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南方有一種竹子叫“毛竹”,前4年總共只長3厘米高,平均每年生長不到1厘米。但是到了第五年春天,竹子會以平均每天30厘米的速度往上長。只需8周就可以長到20多米高,挺拔偉岸,郁郁蔥蔥。這是因為,之前的4年間,毛竹看似沒啥變化,看著蔫蔫的,其實并沒閑著,而是悄悄地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方米,為第五年的超速生長儲備了充足養(yǎng)分,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竹木花卉無不盼望著往上生長,開花結果;蕓蕓眾生也個個都想著盡快進步,建功立業(yè)。但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等種種因素,人的進步有快慢,幅度有大小,枚速馬遲,難以盡如人意。進步快了固然令人欣喜,進步慢了也未必就是壞事,也許你正在集聚能量,厲兵秣馬,等到機會一成熟,就會突飛猛進,創(chuàng)造奇跡。
一時進步偏慢的人,就不妨學學毛竹,先把根扎深,把基礎打牢,前期準備做足了,就不愁有快速進步的一天。這里,須有姜子牙的過人耐心,他一肚子文韜武略,但直到70多歲才遇到明主,一飛沖天;須有勾踐的隱忍精神,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三千越甲可吞吳”;須有劉備的韜晦心胸,忍辱負重,埋頭苦干;須有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韌勁,但問耕耘,不問收獲。還要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平常心;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預期;要有4年進步3厘米的思想準備。但你一定要相信,只要有真才實學,就不怕千錘百煉,放在哪里都會閃閃發(fā)光。
《曾文正公集·答黃廷瓚》中談到,為官須做到“四耐”:“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過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或以干請得榮,則耐閑為要。”講的雖是舊時為官之道,但對今日追求進步之道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四耐”里,最重要的是“耐冷”。進步往往會名利雙收,會和職務、職稱、待遇、名聲連在一起,因而,進步快的人常與鮮花掌聲作伴。而進步慢的人,則不免會受到冷遇冷眼、聽到冷言冷語、吃到冷湯冷飯,這時就極易心灰意冷,像4年只長3厘米的毛竹,不被人看好。這就需要進行自我調節(jié),培養(yǎng)些“耐冷”功夫,要學會冷事熱干,把冷板凳坐熱,干事業(yè)要十二分熱情,對群眾要一片熱心腸,搞活動要熱火朝天,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分內的事,以心熱抗外冷。這就好比毛竹扎根,根扎好了,營養(yǎng)足了,迎來顯著進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當然,其他“三耐”也很重要。能耐苦,見操守;能耐勞,見精神;能耐閑,見風節(jié)。無論古今中外,渴望進步者,想有所作為者,倘能思之、鑒之,并身體力行,必能大受裨益,不斷進步,與時俱進。只有不急不躁,才能穩(wěn)步達到你的理想高度,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