧了“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細胞凋亡和壞死”的主干知識,并對學生進行“關注老齡化問題,關愛老人”的情感教育,達成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
5.教學效果調查
問卷調查是學生主導的問題式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此茻狒[的一節(jié)課,是否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在課后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93.7%的學生肯定了學生為主導的問題式教學,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欲。4.2%的學生認為在掌握知識上,學生主導的問題式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通過進一步的交流后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他們只關注最終需要掌握的知識,對如何獲取知識并沒有過多的要求。2.1%的學生表示不適應這種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學生的自學能力較低,學習自信心不足,同時也不善于和同學合作交流。
1.教學收獲
本節(jié)課采用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能認真積極地進行課前準備,研究教材、教輔,上網搜索相關資料,有效發(fā)揮小組合作探究的優(yōu)勢,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通過展示自我鍛煉了膽識,提高語言表述的能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在輕松快樂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教學難點——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qū)別。
2.不足與改進
一是課前準備時間不足。高中學生學業(yè)較為繁重,小組成員討論交流的時間比較有限,一周的準備時間可能比較緊張,應適當延長課前準備的時間,使得學習小組有充足的時間搜集與學習相關課文與資料,并進行討論與交流。
二是問題題型和所考查的內容比較單一。小組設計的問題題型比較單一,大部分題型是選擇題,問答題與填空題的偏少。且多是考查一些易錯的知識,如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qū)別、衰老細胞的細胞核體積變化等,造成了同一知識在不同小組多次出現(xiàn)。因此,教師應在課前2—3天對各小組的問題題型和考查的內容進行摸底,提出適當?shù)慕ㄗh或協(xié)調,使得題型多樣化,考查的知識全面、深入。
三是小組分工不夠明確。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導致有的學生身兼多職,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事事。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小組長要充分發(fā)揮統(tǒng)籌安排的職責,讓每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組不可缺少的一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形式,使每位學生在每次活動中都有機會擔負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是有的小組霸占話語權。有的小組學生過度展示,且出現(xiàn)“偏題”“跑題”的現(xiàn)象,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如何既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又能保證課堂氣氛“活而不亂”,教師如何做到“該忍的時候不能說,該說的時候不要忍”,筆者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與總結。
此外,并非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采用學生自主式的問題教學。知識容量相對比較少、內容比較直觀淺顯的課程較適合開展學生自主式的問題教學,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保蝗私贪娓咧小渡铩け匦?·遺傳與進化》的“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以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的“種群的特征”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等。
學生自主式的問題教學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述和溝通協(xié)作能力,有利于啟迪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是筆者對問題式教學的一種新的嘗試,在課堂教學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何發(fā)揮學生自主式問題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還需要在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深入實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文,王海燕.拋錨式教學模式(一)[J].外國教育資料,1998(3).
[2]高文,王海燕.拋錨式教學模式(二)[J].外國教育資料,1998(4).
[3]藍志雯.論中學歷史課拋錨式教學[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4]張麗芬.論拋錨式教學設計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