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動筆不讀書。胡適先生讀書,只用紅白藍(lán)三色紙條做書簽,讀過之后分別夾在書頁里,需要的時候一翻就能找到。
有朋友告訴我,他讀書的時候,所記的卡片分成兩類,一類是摘抄,一類是心得,分別裝在兩個大口袋里,滿了換另一個。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把裝心得的口袋拿出來,一張張翻開。翻到一張,心有所動,他就在這張的基礎(chǔ)上寫篇文章,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另外一口袋摘抄筆記了。
還有人不做筆記,也不寫卡片,只在讀過的書上做批注,有眉批,有頁末批,也有側(cè)批,反正就是在書上亂寫字。當(dāng)然,這樣的批注也算讀書筆記,但這種做法只適用于讀自己的書。如果是讀借來的書,無論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這樣做都沒道理。
我還真見過在我借給他的書上批注的好漢,但有這么一次,下次肯定不借書給他了。至于在圖書館的書上批注的英雄則更多一點,只是這樣的批注往往沒有水平,多數(shù)屬于沒事發(fā)泄的胡說八道,除了給后來人添堵,沒有更多的價值,近似于景點上的各種“到此一游”。
(摘自《跟著張鳴上大學(xué)》九州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