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收入分配格局新變化

      2018-05-14 12:32李實
      治理研究 2018年5期
      關鍵詞:收入差距基尼系數扶貧

      摘要: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出現(xiàn)了上升然后高位徘徊的狀況。這意味著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一度得到了初步遏制,其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是城鄉(xiāng)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本文從宏觀經濟結構變化,勞動力市場演變及其政府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政策的實施效果等幾個方面對近期收入差距的變化進行了解釋,提出在收入差距縮小因素和擴大因素并存和相互角力的情況下,政府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可以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實現(xiàn)社會公平。

      關鍵詞:收入差距;基尼系數;再分配;扶貧

      中圖分類號:F0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9092(2018)05-0035-008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2008年為分界點,在此之前收入差距處于上升階段,而在此之后收入差距基本處于相對穩(wěn)定,也許有所下降。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從2008年開始出現(xiàn)了逐年下降,從0.491下降到2015年的0.462。對于第一個時期收入差距的變化,學術界沒有太多的異議。比如,除了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外,中國收入分配課題組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住戶收入調查數據(CHIP2002,CHIP2007),估計出來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也是上升的,這一期間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從0.464上升為0.486(Li,Luo and Sicular,2013)。在兩個時期中,導致收入差距變動的背后推動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擴大收入差距的因素,也有縮小收入差距的因素,而且在兩個不同時期推動因素會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種推動因素在兩個時期所起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正是多因素共同發(fā)揮著影響,而且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復雜性,對研究者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

      一、近期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特點

      特點一:2008-2015年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下降,但是近兩年有所反彈。居民收入差距的測量主要依賴于住戶調查數據。國家統(tǒng)計局長期進行居民收支調查,擁有覆蓋全國各個省市的城鄉(xiāng)住戶的大樣本。從2013年開始,國家統(tǒng)計局利用其住戶調查數據對全國居民收入差距進行估計并公布了其估計基尼系數。圖1顯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正是來自于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估計結果,顯示從2003年后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情況。不難看出,基尼系數在2008年前基本上處于上升狀態(tài),而在此之后基尼系數開始了幾年的下降過程。到了2016年基尼系數有所反彈,那么2017年的基尼系數會是什么變化呢?國家統(tǒng)計局至今沒有公布,從一些相關因素的變化來看,2017年的基尼系數會進一步上升。

      特點二:城鄉(xiāng)之間收入差距在縮小,而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在擴大。這意味著全國收入的縮小主要來自于城鄉(xiāng)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的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率從2008年的3.3倍下降為2013年的2.8倍,而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課題組估算的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比率從2007年的3.8倍下降為2013年的2.6倍(見表1)CHIP定義的居民收入除了國家統(tǒng)計局可支配收入的收入項目外,還包括了自有住房的估算租金。。城鄉(xiāng)之間收入差距的縮小,一方面是與城鎮(zhèn)化帶來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zhèn)轉移就業(yè)有關系,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在城鎮(zhèn)就業(yè)并獲得工資性收入,部分收入匯回帶回農村家庭。另一方面是與農民工工資高速增長有關系,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危機采取了經濟刺激方案,大量地投資于基礎建設項目,增加了對低技能和農民工的需求,拉動了他們工資的上漲。同時,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惠農政策逐步發(fā)力,這些政策對于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根據CHIP數據得出的估計結果顯示,2007-2013年城鎮(zhèn)內部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處于擴大之中。城鎮(zhèn)內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由0.34上升為0.37,農村由0.37上升為0.41李實、岳希明、史泰麗、佐藤宏等:《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變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年版。。同一時期,城鎮(zhèn)內部收入最高的10%人群與收入最低的10%人群之間的收入比從8.9倍上升為12.1倍,農村內部的這一比率從12.5倍上升為15.5倍李實、岳希明、史泰麗、佐藤宏等:《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變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年版。。

      CHIP收入定義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來自于羅楚亮、史泰麗、李實(2017)。

      特點三:地區(qū)之間居民收入差距出現(xiàn)了縮小的態(tài)勢。特別是東部與西部地區(qū)收入差距的縮小尤為明顯。中國地區(qū)收入差距一直是一個大問題,東部地區(qū)屬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西部地區(qū)。這種差距在農村地區(qū)更為明顯,東部農村的居民收入大大高于西部農村居民。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區(qū)收入差距出現(xiàn)不斷擴大的趨勢。CHIP數據顯示,在1988年東部人均收入與西部人均收入之比為1.7倍,1995年這一比例為2.1倍,2002年為2.1倍(趙人偉、李實、李思勤,1999;Gustafsson,Li and Sicular,2008),2007為2.2倍。在此之后,東西部地區(qū)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開始縮小,CHIP2013數據顯示該年東部居民與西部居民收入之比為1.6倍。這種變化的背后原因有兩個,一是市場力量,勞動力的流動使得地區(qū)間工資差異逐步縮小。對于農民工來說,其工資決定主要是靠市場,他們工資的地區(qū)差異縮小的非常明顯。二是得益于政府的區(qū)域發(fā)展政策,西部大開發(fā)政策實施以來有近10年,這項政策的效應會隨時間而逐步增強(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2009)。

      特點四:中國居民的財產分配差距迅速擴大。從2000年以來,中國居民的財產積累開始加速,財產增值速度超過了居民收入增長。CHIP2002和CHIP2013數據顯示這一期間居民財產價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6.7%,明顯高于這一期間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長率,也高于GDP的增長率。然而,居民財產增長是不均衡的,最為明顯的是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平等。在這個時期,城鎮(zhèn)居民人均財產的年均增長率為16.8%,而農村居民為14.1%。這種財產積累的不平等情況出現(xiàn)在各個方面,如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高收入人群與低收入人群之間,從而導致了財產分配差距急劇擴大。在2002年居民財產差距的基尼系數為0.51,到了2013年上升為0.62這一結果明顯低于根據CFPS數據估計的結果(Li and Wan,2016;Xie et al,2014)。這說明利用現(xiàn)有的財產數據仍可能導致財產差距低估的問題。由于一些富人樣本的代表性偏低和財富低報的問題,財產差距的低估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居民財產分配差距擴大原因,一是房價上升的影響,二是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房價上升解釋了全國居民財產差距擴大的40%以上,這意味著房價上升不僅有利于房地產投資和投機者,而且急劇拉大財產差距。

      特點五:收入分配政策對收入差距的調節(jié)力度在增強,但是調節(jié)力度仍是偏弱。從2008年開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政府強化了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jié)作用。事實上,從2003年起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民生的政策,特別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上有了十足的進步。這些公共政策的再分配效應在新的住戶調查數據中顯示出來。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課題組發(fā)現(xiàn),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總體上縮小了收入差距,例如由于轉移支付的作用,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下降了2.5個百分點,或者下降了5.3%。然而,轉移支付對城鄉(xiāng)居民的影響是不同的,它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下降了17.6%,只是使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下降3.6%。而且,相同的轉移支付項目在農村和城鎮(zhèn)的再分配效果是不同的。更為有意思的是,如果所有轉移支付收入獲得家庭都增加其轉移支付的同等數額(比例),收入差距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上升。這意味著現(xiàn)有的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效應仍是偏弱的。

      二、對收入分配格局變化的解釋

      對于近期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解釋。

      1.中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

      眾所周知,2008年出現(xiàn)了國際金融危機。由于中國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在此后的幾年中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沒有出現(xiàn)經濟衰退,也沒有出現(xiàn)大面積的企業(yè)破產,倒閉的情況。在危機的開始階段,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失業(yè)人數上升,特別是農民工失業(yè)問題來勢兇猛,但是在隨后中國政府頻繁出臺的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失業(yè)沒有演變成一個全國范圍的問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業(yè)基本穩(wěn)定下來。這一點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特別重要,因為失業(yè)率的上升必然會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

      在新世紀最初幾年中,經濟高速增長引發(fā)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在2008年之前由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向城鎮(zhèn)就業(y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減少。在2008年之后,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中不時出現(xiàn)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局面,季節(jié)性(如春節(jié)后)招工難問題越來越明顯。加上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量地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加了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農民工的就業(yè)機會越來越多,同時他們的工資也出現(xiàn)了大幅度上升。截至到2013年底,從農村流入到城鎮(zhèn)就業(yè)的農民工數量超過了1.6億,他們的工資水平在2009年后出現(xiàn)了幾年的快速增長,如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的年度實際工資增長率都超過了15%國家統(tǒng)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農民工工資的快速增加,不僅改善了他們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提高了他們農村留后家庭成員的收入水平。這對于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具有積極的作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對農村發(fā)展給予了更多關注,出臺了各種促進農村發(fā)展的政策或稱之為“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積極效應在2008年后逐漸顯現(xiàn)出來。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中國農村發(fā)展是相對滯后的。這一時期城市改革受到了高度關注,而農村改革的步伐卻幾乎停滯不前;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投入到城市,而農村的基礎設施卻嚴重落后;公共服務的資源主要投入到城市,而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嚴重低下。這種情況從2003年開始有所改善,解決“三農”問題,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成了“科學發(fā)展觀”的主旋律。在2004-2013年十年間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不論是絕對量上,還是相比比例上,都超過了歷史上同期水平在2006-2011年期間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由3517億元上升到10498億元,(名義)年均增長率24%。見財政部:財政支持“三農”情況,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gu/czjbqk2011/czzc2011/201208/t20120831_679920.html。。這對于理解城鄉(xiāng)之間收入差距的變化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背景。

      同時,中國的扶貧戰(zhàn)略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2008年之前,中國扶貧戰(zhàn)略主要是通過發(fā)展地方經濟來消除貧困,稱之為“開發(fā)式扶貧戰(zhàn)略”。采取這一戰(zhàn)略的基本考慮是貧困人口大多集中于一些農村貧困地區(qū),而且他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經濟發(fā)展落后。到了2008年以后,扶貧戰(zhàn)略出現(xiàn)了一個改變,除了地區(qū)開發(fā)式扶貧之外,救濟式扶貧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一個標志性政策轉變是農村實現(xiàn)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2006年農村低保制度建立開始起來,隨著政府低保資金投入增加,獲得低保救濟的人數開始逐年上升,到2013年達到高峰2006年農村獲得低保救助的人數為1593萬人,2013年為5388萬人。見國家統(tǒng)計局網上數據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低保制度的廣泛實施不僅有助于消除農村貧困,而且也對減小收入差距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并且在2010年中國政府制定了《2011-2020扶貧綱要》,提出了新的扶貧戰(zhàn)略。與此同時,政府也提高了農村貧困線,2010年的農村貧困線為每人每年2300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接近于每人每天1.9美元。按照新的貧困線,2010年農村的貧困人口為1.38億,貧困發(fā)生率為13.8%。相對于農村,城鎮(zhèn)貧困是微不足道的,大約有2000萬,基本上享受著低保救助。由于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的作用,加上政府不斷增加扶貧力度,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很快。到了2013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9900萬,2016年減少至4300萬。貧困人口的減少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緩解收入差距上升的壓力。

      還應該注意到這一時期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大發(fā)展時期,也是房價急劇上升的時期。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鎮(zhèn)轉移,城鎮(zhèn)居民改善住房的要求催生了城鎮(zhèn)的住房需求。地方政府發(fā)展房地產業(yè)有著強烈的動機,一是可以提高當地的經濟增長率,增加GDP,二是可以獲得財政收入和土地收入。更為關鍵的是,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收入,他們希望房價越高越好,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通過土地供應來操控房價,導致了許多城市房地產價格急劇上升的局面,其中大城市房價上升尤為劇烈(Chen and Woo 2017)。房價的上升對于收入差距既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會產生間接的影響。直接影響是指它提高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這一方面是與居民的住房條件改善有關系,另一方面也是與房價上升有關系。房價上升加快了擁有高價值房產住戶的收入增長,起到了擴大收入差距的作用。而間接影響是指房價上升帶來的就業(yè)的影響(如高房價會使得一些年輕人和農民工放棄一些有利的就業(yè)機會),帶來的資產配置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更為主要的是房產價格的上升直接影響到住戶財產分布的變化,導致財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上升。

      2.就業(yè)結構與勞動力市場變化

      2008年以來在經濟結構出現(xiàn)轉變的同時,人口和勞動力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除了經濟增長率下降外,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出現(xiàn)了下降,但是下降幅度還是低于經濟增長的下降幅度。盡管經濟增速在下滑,農村勞動力和人口仍在向城鎮(zhèn)轉移,城鎮(zhèn)人口所占比例一直處于上升的勢頭,2013年比2007年城鎮(zhèn)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上升了近8個百分點,從45.9%上升到53.7%《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4》。。由于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后,城鎮(zhèn)中的農村戶籍人口,雖然生活和就業(yè)于城鎮(zhèn),也算是城鎮(zhèn)常住人口,但是他們與城鎮(zhèn)戶籍人口相比,仍是“二等公民”,他們在就業(yè)機會、工資待遇、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到2013年這個人群為2.45億,占城鎮(zhèn)常住人口的33%,其總數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的人口總和。與此同時,經濟結構與就業(yè)結構也是向著預期的目標發(fā)展。從GDP的構成來看,2007年至2013年期間,第一,二,三產業(yè)的構成從10.3%,46.9%,42.9%轉變?yōu)?.3%,44%,46.7%;從就業(yè)結構來看,三大產業(yè)的就業(yè)構成從40.8%,26.8%,32.4%轉變?yōu)?1.4%,30.1%,38.5%。

      更值得注意的是,城鄉(xiāng)勞動力教育水平一直在上升,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農村中等教育和大學入學率的上升。農村的初中到高中(包括職業(yè)高中)的升學率從2000年的50%上升到2007年的81%,2013年進一步升至91%。根據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中國中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61%上升到2007年的73%,并在2013年進一步達到96%國家統(tǒng)計局網上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eh.htm(表21-23)。。 高等教育入學率從2000年的8%上升到2007年的21%,2013年的30%UNESCO數據,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SEC.ENRR?locations=CN and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TER.ENRR?locations=CN。。這是與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政策是分不開的。1998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為108萬,2015年為738萬,相當于1998年的7倍多。在1999-2015年期間高等教育的總招生人數為8848萬,這大大提高了青年一代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擴大伴隨著男女教育水平差距的縮小。勞動力教育程度的變化對最近收入差距的變化帶來一定的影響,教育機會的趨同化勢必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

      3.民生政策的變化

      進入新世紀后,收入差距的擴大引發(fā)的社會不穩(wěn)定問題,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擔憂,從而連續(xù)出臺了一些有助于社會和諧的政策措施。從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意識到過大的收入差距帶來的嚴重挑戰(zhàn),提出了新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戰(zhàn)略,特別是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同時政府開始了建設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人群的規(guī)模,使得那些過去游離在社會保障之外的人群,如農村居民,流動人口,城鎮(zhèn)中非就業(yè)人群,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幾項重大的保障制度基本上覆蓋了城鄉(xiāng)居民,實現(xiàn)了保障制度的全覆蓋。社會保障制度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這需要對每一項保障制度的效應加以細致的實證分析。

      相比來說,2008年后中國政府近期出臺的民生政策更多地集中在農村地區(q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參與社會保障的人群不斷增加,獲得保障的水平也在持續(xù)提高(Wang,2014)。農村養(yǎng)老保險開始于2009年,要求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60歲以上居民不再繳費,而且可以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在開始階段,老人領取的養(yǎng)老金數額是有限的,如2009年每人每月55元。由于養(yǎng)老金數額由地方政府決定,后來幾年中各地養(yǎng)老金數額有所不同。相對來說,發(fā)達地區(qū)的養(yǎng)老金數額要高于落后地區(qū)。例如,2015年北京農村居民養(yǎng)老金待遇為470元/月/人,而在西部地區(qū)如甘肅省農村養(yǎng)老金待遇為85元/月/人。到2015年底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已實現(xiàn)全覆蓋,參加的人數接近4億人國家統(tǒng)計局網上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eh.htm.,其中領取養(yǎng)老金的農村居民約為1億人。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另一項制度是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這一制度實施時間更早一些,2002開始建立,到2009年政府開始加以推廣和規(guī)范化(Meng and Xu 2014)。近幾年政府對這個制度投入了大量資金,到2015年對每一個參保人給予380元的補貼。該制度規(guī)定參加保險的病人的醫(yī)療費可以給予一定的報銷,而報銷比例在各個地區(qū)是不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醫(yī)療費總額,疾病種類,治療手段和用藥類別,等等。從居民收入構成上看,醫(yī)療保險制度對農民收入不能產生直接影響,雖然它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福利和生活質量。從2013年開始,國家統(tǒng)計局改變了農村住戶的收入定義,將醫(yī)療報銷款也列為了其轉移收入的一部分。這意味著有醫(yī)療費支出并獲得報銷款的農戶會收到額外一筆收入。這也許解釋了近幾年農民較高收入增長率的一個理由。

      農村低保制度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農村低保制度開始建立于上世紀末,從2004年開始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2004年享有低保待遇的農村人口低于5百萬,2005年超過了8百萬。在后來的幾年中幾乎是每年成倍增加,2007年接近3600萬,到2013年達到最多,接近5400萬。從此開始,獲得低保農村人口逐年下降,到2016年下降為4577萬。由此看來,2007年至2013年期間是農村低保快速發(fā)展時期,享有低保的人數增加了51%。而這一時期的農村人口減少了12%。同時,低保的人均補助水平也有所提高,從2007年的每人每年446元增加到2016年的1,609元國家統(tǒng)計局網上數據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eh.htm.。低保金收入一直被視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因此低保制度保障力度提高對收入水平和不平等程度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Golan,Sicular,Umapathi,2017)。

      除此之外,在2007年之前實施的一些惠農政策如糧食補貼,在之后幾年中仍發(fā)揮著作用,有些政策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中央政府對農村,農業(yè)的補貼稱為“四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到了2013年,“四補貼”總額達到了1700億,農民人均為近200元?!八难a貼”中只有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直接補貼到農戶,其他兩項補貼都是暗補,補給了生產企業(yè)。糧食直補是惠及所有種地農民的一項補貼,但是數額并不多。如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糧食直補的支出為124億元,農村人口每人不足20元。2013年增加到151億元,相對于2006年增長幅度并不大。

      相比而言,城鎮(zhèn)的民生政策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作了一些改進與調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政府一直堅持的就業(yè)優(yōu)先政策。這一政策保證了城鎮(zhèn)就業(yè)的穩(wěn)定性,即使在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情況下,維持了就業(yè)的增長,失業(yè)沒有惡化。從2008年以來,城鎮(zhèn)就業(yè)人數從3.21億增加到2015年4.04億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網: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3%。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在一些就業(yè)壓力比較大的城市,地方政府出臺了幫助“零就業(yè)家庭”政策,也就是說對家庭中夫妻或其他成員都是失業(yè)者家庭給予特殊照顧,幫助他們創(chuàng)業(yè)或獲得新的就業(yè)機會。地方政府對于他們就業(yè),培訓,參加社會保險均給與一定的補貼,以降低企業(yè)雇用他們的成本四川省人社廳提出了對零就業(yè)家庭和就業(yè)困難人員加以幫扶,對他們參加培訓期間給予生活補貼。http://cd.bendibao.com/news/2016729/86979.shtm。。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規(guī)定夫妻有一人已經失業(yè)了,另一位所在的工作單位不能讓其失業(yè)。同時地方政府把就業(yè)的責任推給企業(yè),要求企業(yè)辭退員工要得到政府的批準,規(guī)定一年中辭退工人的總數限額。其結果是許多企業(yè)不能公開地辭退工人,只能讓他們放假回家,支付最低工資。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沖擊帶來的失業(yè)壓力,但是給企業(yè)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此外,在2007年,政府啟動了“城市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的制度建設,這是一項為非正規(guī)就業(yè)或沒有就業(yè)經歷的城鎮(zhèn)居民提供健康保險方案。實施方案的城市數量從2007年的79個,到2009年幾乎覆蓋所有城市(Liu和Zhao,2014)。參保人數從2007年的4300萬增加到2013年的2.96億,2015年進一步增加到3.77億。這種健康保險的費用來自于參保人繳費和政府補貼,而且政府補貼仍占很大的比例。參保人的醫(yī)療費報銷比例在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所以它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并不一致。然而,通過提高醫(yī)療保健的負擔能力,這些方案可以改善居民的健康狀況和勞動生產率,并減少家庭用于自我保險的支出。因此它可以對家庭收入產生間接的積極影響。

      三、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一度受到遏制,但是沒有出現(xiàn)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下降趨勢。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在2016年上升后,2017年被預測繼續(xù)上升。這表明中國收入差距也許開始了新的一輪回升,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仡櫼幌逻^去幾年中收入差距受到遏制的經驗,我們不難看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有效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遏制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勢頭,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必須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更大力度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

      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該在初次分配領域和再分配領域中同時推進。從初次分配的視角來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多地需要借助于總體改革的推進,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推進。中國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是與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前者的進展決定了后者的進展,前者的成功決定了后者的成功。在生產要素市場改革中,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和土地市場存在嚴重的行政壟斷,價格扭曲,信息虛假以及政府的過多干預等問題,不僅嚴重阻礙了市場優(yōu)化生產要素配置的功能,也干擾了市場分配生產要素回報的功能,從而造成了不同形式的收入分配不公與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因此,解決初次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各種怪相,必須進一步推進“市場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改革。

      與此同時,中國收入再分配領域的改革要不斷深化。相關的研究表明中國收入差距處于高位徘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力度不夠(李實等,2017)。中國的稅收結構具有重間接稅,輕直接稅的特點,決定了稅收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個人所得稅雖然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但是其作用非常有限;而且社會保障繳費是擴大收入差距的。從轉移支付方面來看,雖然過去幾年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在加強,居民獲得的公共轉移支付的數額在增加,但是轉移支付帶來的縮小收入差距的效應仍顯不足。因而,增加稅收的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增加公共轉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應該成為公共財政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Golan,Jennifer,Terry Sicular and Nithin Umapathi.2017.“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 in China:Who Benefits from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Dibao) Program?”World Development 93:316-336.

      [2]Gustafsson,,Shi Li and Terry Sicular eds.2008.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ustafsson,,Shi Li,Terry Sicular and Ximing Yue.2008.Income Inequality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China 1988,1995 and 2002.In Gustafsson,,Shi Li and Terry Sicular eds.2008.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4》,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4年版。

      [5]李實、岳希明、史泰麗、佐藤宏等:《中國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變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年版。

      [6]劉生龍、王亞華、胡鞍鋼:《西部大開發(fā)成效與中國區(qū)域經濟收斂》,《經濟研究》,2009年第9期。

      [7]Liu,Hong,and Zhong Zhao.2014.“Does Health Insurance Matter?Evidence from Chinas Urban Resident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2(4):1007-1020.

      [8]Meng,Qingyue,and Ke Xu.2014.“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92(6):447-451.http://www.scielosp.org/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0042-96862014000600447.

      [9]Wang,Dewen.2014.“Chinas Pension System Reform.” Presentation at the 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Strengthening Income Support for Vulnerable Group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26-27 March 2014,Incheon,Republic of Korea,UNESCAP Subregional Office for East and North-East Asia.. http://www.unescap.org/sites/default/files/ISS-Meeting_item3-dewen-wang.pdf.Accessed June 17,2017.

      [10]Xie,Yu,and Xiang Zhou.2014.“Income Inequality in Today's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11(19):6928-33.

      [11]趙人偉、李實、李思勤:《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版。

      (責任編輯:徐東濤)

      猜你喜歡
      收入差距基尼系數扶貧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證監(jiān)會“扶貧”
      管仲“扶貧”
      外商直接投資、地區(qū)異質性與居民收入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Gini coefficient
      中國人的收入差距被夸大了
      仁寿县| 广昌县| 余庆县| 台山市| 绥棱县| 达孜县| 海盐县| 嘉禾县| 阿尔山市| 榆林市| 长寿区| 东至县| 绥江县| 华坪县| 平武县| 保康县| 肇庆市| 夏河县| 宝坻区| 咸宁市| 杭州市| 隆昌县| 莲花县| 蓬莱市| 崇仁县| 儋州市| 洪雅县| 淮北市| 涟水县| 嘉定区| 榆社县| 西贡区| 三穗县| 崇州市| 陵川县| 民丰县| 澄迈县| 大连市| 博湖县| 景洪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