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廉政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信息化和網絡化的今天,廉政建設也應該隨著治理方式與治理理念進行逐步的改革創(chuàng)新與擴散。重塑廉政建設中政府與公民的合作協商理念,加強內部監(jiān)督力量與外部力量之間的互動成為當前廉政政策創(chuàng)新與擴散的一個新的方向。將廉政政策放在倡導聯盟框架下進行政策信念構建分析,從而在廉政政策中引入“多元主體”、“合作協商”等一系列新理念,對于分析和理解十八大以來我國廉政政策發(fā)展和變遷過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倡導聯盟;廉政政策;信念體系;創(chuàng)新
一、倡導聯盟框架下廉政政策創(chuàng)新與擴散的適用性分析
1.十年以上的時間跨度的必要性
十年以上的跨度來分析一項政策的變遷過程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在這個時間段內,能夠保證充分理解技術性信息對政策過程的影響以及至少完成從政策制定、實施再到評估的一系列政策過程形成對政策的合理清晰的描述。黨風廉政建設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黨和政府重點關注的領域,從1952年頒布實行的《關于處理貪污浪費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等一系列政策到十八大之后相繼出臺的八項規(guī)定等,我國的廉政政策變遷經歷了長達60多年的時間。因此,十年以上的跨度適合用于廉政政策的變遷分析。
2.政策子系統作為分析單位的有效性
倡導聯盟框架的第二個假設是理解現代工業(yè)社會中政策變遷的大多數有用的政策分析單元,并不是特定的政府組織或計劃,而是公共政策的子系統。就是將涉及廉政政策中的要素加以組織,置于政策子系統中,加入變量之后進行研究分析。廉政政策并不是單一的政策,它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市場經濟領域、文化領域、教育領域以及生態(tài)領域等等。每個系統都包括了自己的政策目標群體,每個群體在參與廉政政策的制定與變遷的時候,又會變成政策的主體,形成一定的政策團體去根據其政策目標來改變政策。
3.拓展子系統范圍的恰當性
倡導聯盟框架的第三個假設認為,我們關于政策子系統的概念應該從傳統的“鐵三角”的 觀念中擴展出來,不僅限于行政機關、立法部門的委員會和單一影響政府層級的利益集團,同時也要包含兩個行動者集團:新聞記者、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活躍在政策形成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所有層級的政府行動者。中國的廉政政策雖然是由中央以及地方權威部門所制定,但由于各地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情況,因此在實行過程中也給不同層級政府留下了可以發(fā)揮的空間。同時,在外部監(jiān)督力量參與問題上仍有較大的空間。應該說,倡導聯盟框架對于拓展子系統范圍這一主張對于運用政策子系統作為分析單元來理解中國的廉政政策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4.政策信念解釋政策變遷邏輯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整合了有關如何實現目標的一些固有理論,因而能夠像信仰系統那樣以一種大致相同的方式被概念化,這也有利于持續(xù)地對不同行動者的影響和技術性信息在政策變遷中進行有效地評估,即以政策信念來理解公共政策。政策信念作為理解政策變遷的重要因素,也是劃分不同聯盟的重要依據以及推動政策變遷的重要力量。在當下公民參與廉政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就引發(fā)了政策子系統內政策信念之爭,也正是政策的差異使得廉政政策子系統形成了若干倡導聯盟,正是基于對政策信念的政策取向的學習構成了對于政策論證的前提,同時也為廉政政策的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因此,通過這個方面我們可以證實第五個假設的合理性,使其應用于廉政政策變遷的研究。
二、倡導聯盟框架視角下廉政政策的兩大聯盟信念體系構建
政策信念體系是劃分不同聯盟的依據,同一倡導聯盟內共享一個信念體系,并與其相對立的聯盟提出競爭性的主張,從而推動著政策的變遷。在廉政政策子系統中,存在著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兩個聯盟。其中,內部監(jiān)督聯盟強調在體制內部由公職人員擔任監(jiān)督主體,倡導政府內部進行監(jiān)督并依法將廉政 情況進行公開,聯盟成員包括黨政機關公職人員和政策研究機構。外部監(jiān)督聯盟是指倡導通過公眾輿論等外部力量參與廉政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的過程,并對公權力的運行進行監(jiān)督,聯盟成員包括部分社會公眾、新聞媒體以及學者、民間組織等。根據薩巴蒂爾建立的信念結構體系,將其各自的觀點組織起來并構建信念體系,每個聯盟的信念體系分成三個層次,并通過三個層次的陳述進一步分析政策學習的可能性。
三、倡導聯盟框架視角下我國廉政政策的創(chuàng)新與擴散路徑研究
在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作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政治任務以及推進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廉政建設需要隨著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不斷更新進行體制機制上的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诔珜撁丝蚣芤暯窍聝炔勘O(jiān)督聯盟與外部監(jiān)督聯盟的對立,將“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等新理念 融入廉政建設,以促進其路徑的創(chuàng)新。
1.完善多元主體參與廉政建設的相關制度
多元主體參與主要是重視公眾以及輿論等外部監(jiān)督力量在廉政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強調多元主體的培育吸納以及之后的共同參與。由于當前我國在外部監(jiān)督上仍然存在著制度性的障礙和壁壘,公眾以及輿論并不能有效參與到廉政建設中去,一些民間組織以及私人部門沒有相關法律以及制度的許可來發(fā)揮其監(jiān)督作用。因此,對于多元主體的培育吸納需要通過制度設計以促進體制機制的改革,清除制度壁壘,鼓勵和培育民間組織、公眾、私人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參與廉政建設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廉政建設的相關功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為參與主體的作用,通過提供良好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內外部共同監(jiān)督的廉政建設平臺。在十八大后出臺的廉政政策,一些涉及到需要群眾監(jiān)督的廉政政策已經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例如在2013年出臺《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第四部分中明確指出:“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監(jiān)督作用,支持和保證群眾監(jiān)督,運用和規(guī)范互聯網監(jiān)督?!庇纱丝磥?,外部監(jiān)督力量在廉政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更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制度設計來完善多元主體參與廉政建設的相關制度,以打破制度壁壘。
2.健全各主體之間合作協商機制
各主體之間合作協商,即各個主體之間的平等協商,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有效合作,由于當前我國的腐敗問題已經涉及到了各個領域,不再單純是一個部門或一個體系的問題,因此,在廉政建設中需要突破傳統的監(jiān)督方式,進行監(jiān)督體制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從制定到執(zhí)行再到評估的整個流程,都需要多主體的參與協商,在制定過程中要吸納普通民眾等外部監(jiān)督力量參與,以提升廉政政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保證其質量。
在涉及到利益幅度調整時,由于外部監(jiān)督的主體與廉政政策執(zhí)行者不具有利益關聯,因此,通過推進信息公開建設、健全民眾監(jiān)督舉報渠道、完善輿論監(jiān)督的規(guī)范制度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使多元主體在廉政建設中實現平等協商、多元合作,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的功能,保證廉政政策的有效實施。
3.完善內部監(jiān)督機制,不斷推進廉政領域透明化建設
在廉政政策執(zhí)行的過程中,信息公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透明度和信息公開程度不同的領域,廉政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以及方式也存在著差異。透明度與政策執(zhí)行力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透明度越高的領域,廉政政策的執(zhí)行力也會提升。而在不斷完善政策透明化的同時,仍然需要完善內部監(jiān)督體制,保證內部監(jiān)督的有效性。就各級政府部門來說,需要落實好信息公開制度,使外界明確廉政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效果,完善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問責機制,形成完整的績效評估制度,以保證內部監(jiān)督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廉政新規(guī)定[M].人民出版社.2018.1
[2][美]保羅·A·薩巴蒂爾.政策過程理論[M].彭宗超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
[3]苗瑞丹.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廉政建設及其路徑創(chuàng)新探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5(1):13-17
[4]余章寶.政策理論中的倡導聯盟框架及其應用[J].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6-30
[5]杜治洲.廉政政策的類型、執(zhí)行模式與行動策略[J].學術界,2017(3):179-190
作者簡介:
馬明凱(1997--)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與公共政策。