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濱
當下國人閱讀紙質(zhì)書籍數(shù)量少得可憐,一年平均4本多,與東鄰日本的人均40本,有10倍之差,與以色列的人均60本差得就更多。這個且不說,只說我們?nèi)粘i喿x的紙質(zhì)書就患有多種“疾病”,光怪陸離,亂七八糟,想想看,罹患了病癥的書還能吸引人讀嗎?
一曰“書膜炎”?,F(xiàn)在出版的新書幾乎每一本都塑封,美其名曰為了保護,可也給讀者帶來許多麻煩。如果去書店購書,我們通常的習慣是先翻翻目錄,看看簡介,甚至讀上那么一段,然后再決定買不買。但現(xiàn)在塑封了,無法打開,不知底細,如何選擇?即使對某本書是慕名而購,從書店或網(wǎng)絡(luò)買來,也得動用一番功夫才能一親芳澤。有一次,我從書店買回15本書,光拆塑封就花了20多分鐘,弄得一地塑料薄膜,似金蟬蛻殼一般。
二曰“腰肌勞損”。不知何時起,大多數(shù)新書都弄上了“腰封”,花里胡哨,千嬌百媚,“重磅推出”“名家推薦”“驚世奇書”之類,語不驚人死不休,也不怕用力過度閃了腰。這固然是出版社的營銷手段,但書籍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靠的是書的內(nèi)容和質(zhì)量,需要一種優(yōu)雅和從容,怎的也像地攤小販似地吆喝叫賣起來?這種營銷方式對于真正的讀書人是多此一舉,對不讀書的人來說弄得“腰肌勞損”也無濟于事,你說弄這勞什子干啥?我平時看書最膩煩腰封,上面的廣告詞即使天花亂墜,也從不搭一眼,往往是一把扯掉,扔進垃圾桶里。沒了腰封,書仿佛洗盡了濃妝鉛華,素面朝天,干凈素樸,清爽宜人。
三曰“皮瓤分離癥”。也不知出版商怎么想的,有些書的封皮和內(nèi)瓤完全脫離,沒有黏合在一起。如果躺著閱讀,封皮常常出溜錯位,與整本書脫離一部分,這樣就得歸置一下,弄齊整了,再接著看,閱讀過程往往被中斷,讓人不勝其煩,再好看的書也被大煞了風景,敗壞了心情。如果不想麻煩,索性把封皮放置一旁,等一個閱讀過程結(jié)束的時候,再把皮和瓤重新結(jié)縭。這就好像一頭秀發(fā)居然是假發(fā),可以從腦袋上取下戴上,這種想象實在令人沮喪,太糟糕了。我覺得這種皮瓤分離的做法,簡直奇葩,不可理喻,成心跟讀書人過不去。
四曰“厚重癥”。現(xiàn)在一般作者的想法大概是,既然出書,就得像個樣子,就得有點“分量”,這樣才拿得出手。所以,眼下的新書且不說精裝豪華本,一般的書如果少于200頁,都不好意思出。即使10萬字左右的書,在頁面設(shè)置上動動心思,一頁稀稀拉拉排不了幾百字,再插插圖,200頁也打不住。如果薄薄的一本,人稱之“小冊子”,那多沒面子!但是,以前的作者是不忌憚“小冊子”的,我的藏書里就有幾本“小冊子”說給大家聽: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董橋的《鄉(xiāng)愁的理念》《這一代的事》,全是小32開本,拿在手里沒有一點“分量”,薄薄的,每本頂多一天就看完了??烧l敢小覷這幾本“小冊子”?它們分明都是極具分量的文藝精品。
所以,光抱怨國人不讀書不行,還得作者、出版社找找自身原因。治治這些“書疾”,以讀者為本,在內(nèi)功上用力,在質(zhì)量上使勁,少尋思盤外招,還給讀者一個清爽雅致的讀書世界。相信在物質(zhì)生活得到滿足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一顆渴望充盈精神、向雅向文的心靈,便不愁讀書人喚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