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強
編者按: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15年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每一屆東博會,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精彩的瞬間和美好的記憶。2018年2月2日,東博會秘書處正式啟動了第15屆東博會系列重要活動之“博·愛——我與東博會的故事”征文活動。本期“我與東博會的故事”,我們就從一位記者、一位老師的分享開始。
與東博會結(jié)緣,我有三個“沒想到”。
我第一次知道東博會是在2008年。那一年我剛上大學,聽說東博會要招聘翻譯類志愿者,我隨即報名并參加面試。沒想到通過了,于是我成為了一名翻譯志愿者。那一年,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先后服務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場館。而后直到畢業(yè),每一年我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東博會??梢哉f東博會給了我一個了解中國—東盟民間交流的絕佳平臺和窗口,進而讓我對國際關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逐漸展開對東博會的研究。這是我的第一個“沒想到”。
2012年畢業(yè)以后,我本以為這種緣分就結(jié)束了??蓻]想到,因為對國際關系領域尤其是中國—東盟關系的長期關注,以及在東博會的長期實踐,我有幸通過了新華社的筆試和面試,并最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新華社記者。我想,正是東博會豐富了我對國際問題尤其是中國—東盟問題報道的思考,讓我對這一領域自學生時代開始就有了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并不斷加以完善。東博會在我短短6年的國際問題報道生涯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讓我始終心存感激。這是我的第二個“沒想到”。
進入新華社正式工作以后,我的報道視角自然不會離開中國—東盟關系,尤其是地處中國南疆的廣西,更是國際問題報道的熱土。而東博會已經(jīng)成為新華社廣西分社重要的報道資源。廣西分社每年舉全分社之力,全方位、多角度報道東博會在推動中國一東盟關系、中國—東盟自貿(mào)區(qū)建設、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重要作用,每年以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種形式,以中文、英文、法文等多個語種向全球播發(fā)稿件千余條。
作為新華社廣西分社中的一員,讓我沒想到的是,東博會能讓自己以及各位同行有機會接觸到眾多東南亞國家政要,并進行面對面采訪。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中國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大,說明東博會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說明廣西在東南亞的引導力在不斷增高。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與采訪緬甸時任副總統(tǒng)年吞。當時按照緬方要求,訪問的規(guī)定時間只有15分鐘。但實際上,訪問進行得非常愉快,彼此間流利的美式英文使我們的交流更加順暢,也正因此,我們談了更多關于緬甸局勢走向、中緬合作、緬甸與東博會等內(nèi)容,而這一談就是半個小時。30分鐘,時間稍縱即逝,但對于一位記者,每一秒都彌足珍貴,恨不得總統(tǒng)講的每一個字都是硬新聞。那半個小時,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這是我的第三個“沒想到”。
2004~2018年,東博會走過了15年。2008~2018年,我與東博會結(jié)緣10周年。作為一名新華社記者,我眼中的東博會,已經(jīng)不僅僅是東博會本身。它已經(jīng)成為區(qū)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助推器,并在廣西落地生根、茁壯成長;東博會對中國—東盟合作的助推作用也已經(jīng)從“4天展會”發(fā)展成為“365天的交流平臺”,并逐漸由政治領域深入到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永久舉辦地廣西南寧,正在由中國南疆邊陲的一個小城市發(fā)展成具有較大區(qū)域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我個人也因此愛上了南寧,愛上了廣西。
當然,東博會的影響不止于此,我們對東博會的報道也遠沒有結(jié)束。未來,我將以更深入的國際問題視角持續(xù)報道東博會,爭取為東博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新華社廣西分社也仍將繼續(xù)支持東博會的報道。我相信,在每個參與東博會報道的媒體人眼中,東博會都帶給了大家不一樣的驚喜與報道視角。
你眼中的東博會是什么樣?有哪些故事?我也期待聽到大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