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摘 要] 能求和的數(shù)列和式中的項具備著自身的特征,如等差數(shù)列、等比數(shù)列、差比數(shù)列、周期數(shù)列等. 不能求和的數(shù)列和式的項不具備這些特征. 我們以這些特征為轉(zhuǎn)化目標,以學(xué)過的知識為橋梁,逐項放縮,從而證明數(shù)列不等式成立.
[關(guān)鍵詞] 數(shù)列放縮法;放縮適度;放縮原理;有法可依
放縮法證明數(shù)列不等式是數(shù)列中的難點,它題型靈活多變,技巧性高,使學(xué)生們望而生畏.
放縮法針對的題型是不能直接求和,需要通過逐項放縮才能求和的和式不等式. 放縮法解題的難點是放縮的技巧,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放縮過度. 前面的問題可以通過一些典型例題的解答模仿放縮技巧、探究放縮原理,從而做到以不變應(yīng)萬變. 后面的問題有兩個解決方案:修改放縮方法;保持一部分項不放縮.
■轉(zhuǎn)化為能拆項相消求和的和式
例1 證明:1+■+■…+■<2.
解法1:因為■<■,n≥2,
所以1+■+■…+■<1+■+■+…+■=1+1-■+■-■+…+■-■=1+1-■<2.
解法2:因為■<■=■,n≥2,
所以1+■+■…+■<■+■+■+…+■
=4■1-■+■■-■+■■-■+…+■■-■=21-■<2.
同理:利用■→■=■-■,配合個別項不放縮,都可以證明原式.其中,由a的值決定 “→”表示“<”還是“>”.
如:由■<■=■=3■-■,
若從第一項開始放縮得
所以1+■+■…+■<31-■+■-■+■-■+…+■-■=31-■
則不能得到要證的結(jié)果. 若保持第一項不放縮,從第二項起開始放縮,得
1+■+■…+■<1+3■-■+■-■+…+■-■
=1+3■-■=■-■<■<2,所以原式成立.
類似的還有:
立方型 1+■+■…+■
放縮方法■→■=■■-■,
其中,由a的值決定 “→”表示“<”還是“>”.
根式型 ?搖1+■+■…+■
放縮方法2(■-■)=■<■=■<■=2(■-■).
指數(shù)冪加常數(shù)的分式型?搖 ■+■+■…+■
放縮方法■=■→■=■■-■,其中ab≠0且a≠1,根據(jù)b的符號決定“→”表示“<”還是“>”.
例如 求證:■+■+■+…+■<■.
分析:第一項不放,否則放縮過度.
解:因為■=■<■=■■-■,
所以■+■+■+…+■<■+■■-■+■-■+…+■-■=■+■■-■=■-■·■<■.
■轉(zhuǎn)化為能用公式求和的和式
例2 (1)證明:■+■+■+…+■<1.
證:因為■<■,
所以■+■+■+…+■<■+■+■+…+■=■=1-■<1.
(2)證明:■+■+■+…+■<2.
證:因為■=■≤■=■■,
所以■+■+■+…+■≤1+■+■■+…+■■=■=21-■<2.
(3)證明:■+■+■+…+■+<■.
證:因為■=■≤■=■■,
所以■+■+■+…+■≤1+■+■■+…+■■=■=■1-■<■.
(4)證明:sin■+sin■+sin■+…+sin■<■.
證:因為sinα<α,0<α<■,
所以sin■+sin■+sin■+…+sin■<■+■+■+…+■
=■=■1-■■<■.
放縮法的技巧很多,有無數(shù)變化,還常有新技巧出現(xiàn),不可能一一列舉.正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無法成功的.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學(xué)習(xí)放縮法呢?從例題的解答中發(fā)現(xiàn),對于不能直接求和的數(shù)列,是通過逐項放縮后求和,再證明不等式成立的. 由此可知,放縮法的難點在于把不能求和的和式放縮為能求和的和式,而數(shù)列求和的常用方法主要是公式法、分組求和、拆項相消、錯位相減、倒序相加等,這些方法針對的數(shù)列的項具有各自的特征,這就是放縮法逐項轉(zhuǎn)化的目標,我們順著這個方向分析題目所給和式中的項,借助學(xué)過的知識,思考出放縮方法.
同時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我們要不斷積累放縮技巧,靜心體會,厚積薄發(fā).就如一個劍手需要練熟基本動作,才可以由基本動作組合成無數(shù)劍招,方能見招拆招,無招勝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