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這個名字,從我們認(rèn)識他起,就是一個傳奇:在布衣時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疆為名將,在朝廷又為良相。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本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不過,更讓后世之人為之高山仰止的是范氏家族800年興盛不衰的千古傳奇。但是對于范仲淹來說,這一切的奧秘,只不過是因為他做對了8個字罷了。
自立,是一個家族立足的根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兑捉?jīng)》中的這一句經(jīng)典,向來被中國人當(dāng)做安身立命的根基。越是有遠見的家長,越是明白一個家族的延續(xù)必須學(xué)會自強自立。
公元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離世,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可就是這樣一位位極人臣的朝廷顯貴,卻沒有給后世子孫留下半點財產(chǎn),甚至死后連一所像樣的居所也沒有。而這只不過是他一生恪行自強自立的一段剪影。
北宋僧人釋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記載過一則名為“斷齏畫粥”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求學(xué)的時候,因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到應(yīng)天書院刻苦攻讀,一位家境優(yōu)渥,和他相交甚篤的同窗,見其生活困頓,便讓家人送飯時多捎上一份,準(zhǔn)備贈與范仲淹。范仲淹雖然十分感激,但他卻再三謝絕道:“我多年吃粥已經(jīng)習(xí)慣了,如果驟然吃上你送來的美味佳肴,以后粥就再也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好意我心領(lǐng)了?!?/p>
一個人最為難得的便是認(rèn)清自己,你永遠無法依靠別人的幫助過好自己的一生。想要改變命運,你必須拼盡自己的全力去爭取。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古來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正是因為這股“倔強之氣”,若干年后,范仲淹不僅在政壇上叱咤風(fēng)云,在文壇上堪稱一代宗師,更加為整個范氏家族塑造出了自強不息的風(fēng)骨,成為一個家族傳承不絕的根基。
讀書,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源泉。
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歐陽修曾經(jīng)說過:“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p>
公元1015年,26歲的范仲淹苦讀及第,此后雖有波折,但是官運還算不錯,從主政一方,到官居廟堂,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不過短短28年的時間。讀書改變命運,古時如此,即便到了現(xiàn)代,依然是很多寒門子弟興家旺族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
范仲淹在與家人的書信《與中舍書》中,曾和兄長范仲溫談?wù)撨^子侄們讀書學(xué)習(xí)的問題,為此他提出了兩點建議:
一、要督促孩子們發(fā)奮學(xué)習(xí),每天必令其鉆研功課,苦讀苦練,決不能讓他們得過且過,混天度日。
二、要讓他們了解,只有學(xué)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說這些話的時候,范仲淹早已經(jīng)是朝廷重臣,兄長范仲溫本意是想讓他幫忙,給自家孩子走走后門,但是卻被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后來,范仲淹還專門撰寫了《訓(xùn)子弟語》,其中有兩句著重強調(diào)了讀書的重要性:“耕讀莫懶,起家之本;字紙莫棄,世間之寶?!?/p>
在范仲淹的教育下,范氏子孫無一不在學(xué)業(yè)上奮發(fā)上進,后來更是名臣良相輩出,成為世間美談,為時人所景仰。
正如蘇軾在《三槐堂銘》中所言:“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讀書,不僅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一個家族走向興盛的不竭動力。
清儉,一是個家族不敗的基因。
范仲淹在晚年回顧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時,曾經(jīng)留下一句話:“老夫平生屢經(jīng)風(fēng)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p>
《范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中也有記載:“公雖貴,常以儉約率家人?!?/p>
范氏家族中除了范仲淹,名氣最大的應(yīng)該要數(shù)范仲淹的次子范純?nèi)柿恕!端问贰穼Ψ都內(nèi)实脑u價很高:“純?nèi)市砸囊讓捄?,不以聲色加人,誼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自為布衣至宰相,廉儉如一,所得奉賜,皆以廣義莊;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于是,在民間范純?nèi)时愕昧艘粋€“布衣宰相”的雅號,宰相是他的官職,而布衣之說則是因為他清廉節(jié)儉的作風(fēng)。
而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嚴(yán)格教導(dǎo),范純?nèi)试钣畜w會地說:“唯儉可以養(yǎng)廉,唯恕可以養(yǎng)德?!?/p>
古往今來,喜好浮華是年輕人的天性。范純?nèi)式Y(jié)婚時,他和妻子打算以錦羅綢緞作為婚房的裝飾。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將范純?nèi)屎皝碛?xùn)話:“吾家素清儉,安能以羅綺為幔壞吾家法,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dāng)眾焚之于庭。”之后,范仲淹更是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錢財莫輕,勤苦得來;奢華莫學(xué),自取貧窮?!?/p>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如果年輕時貪圖享樂,那么即使家大業(yè)大,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一個家族,如果全部都是鋪張浪費的紈绔子弟,那么家道敗落也就近在眼前。
行善,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宋代錢公輔的《義田記》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范文正公,蘇人也……置負(fù)郭長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中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出納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
意思是說,范仲淹花費巨資購置良田,不是用來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濟貧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
而這只是一個發(fā)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間,范氏一族的后人,還在不斷注入資產(chǎn),形成了一條橫跨了數(shù)百年的偉大的慈善事業(yè)。
當(dāng)然,這樣偉大的事業(yè)也并非一帆風(fēng)順,其中就曾遭遇兩次大難。
南宋時期,因為戰(zhàn)亂,無數(shù)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義田”所剩無幾。如果按照我們慣常的思維,這樣的義舉已經(jīng)堅持了近百年,因為外力破壞,無以為繼,就算棄之不理也無可厚非。但是范仲淹的五世孫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卻勇敢地承擔(dān)起重振義田的任務(wù),他們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私產(chǎn)全部捐獻出來,使義田恢復(fù)如初。
到了明朝,義田再次遭到破壞,當(dāng)時聞名天下的清官蘇州知府鐘況得悉后,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資助,再加上范氏后人的勉力支持,重新?lián)纹鹆诉@項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慈善事業(yè)。
無論是子孫的繼承,還是旁人的援助,范氏一族的善舉之所以能夠贏得后人的云集景從,無非就是在家風(fēng)之中,牢牢印刻下兩個字——“行善”。
《了凡四訓(xùn)》有言:“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币磺械湼P菥探宰援?dāng)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當(dāng)范仲淹在一個家族的靈魂中播下一顆善良的種子,然后子孫后代不斷地施肥灌溉,等到種子長成一棵蒼天大樹,變成護衛(wèi)整個家族的最強大的保護傘。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钡且粋€八百年興盛不衰的范氏家族,卻打破了這仿佛命運枷鎖的宿命。其中的秘密很復(fù)雜嗎?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p>
自立,是一個家族立足的根本;
讀書,是一個家族興旺的源泉;
清儉,是一個家族不敗的基因;
行善,是一個家族強大的靈魂。
牢記這8個字,你便掌握了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