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巖
(長治博物館,山西 長治 046011)
中國民間信仰的神靈,龐雜繁多,無所不包。有遠古產生的,有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的;有全國性的,有地方性的;有本土的,有外來的。多神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主要特點之一,可以說老百姓在生活上渴望什么神靈,就會在精神上創(chuàng)造出什么神靈。九天圣母就是其中頗有影響的女神之一。
九天圣母,原型為中國上古神話中的戰(zhàn)爭女神,后經(jīng)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術數(shù)神。有:玄女、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南宮紫府虛無淵默玄祖無上至尊等尊稱、道號及圣號。傳說中的道場為青海省湟中縣扎麻隆鳳凰山。
追溯其信仰發(fā)源可推至先秦以前。最早以鳥頭人身形象出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中?!对娊?jīng)·商頌·玄鳥》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盵1]《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盵2]皆記載了殷商祖先吞吃玄鳥蛋,因孕而生的傳說,故而商族崇拜玄鳥圖騰。直到東周時期,商后裔宋人還以玄鳥為始祖。
漢代隨著道教的形成與發(fā)展,玄女進入道教的女神譜系。經(jīng)書《古文龍虎經(jīng)注疏·卷上》玄女演其序章注說:“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陰陽之靈氣。……玄女亦上古神仙為眾真之長。”。宋代張君房編撰的《云笈七簽》中九天圣母已經(jīng)是法力無邊。唐宋以降九天圣母丹藥神職逐漸退去,加之歷代王朝對于術數(shù)“妖術”的禁絕,術數(shù)神職業(yè)也日益減弱,而以玄女之名推出的方術開始轉入民間,成為世俗百姓崇拜的“玄女娘娘”或“送子娘娘”。宋代君主以黃帝為祖先,從各個方面抬高黃帝大戰(zhàn)蚩尤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九天圣母。
民間傳說只要是有香火的地方,九天玄女都會到來傾聽人間的苦難,故香燭業(yè)奉祀九天圣母為祖師。此外,玄女曾為黃帝制作指南車,因此許多汽車制造或銷售業(yè)者也將九天圣母視為守護神。在臺灣鄉(xiāng)土神明的民間信仰中,九天圣母又被創(chuàng)造成九尊神像。[3][4][5]
九天圣母信仰和中國多數(shù)神祗信仰的傳播途徑大體相似??诳谙鄠鞯纳裨捁适?,書籍經(jīng)卷傳統(tǒng)小說等文獻記載以及作為信仰的具體標志物祭祀廟宇的興修。
九天圣母的神話故事都是圍繞九天圣母戰(zhàn)神的職能展開。譬如皇帝之師的故事:黃帝蚩尤戰(zhàn)于涿鹿,蚩尤施法大霧三日,黃帝不能勝,于是在太山下設齋,九天圣母乘丹鳳,御景龍,著九色彩翠之衣,降臨黃帝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書等。黃帝率諸侯再戰(zhàn)蚩尤,遂滅蚩尤于絕轡之野,并用其神術誅榆岡于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6]
玄鳥生商,助越亡吳,奇門遁甲,收白猿為徒,徐仁貴征東,授宋江兵法,伯溫得兵法,漢高祖建都,唐塞爾得兵書等關于九天圣母的神話故事雖然在人物關系和細節(jié)上有所變化,但其中心內容皆與皇帝之師類似。
1.圖騰主題
《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盵7]以及《山海經(jīng)》《龍魚河圖》《詩經(jīng)》《史記》皆記載了九天圣母的原型商族圖騰“玄鳥”的傳說。
2.戰(zhàn)神主題
《太平廣記》、《黃帝問玄女兵法》、《墉城集仙錄·九天玄女》、《黃帝內傳》、《歷代真仙體通通鑒》詳盡演述了九天圣母為道教的女仙,且其地位僅次于西王母,高于黃帝,被奉為戰(zhàn)神。
從《墉城集仙錄·九天玄女傳》開始,九天圣母徹底成為一位深諳軍事韜略,扶持應命英雄,授以天書兵法的上界女仙,法術神通的正義之神,因此其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中國各類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事內容的主要發(fā)展脈絡大致兩條,一是九天圣母幫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的約定俗成的情節(jié);二是在明清小說中九天圣母已完全脫離了與黃帝神話的種種瓜葛,成為一位獨立的女神。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宋江被江州都頭帶人追逃進道村玄女廟,得神助而脫險后,九天圣母派兩個青衣仙女和宋江相見,授其三卷天書,并囑咐道:“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盵8]類似這樣直接以九天圣母為記述對象,或零星述及九天圣母的傳統(tǒng)小說還有:《三遂平妖傳》《說唐后傳》《子不語·九天玄女》《女仙外史》《宣和遺事》《說唐后傳》《薛仁貴征東》《金臺全傳》《太平廣記》《歷代神仙演義》《初刻拍案驚奇》《夷堅志》等。[9]
3.術數(shù)神主題
有關術數(shù)神九天圣母,歷史上曾產生過大量文獻,現(xiàn)僅錄史志中明確標有玄女之名的部分此類圖書書目如下:《隋書·經(jīng)籍志·玄女式經(jīng)要法》一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玄女彈五音法相冢經(jīng)》一卷;胡君撰《新唐書·藝文志·玄女式經(jīng)要訣》一卷,《玄女彈五音法相冢經(jīng)》一卷;《宋史·藝文志·占風九天玄女經(jīng)》一卷,《玄女金石玄悟術》三卷,《玄女玉函龜經(jīng)》三卷,《玄女五兆筮經(jīng)》五卷等。以上圖書除《占風九天玄女經(jīng)》列入“天文”類外,其余皆屬“五行”類。這些圖書至元明時已多亡佚,無法見其原貌,但通過保存于《道藏》中的《黃帝龍首經(jīng)》仍可窺其一斑。[10]
4.丹藥神主題
《抱樸子內篇》《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魏伯陽七返丹砂訣》《夷堅志》等。九天圣母不僅是丹藥佑神,且有一套丹藥理論,并親自煉丹,還是丹藥隱名。
5.其他主題
《中國行業(yè)神》中九天圣母又奉祀為香燭業(yè)神。
《紫府玄祖法懺》經(jīng)文中,對于九天圣母的贊頌辭非常殊圣。明清之際,民間流傳的《九天圣母寶卷》廣傳,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jīng)》等經(jīng)書傳世,教化世人。
多神信仰引出多廟宇。關于對九天圣母的祭祀,前已提及,早在魏晉時期,道士煉丹即須祭玄女(《抱樸子內篇》)。山西長治平順九天圣母廟內現(xiàn)存元中統(tǒng)二年(1261)“重修九天圣母廟記”碑:“……其廟自隋唐以來有之五百余霜矣……”。[11]明崇禎五年(1632)重修碑亦有“自晉唐以來千有余載”的記述。綜合考證其它碑碣,唐宋以來,至遲到元代,九天圣母已有固定的祭祀場所。到明清時期,九天圣母宮廟遍布城市鄉(xiāng)村。據(j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中統(tǒng)計,我國九天圣母宮廟約81處?,F(xiàn)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中擇選列舉保存較好且著名的十余處。
青海西寧湟中縣多巴鎮(zhèn)扎麻隆九天玄女廟,據(jù)說是九天圣母的降生地。
山東菏澤市鄆城蘇莊村九天玄女廟,公認宋江得天書地。
甘肅有甘谷縣青龍觀九天圣母三后元君神殿,蘭州市永登縣連城牛站九天圣母廟。
山西長治平順九天圣母廟,現(xiàn)存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國保單位。
河北保定市易縣九天圣母宮,傳說玄女在此傳白猿劍術,后攜白猿上天庭,玉帝喜封白猿為白云洞君。
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大孔鄉(xiāng)九龍峪九天圣母宮,咸陽市淳化縣胡家廟寇北村九天玄女宮。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龍泉鎮(zhèn)有岳家坡村九龍山娘娘廟、爐灰坡九天廟、珠窩村九天娘娘廟等。九龍山娘娘廟會據(jù)說是舊日京城郊區(qū)最大的行業(yè)祭祀廟會。
這些祠廟中流傳下來的口口相傳的故事以及史料如廟記、題記、敕牒、題名等,為我們了解九天圣母在民間信仰提供了更加詳實的物證。
長治地區(qū)現(xiàn)存九天圣母祠廟五處,區(qū)域上僅限于平順縣和壺關縣,且平順九天圣母廟是現(xiàn)存時代最久遠,規(guī)格最高的敬奉神祠。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們從區(qū)域位置觀察,平順東與河南省林州市搭界,壺關縣東與河南省林州、輝縣兩市接壤,河南為商族中央地帶,九天圣母作為商始祖的傳說成為其祭祀主流,自然近鄰地區(qū)更容易被傳播接受。
1.九天圣母廟
九天圣母廟,位于山西平順縣北社鄉(xiāng)東河村西,據(jù)廟內碑碣記載和建筑考證,現(xiàn)存建筑除圣母殿為宋代遺構外,其余建筑均為明清兩代遺物。
該廟坐北朝南,上、下兩院的格局。
圣母殿為廟內主殿,供奉九天圣母。臺基青石砌筑,條石壓沿,前與獻殿相連,西側設踏道,前設角獸。平面近方形,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前檐柱礎石質覆盆式,圓形木質檐柱,且用材較大,柱頭卷殺和緩,側角明顯但生起甚微。柱頭上施普拍枋,柱間設蘭額,至角出頭。斗拱有柱頭、補間、轉角、金柱斗拱四種。柱頭斗拱外轉五鋪作單抄下插昂重拱計心造,里轉前檐出雙抄單拱計心造,兩山及后檐出雙抄偷心造。補間斗拱僅前檐明間施一朵,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拱計心造,里轉出雙抄單拱計心造,昂后尾挑托下平摶。轉角斗拱除正身與柱頭斗拱相同外,45度出角拱、角昂和由昂。金柱斗拱五鋪作出雙抄單拱計心造,里轉出雙抄偷心造。梁架結構為前乳栿對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金柱外辟一間敞廊。金部隔扇門裝修。其余三面砌筑磚墻。殿內山墻、栱眼壁處繪壁畫80余平方米。屋頂單檐九脊殿式,筒板布瓦、琉璃剪邊。在脊剎部位有“順治六年初八造”題記。
獻殿,也叫拜殿,為祭拜九天圣母的場所。建于1米高的青石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四面敞開的格局,用柱20根,東西及后檐均為長方形砂石柱,柱頭施普拍枋,柱間設蘭額,前檐明間柱及殿內金柱為木柱。斗拱形式共三種,有柱頭、金柱、轉角斗拱。梁架結構為明間七架梁通達前后用二柱,次間前后雙步梁對三架梁通檐用四柱,徹上露明造。單檐廡殿頂,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這種廡殿頂?shù)慕ㄖ?,在上黨地區(qū)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殿內四角有宋、元、明、清歷代碑碣二十余通,是廟貌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北甘泉九天圣母廟
北甘泉九天圣母廟位于山西長治平順縣苗莊鎮(zhèn)北甘泉村西北,據(jù)廟內碑碣記載現(xiàn)存正殿為宋代遺構,其余為清代小式建筑。
該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寬23.5米,南北長44.7米,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依次為山門、獻殿、正殿,兩側分布有東西夾樓、東西廂房、東西配殿。存清代重修碑碣兩通。
山門,即戲樓。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上下兩層,下層為通道,通道頂部鋪木板,木板之上青磚墁地。南立面墻體直達檐口,中間辟門。北立面一層明間為長方形門洞,東西次間辟屋;梁架結構五架梁通達前后。屋頂單檐硬山頂,灰瓦屋面。
正殿建在0.9米的臺基之上,臺基青石砌筑,條石壓沿,前與獻殿相連。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采用減柱造作法。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間用八角形蜀柱、櫨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承脊榑,蜀柱底部用合木沓穩(wěn)固。梁栿斷面呈圓形,自然彎材稍加砍鑿即用,元代風格明顯,但許多細部構件為后代多次維修增補。門窗裝修均已不存。屋頂單檐懸山頂,灰色筒板瓦覆面。
1.東旺莊九天圣母廟
東旺莊九天圣母廟位于長治市壺關縣集店鄉(xiāng)東旺莊村,現(xiàn)存主體結構正殿有元代風格,其余均為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占地80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依次為山門、獻殿、正殿,兩側分布有東西夾樓、東西廂房、東西耳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出前廊,圓形木質檐柱,檐柱間由闌額橫向聯(lián)接,上施普柏枋一道,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里轉五鋪作。補間鋪作各一朵。前金柱外辟一間敞廊,金柱柱頭斗拱五鋪作。梁架結構為前乳栿對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梁架間用蜀柱隔承,平梁上用蜀柱、大叉手承脊榑,蜀柱底部用合木沓穩(wěn)固。梁栿用材自然彎材,稍加砍鑿即用,元代風格明顯。金部裝修明間辟板門,次間設破直欞窗。屋頂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
2.南皇村九天圣母廟
南皇村九天圣母廟位于長治市壺關縣集店鄉(xiāng)南皇村,現(xiàn)存建筑均為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占地700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新修),正殿,兩側分布有東西廂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殿。存清重修碑碣一通。
正殿建在1.2米青石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出前廊,圓形木質檐柱,檐柱間由立欄橫向聯(lián)接,上施平板枋一道,柱頭科七踩雙下昂,里轉五踩,出華栱一跳,第二跳昂后尾作雀替狀承托雙步梁,平身科每間一攢。前金柱外辟一間敞廊,金部隔扇門窗裝修。梁架結構為五架梁對前雙步梁前后用三柱。屋頂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
此外,下社九天圣母廟位于山西長治平順縣北社鄉(xiāng)下社村。據(jù)廟內碑碣記載現(xiàn)存主體結構均為清代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占地92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依次為山門、獻殿、正殿,兩側分布有東西夾樓、東西廂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樓。存清代碑碣兩通。正殿建在0.6米的臺基之上,臺基青石砌筑,條石壓沿,前與獻殿相連。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木質檐柱兩側裝修夔龍雀替,柱間設立欄,上施平板枋一道,柱頭科七踩單翹雙下昂,平身科每間一攢。梁架結構為五架梁對前雙步梁用三柱。梁架間用童柱相承。兩面山墻滿繪壁畫。屋頂單檐硬山頂,灰色筒板瓦覆面。
長治地區(qū)位于山西的東南部,舊稱上黨。東與河南接壤,其民間信仰與豫北地區(qū)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分布于長治地區(qū)的九天圣母廟和其本土民眾對九天圣母的崇拜就是最好的實證?,F(xiàn)存的九天圣母廟(宋)、北甘泉九天圣母廟(宋)、東旺莊九天圣母廟(元)以及下社九天圣母廟(清)等五處建筑遺存,體現(xiàn)了從宋代以來,以及元、明清本土民眾信仰的延續(xù)性。廟宇是信仰的載體,各個時代的九天圣母廟建筑分布于這一地區(qū),說明九天圣母的民間信仰的連續(xù)性。對研究古代建筑和民間信仰的關聯(lián)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十三經(jīng)注疏[M]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影印版:622.
[2]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2-11(2):91.
[3]周曉薇.中國的戰(zhàn)爭女神——九天玄女[J].文史知識,1991,122(8):101-104.
[4]邢東田.玄女的起源、職能及演變[J]·世界宗教研究,1997,69(3).
[5]胡萬川.玄女·白猿·天書[G]//寧宗一,魯?shù)虏拧ふ撝袊诺湫≌f的藝術——臺灣香港論著選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6]杜光庭.墉城集仙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7]屈原.楚辭[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
[8]杜貴晨.“九天玄女”與《水滸傳》[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6,27(5):13-17.
[9]段春旭.神話故事與古典小說中的九天玄女[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3):52-53.
[10]李叔遠主編.道教大辭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1]據(jù)現(xiàn)場原碑抄錄原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