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雯
在我看來,班里的包XX安靜得像空氣,時常凝望、發(fā)呆,甚至可以拿著一片樹葉玩耍很久,她似乎也不介意其他同學對她的“遺忘”。她行為舉止正常,但是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躲在角落里。在學校里,她從來不主動與同學說話,也不與同學玩耍,上課不敢舉手發(fā)言,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時,聲音幾乎只有她自己才能聽到,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好似“曇花一現(xiàn)”,要么簡單地回答“是”“好的”,要么逃避。如何打開她緊閉的心門,幫助她走出自己的世界?我決定做一個“騙子”老師。
(一)成因分析
1.留守兒童“綜合征”
據了解,包XX的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平時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年老體衰,生活方式單一,和她的交流不多,她也沒有和外界交流的機會,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兒童。家庭結構單一,失去了“多交往”的生活環(huán)境,客觀條件上就壓縮了她的活動天地,即使偶有交往,也是單一化的應付,這就造成了她怕交流、不會交流的窘境。
2.交往“斷乳期”缺失
孩子最好的交往者就是父母,這種交往給孩子的慰藉及關愛會讓他們產生交往的欲望。包XX的奶奶受年齡和性格的限制,和她幾乎零交流,使她感覺沒有愛的雨露滋潤。父母們都忘記了巧妙地化解和幫助孩子理解他們不在身邊的原因,因而孩子沒有完整的情感“斷乳期”。孩子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應該讓他們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分離的時候,沒有合理的“心理斷乳”,不僅會導致孩子的怨恨及孤獨感,還會導致他們產生較強的排斥感。
(二)輔助措施
1.“騙”存在感
了解包XX的情況后,我知道要樹立她的交往自信心,要讓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對我很重要。我和她交流時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沒有你,我怎么辦?”讓她知道,我很重視她,她對我很重要,幫助她樹立交往的自信心和存在感。人認識及感知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時,需要豐富的活動做內因激活,在直觀、立體的活動中,感受行為的存在和價值。針對這個特征,我時常把自己演繹為一個“需要幫助的可憐人”,讓她幫幫我。上課的時候需要回答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我總是在她回答后補上一句“謝謝你幫我們解開了困惑”,哪怕我們真的沒有聽清她說什么,但是我也不想讓她有“雪上加霜”的二次傷害。孩子就是孩子,需要借助“孩子氣”打開她的心扉,孩子的辨識能力和觸碰的環(huán)境是有限的,只能用簡單的行為和語言表達。我把她帶入到一個生動的情境中,使她正確地感受現(xiàn)實生活,讓她知道 “喜歡或不喜歡”都要表達出來,激發(fā)了她的存在感,我覺得一切“欺騙”都有價值和意義。
2.“騙”好人緣
好人緣都是自己付出換回來的,因此,我教會她主動與人交往,明白“人幫我、我?guī)腿恕钡暮唵谓浑H策略。在其他學生眼中,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受歡迎的人”,但是這樣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卻主動幫助他們,這就給其他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闖入者”的機會。我曾不止一次對其他學生說,是包XX幫你們整理了書桌,盡管這是我提前安排她去做的,我想幫助她攢好人緣,改變她被排斥的不利局面。
我們時常說教育不能用“哄、嚇、詐、騙”的極端手段,要真誠面對,但是我覺得善意的“謊言”能改變學生的世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單純得像一杯清水和一張白紙,這些“騙術”能消除她心中的“隔膜與憤恨”,甚至讓她覺得這世界一直沒忘記自己。
我對每個學生都有最美的“預見”,學生何嘗不是對我也有期許,我想當他們改變和進步的時候;當他們長大變得外向樂觀的時候;當他們能應對復雜交往的時候,她一定能記住老師的“謊言”,但是她一定不會拆穿我的“騙局”,我愿死心塌地像石頭鋪在地上,墊起她張望的腳尖。
[1]張萬敏.淺析家庭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10).
[2]萬增奎.教育行動研究的構思與設計[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