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寧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唐朝時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在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交流往來的歷史中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近代中國為求得西方先進科技而往日本派遣的一批留學生也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歷史作用,二者間的異同因素也對未來中日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唐代時,日本作為國力較弱的一方,向唐朝派遣留學者。
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支使節(jié)團隊,這些使節(jié)被稱為遣唐使。
當時的唐朝,是東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最先進的國家,不僅疆域遼闊,國力強大,對待其他國家及民族的政策也相當開明,吸引著東亞、西亞眾多國家與唐朝進行友好往來。這一時期的唐朝,政治開明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昌盛、文化絢爛多彩,在亞洲地區(qū)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此時的日本,仍處于較為原始落后的奴隸制社會時期,國內(nèi)矛盾尖銳,政治不穩(wěn)定,經(jīng)濟落后,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長期被東亞各國忽視與孤立。為了改變落后的現(xiàn)狀以及加強與唐朝的親密友好關系,日本做出了派遣赴唐使節(jié)團的決策。
近代,中國作為國力較弱的一方,向日本派遣留學者。
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更急切地希望找到一條救國之路,有識之士開始對日本進行探究,一股留日熱潮開始興起。
此時的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發(fā)展資本主義,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學習西方后,日本不到半個世紀便已強大起來,經(jīng)濟的實力帶動軍事的力量,在甲午戰(zhàn)爭中將中國打敗,更是宣告了曾經(jīng)落后于中國的日本經(jīng)過改革,早已比中國先進許多。
在這樣的差距下,中國派遣留日學生,是學習西方、效仿日本維新救國的最好辦法。
據(jù)日本學者藤家禮之助的《日中交流二千年》記載,唐代時日本政府正式派遣的遣唐使團隊共有十二次,此外還有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大使。
從七世紀初到九世紀末,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團隊從規(guī)模小、人數(shù)與船只少、籌劃簡陋逐漸轉變?yōu)橐?guī)模大、人數(shù)多、籌劃精密,甚至同一次派遣出不同批的船只前往唐朝學習。
另外,這些遣唐使中包括大使、副使、藥師、畫師、樂師、工匠、水手以及僧人等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才,這些成員都經(jīng)過日本朝廷的嚴格選拔,才學出眾、漢學水平較高,且不乏儀容端正者如栗田真人,以及留在唐朝得到晉升者如藤原清河等。
清末時中國留日學生人數(shù)如下表:
時 間 留日學生人數(shù)1896 13 1898 61 1901 274 1902 608 1903 1300 1904 2400 1905 8000 1906 12000 1907 10000 1909 3000
唐代日本遣唐使團隊人數(shù)在1000以內(nèi),從一百多人的團隊增長至六百多人的團隊,而清末中國留日學生人數(shù)則呈爆炸式增長,從開始的十幾人增長至一萬多人。且遣唐使人數(shù)增長是在兩百多年的時間內(nèi)完成的,而清末留日學生在1896年至1909年的二十多年里就完成了爆炸式的增長。另外,遣唐使成員的身份地位各異,有朝廷官員,也有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才,而清末留日學生則主要集中在當時的青年學生群體中,年齡與職業(yè)都較為集中。
首先是使節(jié)團的接待和安置問題。日本學者大庭修也說:“不論抵達唐土何處,當?shù)毓賳T即按接待外國使節(jié)規(guī)定予以接待,同時報請長安,根據(jù)指示決定入京人數(shù),按公差由各州縣順次護送至長安。” 遣唐使前往長安路上的費用均由唐朝政府負擔。到達長安后,更是有專門的政府官員接洽、安排,將遣唐使的住宿等一干問題都安置妥當。
在教育和管理的問題上,唐朝政府對日本來的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視同仁,將日本學生安排進入國家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學習,且學生一經(jīng)入學,費用也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同時,唐朝政府對于日本留學生的管理也十分嚴格,學生須參加旬試、歲試、業(yè)成試三種考試,懲罰制度也很嚴苛,嚴重者甚至會被勒令退學。此外,唐朝政府還專門設置了針對留學生的功名考試“賓試科”,如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就曾考取進士。
最后是遣唐使歸國的問題。唐朝政府對于遣唐使歸國的請求給予了各種方便,甚至還贈送各類禮品,如武則天就曾贈送日本留學僧《經(jīng)律論》等佛教經(jīng)典。遣唐使甚至可以破例攜與自己成婚的唐朝女子回國。唐玄宗還曾親自賜予歸國遣唐使御詩,可見情誼之深厚。
首先是中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說道:“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學子,相率求學海外?!鼻逋⒌墓賳T們紛紛鼓吹派遣留學生,特別是王公子弟們,號召青年們留學救國。
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成為了清政府認為的留學首選之地。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曾分析留學日本的幾大好處:“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二、去華近,易考察。三、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四、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jié)而酌改之。五、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于此。”可見,相比于前往歐美等西方國家求學,官方更傾向于派遣學生前往與中國國情更相近的日本留學。
在政策上,清政府給予留學生極大的優(yōu)惠。1901年,張之洞和劉坤一合奏《籌議變通政治人才為先折》,主張倡導、獎勵留學。清政府更是實施專門獎勵留學的政策,給予優(yōu)秀的自費留學生進士、舉人身邊并授予官職,而無留學資歷的進士、舉人則無官職。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吸引中國的留日學生。1898年,文部省專門學務局長上田萬年發(fā)表文章《關于中國留學生》,指出:“吾人須視中國留學生之教育問題為我國教育界之一大問題……彼等留學吾國,窘乏頗多,故不論外務省或文部省,宜具列理由謀于國會,務以我帝國全國之力,謀求協(xié)助彼等獲得成功之門徑?!比毡菊€特意為中國留學生設立專門的學堂、科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做法在客觀上都十分有利于中國的留日學生。
首先是在政治、經(jīng)濟制度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影響。日本遣唐使歸國后,利用在唐朝所學知識,模仿唐朝在日本建立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例如著名的日本社會政治變革運動大化改新。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經(jīng)由這些改革,日本逐漸由落后的奴隸制向封建制度過渡。
其次,在文化方面,遣唐使帶回了中國的漢文,唐朝的詩集與經(jīng)書也在日本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同時,大化改新在教育方面效仿唐朝,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國學,完善了日本的教育體系。
另外,還在社會風氣、審美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日本以唐為美的審美傾向,建筑、服飾、飲食都向唐朝學習等,這些都深刻體現(xiàn)了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的作用與影響。
首先是政治方面。留日學生歸國后,極力主張民主政治,大大推進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先進的留日青年代表如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人,先進政治社團如同盟會、光復會等都是以留日學生為主要力量。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影響。留學生將日本先進的新文化引入中國,日本東京成為重要的思想傳播中心,留學生們在這里創(chuàng)辦報刊、翻譯著作,對新文化在中國的介紹與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留日學生對我國軍事近代化的影響。清政府于1906年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學習海事海軍方面的技術,這些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清政府派遣的陸軍留日學生進入日本的成城學校和振武學校,學習先進的陸軍知識技術,歸國后也對中國陸軍的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由以上唐代日本遣唐使與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異同比較可以進一步思考現(xiàn)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問題。
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從長遠來看,雙方無疑是互利共贏的。無論是遣唐使還是留日學生,所派遣者知識文化水準較高,且學習意愿強烈,歸國后都做出了杰出貢獻。而官方的政策態(tài)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交流,無論是唐代還是近代,中日兩國的官方都對這樣的文化交流持積極的支持態(tài)度,這一方面吸引著留學者前往,另一方面也為留學者的生活以及有效的學習提高了極大的便利。
綜上,無論是唐代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還是近代中國所派遣的留日學生,都為現(xiàn)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極好的范本。
[1] 李喜所. 清末留日學生人數(shù)小考[J]. 文史哲,1982(3)
[2] 徐志民. 唐朝怎樣對待日本留學生[J]. 世界知識,2016.(8):62-63
[3]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五集,中華書局,1989年,第821頁
[4] 張之洞:《勸學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39頁
[5] 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三聯(lián)書店,1983 年,第 25頁
[6] 朱華. 晚清留日學生與中國公學[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5):105-111
[7] 李志民. 唐朝政府對日本遣唐使團的政策和禮遇[J].商品與質(zhì)量,2010.(10):118
[8] 李玉梅,趙遠,郭曉璇. 近代留日學生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研究[A]. 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