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娜
38年前,一場罕見的大風,讓初到朝陽的養(yǎng)蜂人黃耀明一家在野外走投無路。彼時,善良的當?shù)卮迕駨堅讫堃患壹皶r伸出援手,收留了他們包括尚不滿周歲的小女兒在內(nèi)的一家4口,真正堪稱對黃耀明一家有雪中送炭的救命之恩。38年后,經(jīng)過苦苦尋找,終于探得恩人消息的黃耀明一家,再度踏上遙遠的路途,去親自拜謝恩人,這又充分詮釋了滴水之恩涌泉報的感恩之情。
2018年2月24日,農(nóng)歷正月初九,發(fā)生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波羅赤鎮(zhèn)波羅赤村的一場特殊的聚會,上演了一場跨越世紀的大愛,聞者無不潸然淚下,感慨任世事滄桑,人間自有真情在。近日,筆者從黃耀明和張云龍老人的兒子張四軍的講述中,還原了這個真實的故事。
黃耀明老兩口家住黑龍江,辛辛苦苦走南闖北,靠養(yǎng)蜂為生。在如今已經(jīng)68歲的黃耀明的記憶里,原朝陽市朝陽縣東大道鄉(xiāng)哈拉海村,是他永難忘懷的地方。38年前,他們一家在這里經(jīng)歷了一場畢生難忘的考驗,也是在這里,他遇到了一生中最感激的張云龍一家。
事情發(fā)生1980年的春天,作為四處游走的養(yǎng)蜂人,黃耀明一家剛剛來到當時的哈拉海村附近一處比較平整的山坳里。他們將帳篷駐扎好,看著繁花,期待著好收成。彼時,他的大女兒才5歲,小女兒尚不滿周歲。養(yǎng)蜂的特點使然,他們早已習慣居無定所,但他沒料到,接下來他們一家會遭遇那么大的考驗──一場罕見的大風呼嘯肆虐,周圍的樹木被連根拔起,黃耀明至今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幸運的是,拴著他們帳篷的那棵樹沒倒,不幸的是,即使樹沒倒,但帳篷已經(jīng)起不到太大作用了。風魔肆虐,裹挾著沙土,刮在人臉上、身上,刀割一樣的疼,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兩個幼小的孩子。夫婦倆把兩個孩子緊緊護在身下,靠人肉之軀為兩個孩子提供最大的保護。
黃耀明當時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更現(xiàn)實的問題也迫在眉睫,因為常年在野外風餐露宿,他們做飯的工具是一個煤油爐,可在這樣的大風天,煤油爐形同虛設(shè),壓根用不了。大人勉強能挨住餓,可孩子怎么辦?況且,妻子不吃飯就沒有奶,小女兒正是嗷嗷待哺的時候,兩天下來,聽著孩子的哭聲,大人揪心卻束手無策。沒想到,這時候從漫天風沙中手挽手走來兩個被吹得踉踉蹌蹌的小身影,成了他們的救星──當?shù)卮迕駨堅讫埣业膬蓚€女兒,她們當時一個十四五歲、一個9歲,被她們的媽媽派來,邀請黃耀明一家趕緊去他們家躲一躲,避過這惡劣的天氣。兩個孩子帶著他們,手拉手艱難地跋涉回到村子里。途中女孩讓出自己的頭巾,想讓黃耀明妻子用來包住孩子,頭巾解下的一剎那就被風吹走了,黃家包孩子的小夾被,也被風無情地卷走。不過一公里左右的路,他們卻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完,在進入室內(nèi)、逃離大風的那一刻,大家終于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黃耀明告訴筆者,在此之前,他們兩家素不相識,根本沒打過交道,他真的沒想到,在這樣走投無路的境地,會有人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他們當時的心情真是難以言喻,無論怎樣的語言,都不足以表達他們內(nèi)心感激的萬分之一。
那時候,家家都不富裕,張家8口人,6個孩子,全靠張云龍夫婦種地為生,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就是這樣,張家人硬是從牙縫里省出糧食招待他們。黃耀明還記得,那時候雞蛋是稀罕物,張云龍的兒子張四軍還沒有黃耀明的大女兒大,張家人怕他看到饞嘴,便背著這個寶貝小兒子,偷偷地拿給黃家的孩子吃。
“如果是現(xiàn)在,可能在誰家住上一年都沒問題??稍谀菚r,自家的生活都成問題,卻接待我們?nèi)?,一住就是十多天,真是救了我們?nèi)业拿??!秉S耀明說,困難時期的相助,更彌足珍貴。也因此,在離開后,無論走到哪里,黃耀明一家始終惦記著恩人,保持著跟張家的書信往來。但后來卻漸漸地失了音訊,是因為自己養(yǎng)蜂,居無定所錯過了收信,還是張云龍家搬家了,沒收到信?又或者……黃耀明不敢往下想。恩人的名字和住址,他記得滾瓜爛熟,卻遲遲沒能再聯(lián)系上,這成了他們一家的心病。
黃耀明說,生活漸漸好轉(zhuǎn)后,找到恩人一家說聲謝謝,是他們一家最大的心愿。寫信給張家、求助于電視尋親欄目、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布尋人啟事……能想的辦法都試過,卻始終沒有下文,但黃耀明一家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在學會用微信后,黃耀明加入了很多微信群,只要聽說有遼寧的人、朝陽的人,他就立刻跟人家聯(lián)系、詢問。眾多網(wǎng)友聞聽此事,都被這個真實的故事深深感動,并盡力相助。皇天不負有心人,2018年春節(jié)前,他們終于得到了恩人一家的確切消息,也知道了張云龍即將辦90大壽,便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定不遠千里也要驅(qū)車趕到,當場為恩人祝壽,并當面表達已經(jīng)積蓄在心中30余年的謝意。
2018年大年初七,黃耀明一家就出發(fā)了,千里迢迢跨省來探望恩人。黃耀明妻子身體不好,他自己腰也不太好,在長春時還去了醫(yī)院,但就這樣,他還是堅持和小女兒輪流開車,一行3人親自趕赴目的地。
張四軍回憶,黃家抵達時,他們一家及鄉(xiāng)親早已等在門口,甫一見面,他90歲的老父親就迎了上去,黃耀明與老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進入室內(nèi),黃家三口跪倒在老恩人面前,這一情景讓圍觀的人也忍不住熱淚盈眶,現(xiàn)場傳來抽泣哽咽的聲音。太漫長了!30多年的期盼,30多年的惦念,都在最終見面的那一刻釋放出來,縱有萬語千言,雙方卻都已激動得無法表達。
張四軍告訴筆者,之所以黃家沒有收到他們的回信,是因為他們姐弟長大后紛紛搬出老家,父母到兒女家輪著住,加上張家所在的村子又并到了別的大隊,黃家也為養(yǎng)蜂四處漂泊、忙于生計等,于是漸漸地聯(lián)系便中斷了。況且在張云龍老人看來,自己當年的義舉,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也從未圖過回報。他萬萬沒想到,還會有兩家人此次的相見。
此行,黃耀明一家專程故地重游,去了自己當年駐扎帳篷的地方和張云龍老人的故居,尋找當年的記憶。時光荏苒,故地多處已非當年的模樣。張云龍老人的妻子,那個認識她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的善良的老人,也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這讓他們感到滿心的傷感。黃耀明說,這么多年來,為養(yǎng)蜂,他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而朝陽這個地方,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深深地感慨:“患難時刻才真正見真情,世上還是好人多。”此行,他終于了了多年以來的最大心愿。
(摘自《大連日報》2018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