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林
摘 要:本文通過對君子的品格、君子之德、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處世態(tài)度等論述,闡發(fā)孔子君子之道。以及君子人格化理論,對于現(xiàn)實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基于人性的現(xiàn)代管理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君子;仁義;思想;管理;人格化
0 引言
“君子”是孔子作為培養(yǎng)人的人格準則,在《論語》一書主要論述其品格、做事的原則、風格、態(tài)度、以及其精神追求,闡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 孔子的君子之道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了108次,可以說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不厭其煩地對他的學生們講君子是怎樣的,小人又是怎樣的,君子小人兩相分別,彰顯君子品格,孔子提及“君子”一詞,僅次于仁(109處),遠多于禮(75次),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有19處。
孔子顯然是希望弟子們能把君子的準則作為自己的準則,把自己培養(yǎng)、塑造成一名真正的君子。因此,《論語》就是在講述“君子”之道的一本書,深刻領會孔子“君子”之道理論內涵,我們就真正把握了《論語》這本書的精髓。本人嘗試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孔子的君子之道:
1.1 君子的品格
孔子認為君子是有理想有人格的化身,君子的反面是小人,通過與小人對比,突顯君子品質。他們在意見的表達 ,逆境中對其本真的固守,對待事物原則的堅持,做事的風格與準則各有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篇)君子對于某個人的意見該贊同,該反對時反對,有自己的看法;而小人都一味贊同,沒有對錯之分,針對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沒有自己的觀點
君子堅持原則,不因他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自身看法,失去自我;小人則結黨營私,無原則,無立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第十章)
君子依靠自己能力做事,不成功時也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會怪罪他人?!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第二十章)
君子以義為本,只思慮此事當做不當做,無私無欲;成人之美,錦上添花,樂于助人;因他人成功而愉悅,不嫉賢妒能,總是善于幫助他人;小人則以利為先,處處以利為唯一標準,計較個人得失;嫉賢妒能,唯恐他人超過自己?!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第九章)
1.2 君子之德—仁、知、勇
孔子認為君子之道有三,仁、知、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現(xiàn)實社會中,每個人難免會不被人理解,而君子不會因他人的不理解而沮喪和困惑,悲傷而痛苦,難過而失去理智。所以君子不但是一個仁者,更是一個智者?!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也?!保ā墩撜Z.學而》)
君子仁義為先,智者天下。兩者區(qū)別在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本右匀柿x取天下,且勇與為天下,仁義為本,勇為用,有勇而無義,不可為君子,所以君子仁義為上,有勇而無義為禍天下,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禍社會而為盜賊。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是也。
1.3 子篤行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孔子所關注的問題。因為君子所追求的事業(yè)是正義而偉大的事業(yè),順應民意和潮流,開始時力量總是很弱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君子在處于極端窮困條件下,還能固守自己的志向,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還能堅持自己的追求。君子固窮,并非本來就窮困,天生就窮困,而是其窮而彌堅,固守本性。而小人則做不到上述種種,守不住本心,把持不住而會亂其性。
而且還將其當作磨練其心智而的必經過程,君子不但能守住本性,而且在其身處貧窮,困境,逆境時,也能保持樂觀心態(tài),積極向上?!熬又畬W,非為通液。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始終而心不惑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君子之樂也。
1.4 君子的精神追求—仁義
君子是孔子的自身人格的化身。君子以仁義為擔當,強調中庸之道,仁者,愛人。仁,人也。故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義。求仁而得仁,求義得義?!爸臼咳嗜耍瑹o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又 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保ā墩撜Z.述而》)
君子做事準則是義,即其價值取向,但求行為本身正當與否而不是其他?!熬又谔煜乱?,天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君子也不否認人們對正當利益的追求,認為這是正當之舉,不是不義的行為??鬃釉唬骸熬右粤x為上”。(《論語.陽貨》)又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土,吾亦為之,如不可求一吾所好。”(《論語.述而》)
當然,如果違背義的行為,即使再有利也不應當做,是不義的行為?!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
對于富與貴的追求,是人們的正當欲望,無可厚非,但前提是不傷害仁義,不違背做人的根本原則。所以“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君子并非天生的,要成為君子,必須要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才能明明德,才能懂得仁義之道。不學無以為道,就是這個意思。
故君子最高的追求就是仁義之道,并可以為此不惜犧牲一切。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就死而無憾了?!俺劦?,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 孔子君子理論在修養(yǎng)道德、基于人性的現(xiàn)代管理思想 、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xiàn)實意義
2.1 道德修養(yǎng)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礎
孔子論君子,多指居家治國和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來高尚德行的人。他認為“德”是評價一個人的主要標準。修德的具體內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雍也、衛(wèi)靈公》)這是從人際關系和行為方法上論仁,因愛親人而愛人,因己之立達而使人立達,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維護本族本國安寧而不侵犯他族他國。仁的另一層含義是指“克己復禮為仁”,即不斷克服自己日益增長
君子不重視物質方面的享受,而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做事勤勞敏捷,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君子應該廣聞博學,這樣才能為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
君子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做事有原則,做人要謙虛,思考要全面,做人做事要符合“禮”,不看重眼前利益,而是有長遠眼光,這樣才能受人尊敬,有人支持,才能憑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才能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去奮斗;
君子的為人可以說是人們的楷模,如果我們普通人也能做到對君子的要求,那我們也能夠成為君子,君子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孔子所提出的有關君子的言論很接地氣,盡管成為一個君子不容易,但只要努力并且嚴格要求自己也是能夠實現(xiàn)的。
所以,如果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君子,那么這個世界將是一個充滿情感、道義、原則和美好的世界,孔子為我們刻畫的君子的美好人格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去追求和實現(xiàn)的,所以說孔子有關君子的言論是應當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的,尤其是在社會風氣日益浮躁,人們的道德水準日益下降的今天,應該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當今社會大部分的人們似乎以追求金錢為主要目標,忘記了禮義廉恥,忘記了理想抱負,忘記了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并且還贏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和贊同,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在大部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已經扭曲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所以重新提出孔子的君子論,重新提出君子的價值觀,道德觀,可以說對扭轉和改善現(xiàn)在的社會風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值得欣慰的是,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地重視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等傳統(tǒng)思想,從少年兒童階段就開始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使得他們的品德更為高尚,境界更為高遠
朱熹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蹦蠎谚J為孔子學說與《論語》具有不朽價值。后世學者慎思明辨,融會有得而見之艱難,必可得到自證。
2.2 君子人格化思想在現(xiàn)代管理思想體系體現(xiàn)
君子為政以德的管理方式:以德治國的價值導向,身正令行的榜樣作用,寬猛相濟的控制手段 ;
君子修己安人的領導方式: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修己安人的人事管理,修己安民的組織管理;
義利合一的經營方式:義以生利的價值理念,取之有道的行為準則,先義后利的行為追求;
君誠信為本為的經營道德:以誠待人的經營原則,無信不立的經營規(guī)范,富而好德的經營境界;
君子求真、向善、愛美三者惟一,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以及追求禮、 義、 和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
綜上所述,對建立現(xiàn)代組織治理體制和制度,營造愛崗敬業(yè)氛圍,構建誠信、敬重他人的和諧美德,確保組織有效運行現(xiàn)代管理實踐一脈相承。
2.3 君子的人格引領社會風尚,構建和諧社會
“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愛就是君子之愛,即為君子的人本思想。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過猶不及,恰到好處的適中,是自恰?!爸杏怪疄榈乱玻踔烈雍?!民鮮久矣。”
孔子以仁學為中心,弘揚仁學精神,提倡惻隱仁愛之心,反求諸己的做事準則,闡發(fā)君子做人、為政、交友、天命、經濟、生態(tài)等領域的思想,始終以 “仁”貫之的精神。 “以不忍人之心,施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君子以“仁”“義”“禮”為化身,注入中華禮儀文明之中,凝聚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發(fā)之于心,施之以行,以身作則,厚德載物。
君子求和,和而不同,求天道,仁德歸于天命,天人合一,和為貴,和合為道,是君子所追求之哲理,更是為人之道,為政之本。
這些君子理論對于今天建設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孔子用“君子”作為培養(yǎng)人的人格準則。通過對君子的品格、君子之德、君子的精神追求、君子的處世態(tài)度等論述,闡發(fā)他的君子之道。以及君子人格化理論,這對于現(xiàn)實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基于人性的現(xiàn)代管理思想 、構建和諧社會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論語 孟子[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11
[2]張煥君 謝耀亭著,一本書讀懂儒家文化[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 2012.1
[3]彭新武等著,管理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