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蓉
[摘要] 目的 討論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會支持和家庭關懷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作為該次調查的研究對象,對患者的社會支持和家庭關懷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支持和家庭關懷均較差。結論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會支持和家庭關懷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離異、未婚以及喪偶的患者則更為明顯。
[關鍵詞] 艾滋??;HIV病毒感染;社會支持;家庭關懷
[中圖分類號] R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1(b)-0144-03
由于人們對于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存在一定的偏見,甚至是歧視,導致此類人群的社會支持度較低,家庭關懷度較差,為此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2016年7月—2018年9月對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其社會支持程度以及家庭關懷程度進行分析,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以及HIV病毒感染者80例作為該次調查的研究對象,其中艾滋病患者40例、HIV病毒感染者40例,其中包括女性38例,男性42例,年齡為25~64歲,平均年齡為(44.5±3.2)歲;其中因異性接觸患病的有54例,針刺傷10例,男男性行為有16例;大學以上文化水平有30例,大學以下文化水平有50例;已婚45例,未婚20例,離異及喪偶15例;HIV病毒檢測陽性檢出時間:1年內有55例,1~5年內有22例,5年以上3例;有30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50例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狀態(tài)良好時向患者詢問其年齡、職業(yè)、文化水平、感染途徑、患病情況、并發(fā)癥以及家庭情況等資料,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其對工作人員信任的情況下[1],發(fā)放調查問卷,并進行填寫。填寫后檢查調查表中是否存在漏填或者填寫內容不符的情況,糾正后再次檢查,確保填寫內容的安全和可靠性,在資料調查和填寫期間要注意保護患者信息的隱私。對收集的資料應用《家庭關懷指數(shù)問卷》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相應的統(tǒng)計和評定。
1.3 療效觀察和評定
對患者的社會支持度和家庭關懷指數(shù)進行觀察。其中社會支持度應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評價,本量表包括了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3個方面。家庭關懷指數(shù)是應用《家庭關懷指數(shù)問卷》進行評定,問卷中可反應映家庭成員對于家庭功能的主觀滿意度,其中包括合作度、適應度、成熟度、親密度以及情感度5個方面。問卷總計10分,0~3分為家庭功能嚴重障礙;4~6分為家庭功能重度障礙;7分以上為家庭功能良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對于該次調查中的數(shù)據(jù)將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以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應用(x±s)描述,差異比較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會支持度對比
將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80名健康人員作為常模,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常模,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離異、未婚以及喪偶者的客觀支持分數(shù)明顯低于已婚者(P<0.05),已婚和非婚相比,其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以及主觀支持分數(shù)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家庭關懷研究結果
有3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嚴重障礙,有57.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為中度障礙;有1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良好,見表3。
3 討論
3.1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支持并不充分
本次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常模,(P<0.05),出現(xiàn)此結果的原因主要為本次研究對象主要以農民、務工人員以及自由職業(yè)者為主[2],其收入較少并且不穩(wěn)定,同時有一部分患者為獨居,并沒有得到家庭的支持,因此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相對較重。一部分人員由于處于非婚狀態(tài),因此對其負責的人群也相對較少,其得到的支持也較差。
3.2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未能充分利用社會支持
已婚和非婚相比,其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以及主觀支持分數(shù)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無論婚姻狀況如何,都未能充分應用社會支持。例如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成立的成都天府新區(qū)彩虹健康咨詢中心可提供社會支持,但是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擔心在求助時會受到歧視和嘲笑[3-4],因此不愿意向社會組織以及他人求助;同時由于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在遇到困難時,不愿意向他人傾訴,使其不能充分地獲得以及利用社會支持。還有一部分患者在患病后性格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因此其獲得社會支持的機會有所減少[5-6],或者不接受他人的幫助。
3.3 不同婚姻狀況的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社會支持存在一定差異
該次調查結果顯示離異、未婚以及喪偶者的客觀支持分數(shù)明顯低于已婚者(P<0.05),導致此結果的主要原因為,離異、未婚以及喪偶患者的沒有來自于配偶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也沒有相應的經(jīng)濟幫助,而已婚患者可以得到配偶以及家庭成員的支持和幫助[7-8],其受幫助的人群范圍相對較多,因此其得到的社會幫助也相對較多。已婚和非婚相比,其社會支持利用度、社會支持總分以及主觀支持分數(shù)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表明,已婚和非婚患者獲得的社會支持、主觀支持以及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是一樣的,其主要原因為,已婚患者可以得到家庭、配偶的支持,但是非婚患者的社交相對較多,并且更愿意參加社會群體活動,其可以參與到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成立的成都天府新區(qū)彩虹健康咨詢中心參與相應的活動,在咨詢中心患者可以了解到與該病相關的治療方法,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在咨詢中心可獲得工作人員的心理輔導,讓患者能夠以正常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避免出現(xiàn)社交障礙,并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3.4 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較差
結果顯示,有3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嚴重障礙,有57.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為中度障礙;有11.25%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功能良好,導致此結果的主要原因為很多患者患病后怕對家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不能夠與家庭成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9-10]。一部分患者雖然將結果告訴了家里人,但是家里人擔心會將本病傳染給配偶或者孩子,因此對其照顧和關心相對較差。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感染者社會支持和家庭關懷均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離異、未婚以及喪偶的患者則更為明顯,社會應給予此類人群更多的關懷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敬芳,王惠珍.263例艾滋病患者社會支持與服藥依從性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5,1(4):1-3.
[2] 梁淑英,柳璐,趙二江,等.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會支持現(xiàn)狀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8):1124-1126.
[3] 張軍,張翠娥.南陽市農村艾滋病病人家庭支持現(xiàn)狀調查[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3(2):122-124.
[4] 張秀娟,施學忠,楊永利.河南省HIV/AIDS患者的家庭關懷與政府救助現(xiàn)狀[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3(4):854-856.
[5] 方偉,姚菲菲.艾滋病患者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及其相關性分析[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6,9(7):13-14.
[6] 黃萬琪,羅同勇,劉義蘭,等.醫(yī)務人員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7,23(5):551-553.
[7] 雷衛(wèi)河,楊國俊,田慶豐.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加2016,25(2):109-111.
[8] 王建寧,屈文妍.艾滋病患者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管理學雜志,2015,20(4):19-20.
[9] 行紅芳.從家庭到院舍:對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社會支持的讓渡與轉移[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5):63-65.
[10] 張霞,張曉.醫(yī)學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6,15(9):777-780.
(收稿日期: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