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 要: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是建構主義教學指導思想下的新型綜合教學法,是在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當前,中學階段開設擊劍課程的學校并不多,筆者結合普通中學擊劍教學的現(xiàn)狀與“立德樹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將引導體驗式教學法運用到中學擊劍課教學中,得出以下結論: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有利于身體素質、參賽成績的提高,且效果非常顯著,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可以廣泛應用。
關鍵詞:引導體驗式教學法 擊劍教學 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8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a)-0145-05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在普通中學擊劍課教學中的運用;選取廣東省珠海市南屏中學初一年級的40位男生為教學實驗對象,在實驗前根據(jù)實際的8個教學班的班級人數(shù)以及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一般身體素質進行統(tǒng)一測試,經(jīng)t檢驗,選取兩個無顯著性差異的班級為教學實驗對象,其中實驗組20人,對照組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主要通過圖書館借閱資料、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等資料檢索的方法來收集有關體育教學法、引導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擊劍教學方法等有關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并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歸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jù)。
1.2.2 觀察法
在教學實驗的16次課中分別對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技術動作等進行觀察,并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做觀察記錄,后對相關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2.3 實驗法
本研究在實驗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實驗內容都是花劍進攻和后退防守),分別對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對比教學實驗,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組采取引導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前后,對一般身體素質及身體形態(tài)測試成績、擊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參賽成績進行評定,以獲得研究所需數(shù)據(jù)。
(1)教學實驗內容。根據(jù)擊劍校本教材教學內容安排,以花劍進攻和防守為教學內容,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法進行花劍進攻和防守的教學,實驗組采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進行花劍進攻和防守的教學。進攻和防守教學分別為8個學時。
(2)實驗指標。①實驗前測試指標: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身高、體重),一般身體素質指標(立定跳遠、1min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14m×4折返跑)和擊劍專項身體素質(30s持劍快速直刺、30s持劍快速向前一步弓步刺靶、實戰(zhàn)姿勢14m×4前后往返步法移動)。②試驗后測試指標: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身高、體重),一般身體素質指標(立定跳遠、1min跳繩、1min仰臥起坐、14m×4折返跑);擊劍專項身體素質(30s持劍快速直刺、30s持劍快速向前一步弓步刺靶、實戰(zhàn)姿勢14m×4前后往返步法移動);校內擊劍聯(lián)賽參賽成績指標。對這些指標進行測量評定。
(3)實驗控制。為了科學地進行實驗,在實驗前分別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一般身體素質、擊劍專項身體素質進行測定及統(tǒng)計學分析,經(jīng)過獨立樣本t檢驗,(P>0.05),兩組學生的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學生在實驗前水平相當,符合實驗的科學性。
在16周的教學實驗中,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教學內容、教學課時、教學要求、練習時間、教學場館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同時為了避免因教師能力不同或性別不同等其他差異給實驗效果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本人同時擔任兩個班級的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組采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實驗過程中兩組學生均不參加擊劍第二課堂活動和課余訓練等。
(4)教學方法對比。在教學實驗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和傳統(tǒng)教學法在普通中學擊劍課中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的角色、體育教學評價等方面有些不同,如表1所示。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教學實驗以及問卷調查的結果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運用微軟Excel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和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處理,然后對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實驗前學生各項指標測試結果
為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筆者在實驗前通過利用測量工具對實驗對象的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一般身體素質(立定跳遠、1min跳繩、1min仰臥起坐、14m折返跑)和專項身體素質(30s快速直刺、30s持劍向前一步弓步、14m步法移動)進行測試并進行差異性檢驗。
2.1.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一般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指標測試結果與分析
實驗前,將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進行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通過表4可知P>0.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身體形態(tài)(身高、體重)和一般身體素質(立定跳遠、1min跳繩、1min仰臥起坐、14m折返跑)的各項指標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學生的水平相當。
2.1.2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擊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結果與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P>0.05,說明在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擊劍專項能力(30s快速直刺、30s快速弓步、14m步法移動)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水平相當。
2.2 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一般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
2.2.1 對照組一般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前測后測結果與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對照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身高、體重、立定跳遠、1min跳繩、1min仰臥起坐、14m折返跑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出來,特別是在常規(guī)體能練習時有排斥和畏難情緒,練習效果不好,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顯示不足,需要加強。
2.2.2 實驗組一般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前測后測結果與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實驗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身高、體重對比P>0.05,說明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在身體形態(tài)上(身高、體重)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身體素質(立定跳遠、1分鐘跳繩、1min仰臥起坐、14米折返跑)P<0.05,各項身體素質指標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中學擊劍課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一般身體素質有顯著性效果。
2.2.3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一般身體素質和身體形態(tài)指標測試結果與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身高、體重P>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身體形態(tài)上(身高、體重)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身體素質(立定跳遠、1min跳繩、1min仰臥起坐、14m折返跑)對比上P<0.05,各項身體素質指標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中學擊劍課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一般身體素質效果更顯著。原因之一是在教學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教師通過設計與主內容有關的小組合作及比賽環(huán)節(jié),不斷地激勵學生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高,通過分層教學實戰(zhàn),增加了學生的練習密度和強度,提高了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
2.3 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擊劍專項身體素質的影響
擊劍運動的專項體能包含速度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在擊劍專項體能指標中選取有代表性的30s持劍快速直刺、30s持劍向前一步弓步刺靶、14m×4前后步法移動作為測試指標。
2.3.1 對照組實驗前后學生擊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對照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專項能力(30s快速直刺、30s快速弓步、14m往返移動)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運用傳統(tǒng)教學法,主要是個體通過模仿老師的動作學習,積極性不高,合作學習較少,學習效果不好,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力量和協(xié)調能力顯示不足,需要加強。
2.3.2 實驗組實驗前后學生擊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結果與分析
由表8可以看出,實驗組在實驗前和實驗后的專項身體素質(30s快速直刺、30s快速弓步、14m往返移動)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學生的實驗前后成績明顯提高。這說明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擊劍專項素質有顯著性效果。
2.3.3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擊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結果與分析
由表9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專項身體素質30s快速直刺、30s快速弓步、14m往返移動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成績,這說明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擊劍專項素質。
由表7、表8、表9可以看出,在擊劍課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教師設計一些與主內容有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先體驗、合作、思考,學生帶著問題再來觀看教師的講解示范就更有針對性;接著進行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逐步掌握動作技術。這種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動作的鞏固,縮短動作掌握的時間,在課中適當安排分層練習,在分層練習中通過強度適中的對抗訓練,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更有效地提高了擊劍專項身體素質,例如:動作協(xié)調發(fā)力,提高了動作速度;位移速度的提高可以在賽場上掌握主動權,并利用不同的節(jié)奏帶動對手,試探對手和設計欺騙動作實施戰(zhàn)術;力量素質的提高表現(xiàn)為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和控制劍尖,提高攻防的準確性,實現(xiàn)有效得分;在多次攻防轉換中,專項耐力素質得到了鍛煉并提高,有足夠的體能完成從小組循環(huán)賽到單敗淘汰賽的體能損耗。學生的專項體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2.4 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對學生參加同級別比賽成績的影響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參加校內擊劍聯(lián)賽比賽結果與分析
由表10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同等級別比賽結果方面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成績,這說明在普通中學擊劍教學中,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比賽成績。
實驗的最后一次課是學校的校級擊劍聯(lián)賽,項目是花劍,裁判規(guī)則是只有掌握了主動權并且擊中對方有效部位(軀干)才算得分。參與實驗的40名學生全都在參賽名單內。舉辦這次擊劍比賽的目的選拔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比賽的隊員。校級聯(lián)賽按照擊劍全國比賽的要求組織,確保比賽公平公正地開展,在比賽中執(zhí)裁的都是國家擊劍一級裁判。每位運動員都要進行3場5分制的比賽,賽后通過凈勝劍得分(凈勝劍即刺中總劍數(shù)減去被刺中劍數(shù)),對每位選手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排名較對照組更優(yōu),原因是實驗組在組織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更快地掌握技術動作,通過分層練習,驗證所學技術的掌握情況又反饋到小組練習中,不斷良性循環(huán)使技術水平提高得快;在緊張激烈的分層實戰(zhàn)中運用技術,更加深刻地理解攻防轉換的戰(zhàn)術思維,提高戰(zhàn)術意識,擊劍比賽成績提高快。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在中學擊劍教學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分層實戰(zhàn)、增加練習密度和強度,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一般身體素質和擊劍專項身體素質。
(2)在中學擊劍課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擊劍攻防轉換的意識,實現(xiàn)動作的有效性,賽績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
3.2 建議
在中學擊劍教學中,運用引導體驗式教學法要注意小組合作中的分組遵循水平相當原則,確保學生的競爭性,并且隨著學生對技術動作掌握的快慢適時調整。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Z].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2014.
[4]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67.
[5] 張學忠.學校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22.
[6]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71.
[7] 霍軍.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