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溫州 325000)
1.明辨網(wǎng)絡話語生態(tài)中存在的偏激、失序表達等問題。
2.剖析“評論”,概括全面看問題、理性表達的方法策略。
3.通過寫話實踐,理性表達觀點。
4.討論網(wǎng)絡話語生態(tài)特點,培養(yǎng)自覺的公民意識。
1.中學生具有強烈的表達意識,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理性思考”并沒有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意識,容易盲從、輕信。
2.對社會熱點事件有極高的關注熱情,但話語表達易情緒化、偏激化。
【導語】
社會氣象萬千變化、世事繁雜紛蕪,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事件、現(xiàn)象?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每個普通個體擁有強大的話語權。論壇、微博、博客……幾乎每一個事件,迅速傳播,引起公眾的評說、議論、爭辯。怎樣合理表達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應該具有一種怎樣的表達素養(yǎng)?
1.看“撐傘圖片”說關鍵詞
活動一:看一組撐傘的照片,說說每張照片的關鍵詞。
圖片關鍵詞總結:
圖1:母親為孩子打傘圖——呵護、母愛。
圖2:女孩為行乞者打傘圖——關懷、悲憫、正能量。
圖3:情侶相依打傘圖——溫馨、溫暖、甜蜜。
圖4:下級為官員打傘圖——官本位思想、權貴意識、拍馬行為。
【教師引導】
打傘,最簡單的行為,卻折射人生百態(tài),透出不同的情愫。
看到母親為孩子打傘,我們會想到呵護、母愛;看到打傘相依的情侶,溫馨、溫暖、甜蜜會感染我們;網(wǎng)上盛贊的女孩為行乞者打傘的照片,其人性的悲憫情懷讓人感動,也讓關注弱勢群體的正能量得以傳播。而看到官員由他人為之打傘的新聞報道,我們本能地反感這種官本位思想、權貴意識,厭惡可能存在的溜須拍馬行為。那么,學生為教師打傘呢?經(jīng)由網(wǎng)絡發(fā)酵學生為教師打傘會引起怎樣的熱議?
2.議“撐傘事件”的評論,全面客觀看問題
小學生為女教師撐傘事件:
2015年4月30日,有網(wǎng)友曝出一組據(jù)稱系學生出游給老師打傘的照片,稱“現(xiàn)在的老師也真是牛了”。這組圖片共三張,圖中顯示一名成人正帶領一隊學生觀光,隊伍后方背著書包的一短發(fā)男孩在給一名長發(fā)女子撐傘,該女子戴著墨鏡。此后,女子坐在長椅上,男孩依然為其撐傘。由于攝影角度關系,難以看清男孩表情,該女子則表情坦然。
網(wǎng)友看圖后紛紛指責該教師行為惡劣,缺乏師風師德,批評其行為任性、霸氣、沒有師德。也有人發(fā)出了不同聲音。
活動二:評論“評論”,把脈語言表達。
媒體上的相關評論:
[評論1]
就算學生主動,這樣的老師也是師德有問題……從這個圖看得出這種老師平時接受多少學生的好處了。這不是一般的好處,而是要別人伺候她。不談師德了,做人都有問題。(新浪網(wǎng)友)
[評論2]
我個人覺得不是老師有問題,是社會出問題了,道德出問題了。教育方面是沒問題的。能主動給老師打傘,說明老師教育的成功,教會了孩子學會感恩。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是正面的,不該這樣讓一群充滿了極端思想的人來混淆視聽。(新浪網(wǎng)友)
[評論3]
當然,我也不否認,為他人撐傘也可能是為了討好別人,但小男生為年輕女教師撐傘,如果是自愿的,這種對年輕女教師的愛護,恰恰是孩子陽剛和紳士的表現(xiàn)。(《新校長》)
[評論4]
從學生角度而言,這或許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敬意。但從教育角度來看,讓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踮著腳給自己撐傘,可能會成為不良示范,對處于人格形成期的中小學生可能有不可忽視的潛在負面影響。(《人民日報》)
[評論5]
在不確定傘下的女教師當時包括身體狀況在內(nèi)的具體細節(jié)情況下,僅憑一組照片、幾個表情,就對這位女教師口誅筆伐,并且讓這個打傘的小學生跟著躺槍,這無疑不妥。應該說,這也不是圍觀者的目光太犀利,而是不同人群的情緒反差太大,很多人的聲音似乎不在同一個思維頻道上。(《長沙晚報》)
“評論”總結:
[評論1]帶有偏見且武斷。把原有的“打傘”就是為拍馬的思維定勢遷移到這個事件中來,認為這個小學生也是在拍馬。
[評論2]“不是老師有問題,是社會出問題了,道德出問題了”強加邏輯關系,妄加揣測。
[評論3]承認不同意見,以退為進,表達“這一個”可能帶有的特殊性。
[評論4]分不同角度來看問題,使自己的表達言之成理。
[評論5]設下前提(“在……情況下”)來評析。因為事情是動態(tài)生成的,而照片是靜態(tài)的畫面,用事實說話,就不能單憑一張照片、一句話語妄加評論
3.評“雨傘爸爸”,理性表達觀點
“雨傘爸爸”事件:
2015年9月10日,一張拍攝于紐約皇后區(qū)的馬路上的照片,先是感動美國,后由歐美到亞洲,不斷瘋傳刷屏,短短13個小時,感動了全球超過250萬人。其畫面內(nèi)容:滂沱大雨中,一對父子走在人行道上,父親穿著襯衫,手提公文包。盡管全身濕透,但是爸爸右手的雨傘仍堅定地舉在兒子的頭上。萬千網(wǎng)友稱之為感動世界的“雨傘爸爸”。
第一階段評論:
?凌晨看到這張照片,在洗手間淚流不止。
?馬上打了電話給爸爸媽媽。
?父愛如山。
?左手提的是事業(yè),右手撐起的是責任,背上扛的是風雨……
第一階段的評論更多的是因為樸素的個人生命體驗被喚起,或許是因為,無論種族國別,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也都有一位這樣為我們撐傘的爸爸。
可是,據(jù)查證,這位“雨傘爸爸”是曾在中國商務部就職而現(xiàn)就職于美國摩根銀行的天津人。這位感動美國的“雨傘爸爸”轉身了,而且是一位華人。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中國人,網(wǎng)友評價從起初的盛贊與感動,立即轉向習慣性批判“中國式”教育,轉變成育子方式的討論。
第二階段評論:
?太溺愛孩子!怕凍著怕摔著怕餓著,所以干脆什么事都幫小孩做了。
?極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可以兩個人一起撐啊,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是天經(jīng)地義的。
活動三:跟帖評論,理性表達。
【教師引導】
如何評論“雨傘爸爸”?新浪網(wǎng)發(fā)起“父親為兒打傘全身濕透,你怎么看”主題討論,請試著跟帖討論。如何研究具體事實?如何切入看問題的角度?如何縱深分析?這是我們每個人面對社會公共事件應有的思考姿態(tài)。網(wǎng)絡公共領域的話語,開放、互動、自由,更重理性、平等表達。仿照我們上述分析出來的理性表達的方法,摒除武斷偏見,試著理性表達觀點,不妨從模仿以下句式開始:
(1)我也不否認……然而……
(2)從……角度而言
(3)在……情況下
(4)或許……也可能……
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風盲從,獨立自主地表達、合法合理地表達、自負其責地表達、目的明確地表達、面向公眾地表達,在表達中突出主體意識、權責意識、功能意識、讀者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規(guī)范意識,是我們的追求。
1.網(wǎng)絡話語的生態(tài)特點
活動四:以兩個社會熱點事件為例,用自己的話語概括網(wǎng)絡話語的生態(tài)特點。
事件1:范瑋琪曬娃遭罵
范瑋琪因為在9月3日閱兵當天在微博曬娃,遭遇大量網(wǎng)友的攻擊謾罵,許多人怒指范瑋琪不愛國,如:“別的明星都在秀國家,而你們?nèi)栽谛愫⒆??!薄澳愣疾魂P心國家大事的嗎?”隨后范瑋琪發(fā)文表示:“真是對不起,因為分享了一張兒子的照片,讓大家不高興了。”
事件2: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
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一女司機被后方小車司機張某逼停后拖出車外,遭暴打,男司機多次狠踢女司機臉部。網(wǎng)友群起憤怒,同情女司機而譴責男司機沖動魯莽,甚而大罵男司機“喪盡天良”“人渣”。男方行車記錄儀曝光女司機惡意別車真相后,輿論風向出現(xiàn)驚天逆轉,為男司機“點贊”甚至稱之為行俠仗義的英雄、俠士,而對女司機嗤之以鼻,道德評價的漩渦風起云涌。
網(wǎng)絡話語的生態(tài)特點概括:
網(wǎng)絡話語生態(tài)特點整體趨于理性,但是仍存在表達失序、極化偏激、拒絕思辨、人云亦云、法制意識淡薄等特點。
網(wǎng)友將曬娃視為不愛國,其中的推導鏈條大概是:曬娃—沒有看閱兵—不愛國。稍作推敲,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謾罵是不講邏輯的。網(wǎng)友用這種荒謬的邏輯來進行道德綁架,無數(shù)類同跟帖迷失自我的判斷,甚至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丑混淆。對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網(wǎng)友由不問前因后果而口誅筆伐再突轉至盛贊,對其行為涉及故意傷害和尋釁滋事卻視而不見等,都是表達拒絕思辨、缺乏理性的表現(xiàn)。
2.理性表達意識
活動五:討論“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自覺的理性表達意識,做到理性表達”。
【教師引導】
我們中學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初步萌芽的關鍵時期,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如何價值導向正確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全面客觀地看問題,明辨是非、鑒別美丑的理性辯證表達,是一個具有平等意識、權利意識、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
【教師總結】
自覺即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風盲從、廣闊的視野、理性思辨……網(wǎng)絡話語的表達需要理性,在公共生活中為人行事更需要理性。它,是一種思維方法,更是一種生活的姿態(tài)——理性精神。
符號化思維、公眾預設立場,表達上的情緒化,非此即彼式的思維方式,傳播斷章取義,等等,都是自媒體時代表達的典型特征。以負責的態(tài)度辯證地思考,“我”的聲音很重要。
這個教學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跟風盲從的能力,并學會獨立自主地表達、合法合理地表達、自負其責地表達、目的明確地表達、面向公眾地表達,在表達中突出主體意識、權責意識、功能意識、讀者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規(guī)范意識。
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鄭老師選取個人話語自由的網(wǎng)絡語境的“理性表達”,切合當下寫作表達的要義。這也是對成長中的學生作必要的責權意識的引導。因為近年來,新媒體因其顯著的技術優(yōu)勢和門檻低、限制少及交互性強等特點,成為公眾自由發(fā)表意見、進行利益訴求的重要平臺。然而,它在促進公眾表達民意、參與公共事務的同時,也逐漸呈現(xiàn)出“非理性表達”的形態(tài)。網(wǎng)絡上充斥著偏激的、情緒化的言論,甚至謾罵、侮辱的言辭到處都是,這給新媒體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危害。訓練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全面看問題、理性表達”,意義重大。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鄭老師以有梯度的語文學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了“說關鍵詞”“評一評”和“寫一寫”等“學的活動”來引導學生全面地思考、理性地表達觀點,從而形成表達的能力。“學的活動”這種教學形態(tài),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最大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主動而有質量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以真切的體驗激發(fā)深度思維,促進有意義的學習。這一教學設計努力將知識、體驗、感悟相融相構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始終緊扣對事件的感悟、感受和認識,體現(xiàn)了“教是為學、讓學”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