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石春(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一張羊皮鼓,你敲打了一萬年,光陰輪回中,你就成了部落尋路的鼓點;一頂端公帽,你佩戴了一萬年,歲月悠悠中,你就成了部落尋路的羅盤。”
端公舞扇子鼓是祭祀、驅邪、婚嫁、喪事時的道具,其外形如其名,是一種外形如一把橢圓扇子的單面蒙皮的鼓,四周繃皮處有著一圈淡白的羊毛,后面緊挨著一圈黑色的羊毛圍繞在鼓面四周,表現出了羌族對信仰的羊的尊重和信奉。 鼓面的中心是一副八卦陣的圖案,四周連接著八條紅色的斷續(xù)的線條,如太陽散發(fā)的光芒一般均勻的分布在太極圖的四周。以道家太極圖為描繪基礎,圖案承橢圓形狀。因羌族人民喜紅,信奉羌紅的緣由所以太極圖案采取的是半黑半紅兩色。黑色和紅色承S曲線,代表著陰、陽,陰與陽互相包含,相輔相成。鼓把是用藤條圍繞編織成的,長度約15厘米左右,把端穿一個直徑七八厘米的大鐵圈,圈下連著三個直徑三厘米的小鐵圈,每個圈上都套著三個小鐵環(huán),稱為“九連環(huán)”,大鐵圈里又套上六個小鐵環(huán)。
據考證,端公舞距今為止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其與楚宮廷巫舞一脈相承,與民間祭祀活動關系密切,又與屈原的《九歌》密不可分。端公舞的道具叫做法器,做法事常用的道具有扇鼓、師刀子、八封旗、令牌、神棍、牛角號等。端公舞是悼念亡人的民間舞蹈,以歡樂的舞蹈形式酬神和悅神,為人民祈福消災,是巫舞的一種,有著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古樸的原始氣息的祭祀歌舞。
北川縣陳家壩鄉(xiāng)的端公舞——扇子鼓已被列為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古楚巫舞遺風的端公舞扇子鼓對我們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軌跡有著重要作用,所跳的端公舞是巫舞的一種,該民間藝術雖然在近年被保護,但還是面臨失傳??v觀國內外端公舞-扇子鼓的發(fā)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端公舞扇子鼓舞如今已罕見,僅有為數不多的民間藝人掌握此技能。(2)端公舞-扇子鼓只傳授男生,且通常以家族繼承較多。(3)年齡結構以老年人群為主,且多數年輕人對這種獨特的舞蹈不感興趣。(4)端公舞-扇子鼓多以民間藝術的形式存在,缺乏多樣的傳承方式,提高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等成為影響端公舞-扇子鼓傳承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016年7月-8月,我們深入大山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到扇子鼓雖然已被綿陽市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對于這個唯一保留此習俗的陳家壩,學習或有興趣的人數極少,民間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更加重要了??梢妼Χ斯枭茸庸牡谋Wo迫在眉睫,如何發(fā)展與傳承成為關鍵,為了使端公舞扇子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僅傳承其原有的特點,還要順應我們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大眾的審美要求。
原生態(tài)舞蹈元素提煉后運用于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可謂對其傳承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走訪了當地扇子鼓傳人蔣國斌老師,采訪和觀摩扇子鼓的打法、節(jié)奏特點、舞姿動作進行了提煉。
端公鼓舞在民間祭神、驅鬼、求福、還愿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等祭祀活動中表演,表演人員被稱為 “頂神”和“站案”,也就是掌壇師或端公,站案主要從事伴奏,配合頂神者完成法事。以口語說唱及擊鼓伴奏為主要形式,借以奉祀天地鬼神,為人祈福消災。
在舞蹈時一般無樂曲,無歌唱伴舞,憑著鼓點節(jié)奏,響盤敲擊出的不同音響節(jié)奏組合而成。表演開始時鼓聲沉悶,盤鈴聲輕,舞步單一、遲緩,形成虔誠、神秘的氣氛,祈求天神下凡附體。節(jié)奏轉快后,動作力度加強,蹲跳、轉打,情緒振奮,表示得到神力,已將鬼怪邪魔趕走,羌寨可保平安。和一般的羊皮鼓不同的是,端公舞鼓可以雙面切換敲擊,在表演過程中,伴隨許多翻滾、轉圈打鼓、轉鼓等動作,鐵環(huán)相撞發(fā)出嘩嘩聲響,除正常的敲打扇子鼓外,有時也需要晃動鼓把使鐵環(huán)撞鐵圈使其產生聲響。舞蹈者在雙膝不斷地顫抖中,手持羊皮鼓,連續(xù)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等“商羊步”、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轉步等。表演中許多擊鼓的舞姿,粗獷、穩(wěn)健,技巧性強。動作敏捷、矯健、激烈,節(jié)奏明快,烘托出一種嚴肅緊張而又熱烈的氣氛。將以上具有扇子鼓風格特色的動作運用于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中,是對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尊重和發(fā)展。
通過對北川端公舞扇子鼓的學習和理解,針對如何傳承與發(fā)展端公舞扇子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提煉出具有民族特點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內容運用于課堂教學和舞臺運用的過程,不僅是二度創(chuàng)作,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既有利于民族團結,藝術文化的百花齊放;又有利于古老的藝術形式不至于失傳。
參考文獻:
[1]范燕華.基于文化傳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價值研究[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4(01).
[2]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現代價值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04).
[3]李妮亭.羌族舞蹈在傳承中的發(fā)展與思考[D].重慶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